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三年(709年),出生于京兆府萬年縣敦化坊(今陜西省西安市)。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中進士甲科,之后任校書郎之后。
天寶元年(742年),回到長安,并中博學文詞秀逸科,十月,被任命為醴泉縣尉。
天寶八載(749年),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楊國忠厭惡,被外調(diào)為東都采訪判官。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
天寶十一載(752年),轉(zhuǎn)任武部員外郎,因楊國忠的排擠,于第二年被調(diào)離京師,出任平原太守。
寶應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他為利州刺史,沒有下任命書,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荊南節(jié)度使,還未赴任,改拜尚書右丞。
大歷三年(768年)四月,改任撫州刺史。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關(guān)心民眾疾苦,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熱心公益事業(yè)。撫州百姓為了紀念顏真卿,將石壩命名為千金陂,并建立祠廟,四時致祭。
建中四年(783年),被叛軍縊殺,終年七十六歲。被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多寶塔感應碑》《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等,行書有《爭座位稿》,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
《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
顏真卿自幼勤奮好學,書法受家庭和外祖家殷氏的影響,同時得張旭指導,廣汲書法名家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等人之營養(yǎng),融會貫通,形成其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他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對后世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影響極大,為百世之宗。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又說:“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鳖佌媲涞目瑫?,尤其是印歲以后的楷書,已形成一種范式,后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
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以及其后接二連三地排擠,使顏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靈的空間,人生體驗更多,藝術(shù)體味也就更深。這些,顏真卿“一寓于書”,將前期的“顏體”反復錘煉,煉形煉神,從而神形兼?zhèn)?,終至成熟??梢钥吹?,他加強了腕力,中鋒運行,取篆籀方法,圓轉(zhuǎn)藏鋒,如印印泥。筆畫形成蠶頭燕尾,直畫則成弓弩蓄勢之形。筆畫之間采取橫細豎粗的對比錯綜方法。在鉤末、捺末挑踢出尖鋒,耀其精神。其捺筆表現(xiàn)出一波三折的節(jié)奏。其直鉤、平鉤、斜鉤,飽滿取勢,彎度均勻,圓勁有力。其折筆則提筆暗轉(zhuǎn),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釵股”擬之。從結(jié)體上說,方正端莊,穩(wěn)健厚重,中宮寬綽,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側(cè)取勢,不以左緊右松取妍,而像篆隸以對稱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間櫛比,行間茂密,以形密取氣勢,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顏真卿已一掃初唐以來的那種楷書風貌:前者側(cè),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壯;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潤色開花,后者元氣淋漓??芍^變法出新意,雄魂鑄“顏體”。
李亨:立德踐行,當四科之首。懿文碩學,為百氏之宗。忠讜罄於臣節(jié),貞規(guī)存乎上范。述職中外,服勞社稷。靜專由其直方,動用謂之懸解。山公啟事,清彼品流;叔孫制禮,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實貞萬國,力乃稽古,則思其人。
李適: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肋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jié),實謂猶生。
穆員: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動神祇。期以日照天臨,風清雨滌。受命以出,視途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