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國一家國際教育市場咨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所發(fā)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QS公司最初與泰晤士高等教育(簡稱THE)合作,共同推出《THE-QS世界大學排名》,首次發(fā)布于2004年,是相對較早的全球大學排名;2010年起,QS和THE終止合作,兩者開始發(fā)表各自的世界大學排名。QS全球教育集團一般每年夏季會進行排名更新。
QS世界大學排名2010年得到了大學排名國際專家組(IREG)建立的“IREG-學術排名與卓越國際協(xié)會”承認,是參與機構最多、世界影響范圍最廣的排名之一,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和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被公認為四大較為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將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師生比例、研究引用率、國際化作為評分標準,因其問卷調(diào)查形式的公開透明而獲評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學排行榜之一,但也因具有過多主觀指標和商業(yè)化指標而受到批評。
QS排名同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推出,現(xiàn)涵蓋QS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QS洲際大學排名、QS地區(qū)大學排名、QS世界年輕大學排名、QS全球MBA排名、QS最佳求學城市排名、QS畢業(yè)生就業(yè)競爭力排名、QS之星大學評級系統(tǒng)等類型。
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中文名夸夸雷利·西蒙茲公司)成立于1990年,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是Nunzio Quacquarelli,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發(fā)表過眾多關于世界大學排名的資訊。QS自2004年至2009年受英國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委托,負責世界大學排名的數(shù)據(jù)收集工作并聯(lián)名發(fā)布THE-QS世界大學排名。
從2010年起,《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與QS公司的合作終止,前者改與湯森路透公司合作,排行榜更名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后者則推出自己的年度世界大學排行榜,即QS世界大學排名。
目前QS排名同世界最大的學術出版集團之一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推出,現(xiàn)涵蓋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學科分類排名;五個持不同準則的QS洲際大學排名(QS金磚五國大學排名、QS亞洲大學排名、QS阿拉伯地區(qū)大學排名、QS新興歐洲及中亞地區(qū)大學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學排名)、QS地區(qū)大學排名、QS美國大學排名、QS最佳求學城市排名、QS最佳50所創(chuàng)校未滿50年大學(也稱QS世界年輕大學排名,2019年實際排有150所大學)、QS全球MBA排名、QS畢業(yè)生就業(yè)競爭力排名等。其中,QS金磚五國大學排名中的“中國”部分只涵蓋了中國大陸的大學,其他大中華地區(qū)(香港、澳門、臺灣)的大學則沒有計算在內(nèi)。
2021年,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QS選擇引入了新的內(nèi)容,以評估每個參加排名的機構對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的研究重點。機構會被授予一枚獎章——金、銀、銅或候選,以反映其產(chǎn)出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特定領域的影響。
QS以學科、地區(qū)等因素劃分發(fā)布有多種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QS洲際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QS金磚五國大學排名(QS BRICS University Rankings)
QS亞洲大學排名(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QS阿拉伯地區(qū)大學排名(QS Arab Region University Rankings)
QS新興歐洲及中亞地區(qū)大學排名(QS EECA University Rankings)
QS拉丁美洲大學排名(QS Latin America University Rankings)
QS地區(qū)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Location)
QS中國大陸大學排名(QS Mainland China University Rankings)
……
2018年10月11日,QS2019年中國大陸大學排名正式發(fā)布。這項首次發(fā)布的QS中國大陸大學排名,旨在對中國大陸地區(qū)大學的表現(xiàn)進行獨立分析,從而發(fā)布中國大陸地區(qū)排名前100位的大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涵蓋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與管理、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生命科學與醫(yī)學五大學科門類46個不同學術領域的11000余個位次,是目前為止最大規(guī)模也是最復雜的大學排名;QS全球年輕大學前50強排名為校齡少于50年的高校排名,實行與QS世界大學排名相同的評價準則,于2015年首次公布了排名在51-100的高校,于2017年起公布了排名在101-150的高校。
由于評量標準和各指標的比重有所參差,故即使是同一機構,同一年的QS地區(qū)性排名都與主要的QS世界大學排名有所差異。例如,香港大學于2010、2011及2012三個年度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亞洲第一、世界22至23位不等,但是2011及2012年的《QS亞洲大學排名》則將香港科技大學列為榜首。
QS世界大學排名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使用一系列學術指標來衡量世界大學的影響力,具體指標及其權重分別為:
