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虎色變(拼音:tánhǔsèbiàn)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guān)典故最早出自于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遺書二上》。
“談虎色變”的原義是曾經(jīng)被老虎傷過的人,一談到老虎,就嚇得變了臉色;比喻一提及某事就非常害怕;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遺書二上》)
后人據(jù)此典故概括出成語“談虎色變”。
程顥少年時,與胞弟程頤一起拜當時有名的儒家學者周敦頤為師。仁宗嘉佑年間,程顥考取進士,先在地方上做了一段時間的小官,后來在朝廷任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等職。辭官回鄉(xiāng)以后,并沒有放棄學習。他的理學理論,被朱熹繼承發(fā)展,對后世的儒家理論產(chǎn)生了影響。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其學為“洛學”。
宋代的大學者程頤曾向別人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有一次,他認識了一個農(nóng)夫。大家在閑談時,有人提到最近鄰村鬧虎患,不少男女老幼受害,提醒大家外出要格外小心。在座的眾人聽到這件事后雖然有點兒緊張,但過一會兒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語又去談其他的事情,只有那個農(nóng)夫聽罷臉色鐵青,身體戰(zhàn)栗不已,一言不發(fā)。
程頤是個心細的人,覺察到了這個農(nóng)夫情緒不對頭,等人群散后,留住了他問是怎么回事。農(nóng)夫經(jīng)不住再三追問,只得吐露實言,幾年前他曾被老虎傷過,幸虧鄉(xiāng)親相救,才從虎口里撿回一條性命,在家調(diào)養(yǎng)了大半年傷口才痊愈,到如今還有心有余悸,所以聽了這件事,情緒當然要緊張起來。
程頤十分感慨地問自己的學生:像老虎會吃人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雖然連三尺高的兒童都曉得,但一般人當真能體會到老虎吃人的可怕程度嗎?程頤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被老虎咬過的親身經(jīng)歷。
程頤講這個故事,實際是繞個大圈子說明一個道理:研究學問,一定要獲得真知,而想獲得真知,就必須親自實踐。為什么農(nóng)夫會“談虎色變”呢?因為他有親身體驗,所以他才有真知。
被老虎咬傷。一提到虎臉色都變了。工作和學習中也常會遇到“攔路虎”,人們正確的做法是,面對“攔路虎”,人要盡量的想辦法去克服、解決它,不能一聽到有困難就退縮,甚至害怕了。
“談虎色變”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元·王炎午《祭御史蕭方重文》:談虎色變,公亦流涕?!?/p>
明·歸有光《論三區(qū)賦役水利書》:“有光生長窮鄉(xiāng),談虎色變,安能默然而已。”
清·褚人獲《堅瓠首集·烏啄蝗歌》:“老人昔年被災(zāi)診,談虎色變?nèi)缁!?/p>
電影理論家、劇作家·柯靈《遙寄張愛玲》:“憲兵隊在貝當路,人們談虎色變,諱言其名,稱之為‘貝公館’。”
談虎色變—聞風喪膽
“聞風喪膽”的意思是聽到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極度恐慌?!罢劵⑸儭薄奥勶L喪膽”兩者都有一提起就害怕的意思,但有區(qū)別:一是含意上有區(qū)別?!罢劵⑸儭逼卦诰o張,語意較輕;“聞風喪膽”偏重在恐懼,語意較重?!罢劵⑸儭倍嘤糜谧约焊械胶ε碌氖虑?;“聞風喪膽”多用于強敵的行動方面。二是用法不同?!奥勶L喪膽”可用作動詞“打”“殺”的補語,“談虎色變”則不能這么用;“談虎色變”是比喻性的,“聞風喪膽”是描寫性的;“談虎色變“偏重于形容緊張的心情,“聞風喪膽”偏重于形容害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