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屬石寨山型銅鼓。現(xiàn)收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名稱:翔鷺紋銅鼓
尺寸:高36.8厘米,面徑56.4厘米,足徑67.5厘米
時代:西漢
來源:1976年出土于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
收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主暈為銜魚翔鷺紋,其余飾櫛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鼓胸為六組羽人劃船紋,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劃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體人,船頭下方有銜魚站立的鷺鷥或花身水鳥,水中有游魚。鼓腰飾八組羽人舞蹈紋,每組二至三人,頭戴羽飾,下身系展開的羽裙,兩臂外展,雙腿叉開作舞蹈狀。舞上空有銜魚的翔鷺。足部一側(cè)臥刻篆文“百廿斤”。銅鼓實測重30750克。
該鼓屬石寨山型銅鼓。銅鼓是西甌、駱越的重器,甌駱人不僅用作伴舞節(jié)樂,還曾把它作為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銅鼓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綜合藝術(shù)精品。銅鼓文化源遠流長,融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于一體,兩千余年綿延不絕。直到今天,我們?nèi)钥稍谠S多民族村寨領(lǐng)略到它的奇異風(fēng)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