Academic Reputation(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40%
Employer Reputation(雇主聲譽)10%
Faculty/Student Ratio(師生比例)20%
Citations per faculty (單位教職的論文引用數(shù))20%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國際教職工比例)5%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國際學生比例)5%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0% (for 2023 edition)
Employment Outcomes 0% (for 2023 edition)
總計100%。
2023年6月,2024QS世界大學排名公布,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位列前三,北京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并列17位,清華大學位列第25位。
2022年6月9日,QS教育集團正式發(fā)布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共有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1418所院校上榜。QS在本次第十九版排名中引入了兩個未加權的新指標——國際研究網(wǎng)絡指標和就業(yè)成果指標。
麻省理工學院再次位居QS綜合排名榜首。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分列二到五名。此外,位居前十位的高校包括加州理工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
亞洲排名前三的大學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世界第11名,北京大學首次超過南洋理工大學,居于亞洲第2、世界第12位;清華大學以世界第14名的位次,居亞洲第三。
中國內(nèi)地共有71所高校上榜,上榜高校數(shù)為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201所)和英國(90所)。復旦大學排名全球第34位,較上年下降3位;浙江大學排名全球42位,較上年上升3名;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46位,較上年上升3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球排名94位,較上年上升4位。
中國香港地區(qū)有7所大學上榜,當中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3間大學躋身世界前50位。香港大學全球排名為第21名,較上屆上升一位;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排名為第38名,較上屆上升一位,創(chuàng)下近10年來最佳成績;香港科技大學盡管排名下跌,但仍繼續(xù)躋身全球排名前50,列第40名。中國澳門地區(qū)有2所大學上榜,名次最佳澳門大學位列第304名。中國臺灣地區(qū)有25所大學上榜,臺灣大學進入前百,位列第77名。
2021年6月9日,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發(fā)布2022Q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共有1300所院校上榜,是QS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大學排名。
麻省理工學院連續(xù)第十年獲得世界排名第一,牛津大學則在2006年之后首次上升到世界第二名,而斯坦福大學和劍橋大學則并列第三。亞洲排名前二的大學仍然位于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世界第11名,南洋理工大學的排名上升1位,為世界第12名。
哈佛大學(第5名)跌至QS世界大學排名歷史上的最低排位,加州理工學院(第6名)自2015年以來首次跌出前五名,而康奈爾大學(第21名)自2004年以來首次失去了前20名的位置。杜克大學也跌至歷史最低點,排名第52位。牛津大學則在2006年之后首次上升到世界第二名,而劍橋大學則與斯坦福大學并列第三。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華威大學等排名皆有提高。
中國大陸大學共有58所大學上榜,領先的高校是清華大學,世界第17名,亞洲第3名。北京大學的排名上升5位,為世界第18名(亞洲第4名)。這是北京大學在2006年之后,首次進入世界前20名,也是中國大陸首次有兩所大學躋身世界前20。此外,復旦大學(第31名)、浙江大學(第45名,歷史最佳)和上海交通大學(第50名)也進入世界前50名。其中武漢大學第225名。武漢大學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對新冠肺炎研究貢獻最大的大學之一,在新冠肺炎相關論文產(chǎn)出方面排名前十,與華中科技大學并列,后者是繼哈佛大學之后世界上第二大新冠肺炎研究者。
中國香港地區(qū)共有7所大學上榜,香港大學保持了第22名的位置,香港科技大學(第34名)和香港中文大學(第39名)也保持了世界前50名。中國臺灣地區(qū)則有25所大學上榜,臺灣大學進入前百,位列第68名。中國澳門地區(qū)有2所大學上榜,最佳的是澳門大學,位列第322名。
2020年6月10日,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發(fā)布,三所中國頂尖大學獲得了其QS排名史上的最高排位。清華大學再次打破了去年創(chuàng)下的中國大學的最高排位,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第15名,在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三。
中國大陸有51所大學上榜,北京大學排名第23,較去年略降1位。復旦大學(從世界第40名上升到第34名)和上海交通大學(世界第47名)也雙雙創(chuàng)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中國香港有7所大學上榜,進入前百的有:香港大學(第22名)、香港科技大學(第27名)、香港中文大學(第43名)、香港城市大學(第48名)和香港理工大學(第75名)。中國澳門有2所大學上榜,澳門大學(第367名)進入前400名。中國臺灣16所大學獲得名次,臺灣大學(第66名)進入前百。
排名中,英美大學集體下滑,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在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逐年下降。麻省理工學院創(chuàng)造了歷史,再次位居排名榜首。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分列二到五名。
