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縣秋口鎮(zhèn)的李坑村,建村于北宋祥符年間庚戊年(公元1010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所在,歷代人才輩出,最為有名的當(dāng)屬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的武狀元李知誠。該村四面環(huán)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極有特色。村外兩條山溪在村中匯合為一條小河,溪河兩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橋和木橋。河水清澈見底,河邊用石板鋪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與古民居溶為一體,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寧靜景象。景區(qū)以徽派建筑和村鎮(zhèn)街景為主要欣賞景觀,清澈的溪水、蜿蜒的街巷,以及等數(shù)十座連接兩岸的溪橋,都是李坑令人難忘的美景,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等李坑“十二景”,加之初春的油菜花,更是美上加美。
村口三兩棵參天的樟樹組成一片樹林,清澈而又寬闊的溪水穿村而過,溪水清可見底,幾棵大樹依偎溪旁,幾個小橋默默橫架其上。這里面年數(shù)老的可以算是村內(nèi)的通濟橋了,修于村內(nèi)橫豎兩溪的交會處,橋上的石板早已古舊不堪。村里人喚此處為雙龍戲珠,“雙龍”為橫豎相交的兩條溪水,“珠”為橋拱及其水中的倒影。
村內(nèi)保存尚好的古建筑如“大夫第”,“李其高故居”“銅綠第”“申明亭”等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挑高的大廳,精美的木雕,精致的馬頭墻,統(tǒng)一的裝修布局,粉墻黛瓦、參差錯落。那標準的徽派宅院,磚雕、石雕、木雕精致傳神。
有著350年的“銅綠坊”是這徽派建筑的代表,“銅綠第”宅子的主人寫的一手好字,墻上還貼著主人很很多名人握手的照片以及簽名。
古時作為村里聚會的場所,每周對村民進行賞善罰惡,頗有點現(xiàn)今議事廳的味道。凡是村中經(jīng)審查有過錯的人,不許從亭中走過,而必須從亭邊的石頭小徑低頭繞過,以思悔改。
李坑村的水口保持完整,錯落有致的六棵古樟樹鎮(zhèn)住了這里的風(fēng)水。其中有一棵下建有一座高僅盈尺的神龕,極其簡陋的神龕里留有殘存的蠟油。當(dāng)?shù)厝颂貏e敬重神靈的保佑,每遇家人不順時便會到此地來燃香膜拜,如家人有病災(zāi)等,還會把寫有名字的紙符掛在枝丫上,祈求神靈庇護,因此古樟樹的香火和飄揚的紙符也成為當(dāng)?shù)氐囊痪啊?/span>
村內(nèi)有兩棵古樹:一為桂花樹,年代久遠,樹形龐大。胸徑粗達0.91米,高11米,冠幅半徑達7米,至今每逢秋月,桂花開放,有香飄十里之說;另一為紫薇樹,生長在武狀元李知誠的故居后院內(nèi),樹齡五百余年??此扑ダ喜豢?,樹干、樹枝幾乎枯萎,只靠樹皮吸收養(yǎng)分,但至今仍舊開花,且花期長達九十天。有詩贊嘆:“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三月久”。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在婺源北站坐到秋口、江灣的車,都路過李坑。
從上饒出發(fā),經(jīng)S201→X634到達婺源后,沿東升路行駛,過富豪大酒店后右轉(zhuǎn)進入S201即可。
儺舞是在李坑村十分盛行的一種舞蹈。它原來是中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zhì)樸而夸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shù)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民間舞蹈。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譜生動,忠奸賢愚、喜怒哀樂都是表現(xiàn)的主題。儺舞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有《開天辟地》、《劉海戲金蟾》、《雙猴捉虱》等數(shù)十個,舞蹈動作粗獷而樸實。
李坑村每年都要舉行中秋舞龍的活動。中秋舞龍從村頭開始,帶頭的是十幾名漢子舞動紙扎龍燈,一位老人帶著幾個后生在后面敲打。每到一家,主人就會燃放鞭炮,有的還有煙花放,據(jù)說你的炮能放多久,在你的家門口就會舞多久。整個舞龍過程要走遍全村,一般會持續(xù)到凌晨。
創(chuàng)制于婺源縣李坑村,為著名風(fēng)味菜肴,始于唐代?!吨熳诱Z類》載:“婺源俗,歲暮二十六日,烹豕一只祭家先。亦以炙肉及以魚佐之?!本唧w做法:取五花肉洗凈,切成厚半寸、寬約巴掌大小,用竹串之投放佐料(桂皮、茴香、胡椒粉末、白糖、醬油)中稍浸,然后放在剛?cè)歼^的糠灰上兩面翻動炙烤,烤至肉油滴入火灰即成。烤熟的五花肉,形體收縮,焦黃略紅,外脆內(nèi)松,其味特香
李坑名品。這道菜采用黃山特產(chǎn)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ü绞?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并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
用三斤重母雞一只,板栗、小蔥、姜、鹽、醬油、紹酒、冰糖、雞湯、菜油若干。將雞宰殺燙去毛,從脊背處剖開,取出腸雜,洗凈污水。板栗橫砍一刀,下冷水鍋煮至殼裂栗肉露出,剝殼除內(nèi)衣待用。用刀後尖在雞肋骨處扎幾下(不扎破皮),在雞大腿內(nèi)側(cè)順腿形用刀劃一下,投入開水鍋中,煮至雞皮繃緊,浮沫飄起,迅速撈出瀝水,趁雞皮尚熱時,涂抹一層醬油。炒鍋放旺火上,放入菜油,燒至七成熟時,將抹過醬油的雞下鍋,見雞皮呈現(xiàn)金紅色時,撈出瀝油。取大碗一只,放入蔥、姜,將雞脯向下放碗里,擺上板栗肉,撒勻精鹽、冰糖、紹酒、雞湯,上籠用旺火蒸至雞肉熟爛時取出,反扣在盤中即成。此菜是李坑春節(jié)時期的傳統(tǒng)佳肴,雞色紅,板栗黃,雞肉9酥而味醇厚,板栗綿軟而含雞鮮。
李坑糯米酒最是濃醇香甜,最能醉人,充滿樸實無華的鄉(xiāng)土氣息,是酒族中最為真純質(zhì)樸,具有鄉(xiāng)土本色的美味。李坑糯米酒,北方人看來不是酒,而是飲料,喝不過癮,沒有白酒的濃醇,沒有茅臺國酒的清香,更沒有二鍋頭的酷烈。在北方?jīng)]有它的席位,卻泱泱乎在客家山鄉(xiāng)。糯米酒,稱為水酒,是和另一種用糯米釀的老酒相對而言。那酒清淡如水,好入口。李坑糯米酒釀造:洗凈酒缸,量出上好糯米,挑好柴禾,去市場買回紅曲,鄭重其事地擇定好日子,將糯米放在水桶浸泡三兩個小時,而后倒進飯甑,架上火,將糯米蒸熟,倒在篾篩待其涼卻,拌上酒曲倒入酒缸,讓其加溫發(fā)酵,直至呈露酒釀,加上冷卻的開水,那就是盈香滿室、不啻瓊漿玉液的米酒!
李坑人用大碗喝酒,喝的就是糯米酒,三碗兩碗落肚不顯醉。倘若和北方漢子較勁,也是用糯米酒,卻一樣能讓人醉癱,昏迷三兩日,酒醒之后,腸胃里還翻騰濃郁的酒香,彌留著米酒的甘甜。高興時,溫上半壺,淺斟慢酌,在馥郁的酒香里,不知釋去心頭幾多憂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