2019年6月19日,國際高等教育信息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首三位繼續(xù)由美國院校包攬,排名不變,麻省理工學院連續(xù)8年穩(wěn)占榜首、斯坦福大學及哈佛大學緊隨其后。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雙雙并列“亞洲第一”,排名全球第11位。
中國內(nèi)地共有42所大學上榜,清華大學繼2018年首次打入全球二十大后,2019年再由第17位升一級,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共有7所大學上榜,香港排名第一的是香港大學,與2018年一樣位列全球第25位。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分別排第32位和第46位,處于排名榜首50位。香港城市大學2019年仍未重返首50位,位列第52;2018年跌出百大的香港理工大學,2019年以第91位這個有史以來最高排名,重返百大排名榜。中國澳門只有澳門大學(第387名)上榜。中國臺灣共有16所大學獲得名次,臺灣大學(第69名)進入前百。
2018年6月7日,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官網(wǎng)公布了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范圍內(nèi),麻省理工大學連續(xù)七年獲評世界第一。中國有11所中國大學進入世界百強,數(shù)量位于亞洲第一,僅次于美國和英國。其中排名最高的清華大學首次沖進前20,位列第17名。
中國大陸排名最高的為清華大學,由2017年的25名上升至第17名。成為自2015年QS采用新排名算法以后,首次入選世界前20名的中國大學。中國人所熟悉的“清北復交”均榜上有名,北大緊隨清華其后,排名為全球30名,比2017年提高8名。復旦大學排名第40位,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62位。進入前一百的學校還有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位于第87位和第97位。這些大學中有19所大學排名升高,有11所大學排名下降,另外9所排名保持穩(wěn)定,還有1所新進入榜單。
港澳臺方面,香港大學上升一名,排全球第25,在整個亞洲排第五。除此之外,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排名略有下降,但依舊穩(wěn)居全球前五十。中國臺灣地區(qū)排的最好的是位列72名的臺灣大學,名次較2017年上升了4名。澳門大學排名為全球443名,上升了72名。
2017年6月8日,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fā)布了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其中12所中國高校入選世界100強,成為榜單上擁有世界百強大學最多的亞洲國家。
排名前10的高校均出自歐美國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大學。
中國共有63所高校入選這份榜單:中國大陸39所,中國香港7所,中國澳門1所,中國臺灣16所。中國大陸有6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強,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年9月6日,英國高等教育評級機構QS發(fā)布“2016-2017年QS世界大學排名”。
中國56所高校上榜,其中中國內(nèi)地33所,中國香港7所,中國澳門1所,中國臺灣15所。清華再創(chuàng)新高,位列全球第24名,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排名較2015年均有上升,分別位于39、43、61。
2015年9月,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發(fā)布,麻省理工學院排名世界第一,哈佛大學排名第二,劍橋大學與斯坦福大學并列第三。中國大陸共有7所高校入選世界前200,清華大學排名第25,自2006年后再次將中國帶入世界前25強的行列。除了清華大學外,其它中國高校也在該排名中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北京大學上升16位排名第41,復旦大學上升20位排名第51,上海交通大學上升34位排名第70。
2014年9月16日,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發(fā)布2014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前十名的大學都來自英美兩國,中國內(nèi)地則有三所高校進入前百名行列。
排名顯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連續(xù)第三年位居榜首,英國劍橋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并列第二,哈佛大學位居第四,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并列第五。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分列第7到第10名。
亞洲地區(qū)排名最高的學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居第22,香港大學緊隨其后,排名第28位。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分列第40和46位。中國內(nèi)地有三所高校進入百強行列,分別是排名第47位的清華大學、第57位的北京大學以及第71位的復旦大學。
2013年9月10日,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公布了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二次奪魁,美國哈佛大學名列第二,排名比2012年上升一位。第3名至第6名全部為英國的大學,劍橋大學位列第三,其后依次是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和牛津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從2012年的第15名升至2013年的第七,其后是美國耶魯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并列第十。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亞洲地區(qū)的大學中排名最前,位列排行榜第24名。中國香港大學列第26名。
中國大陸共有7所大學進入前200名。排名最前的是北京大學,列第46名;其后是清華大學,48名;復旦大學,88名;上海交通大學,123名;浙江大學,165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74名;南京大學,175名。
QS世界大學排名因其問卷調(diào)查形式的公開透明而獲評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學排行榜之一,但也因具有過多主觀指標和商業(yè)化指標而受到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