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而粗,有多數(shù)須根。莖在開花時高5-15厘米,以后高達30厘米,無毛或頂部有稀疏短柔毛,不分枝或有時分枝,基部有數(shù)個膜質鱗片。葉在花后長大,莖下部葉有長柄,無毛;葉片正三角形,長達7.5厘米,寬達9厘米,三全裂,全裂片有長柄,二至三回細裂,末回裂片狹卵形至披針形,有短尖頭;葉柄長達6.5厘米。
花直徑2.8-3.5厘米;萼片約9,常帶淡灰紫色,長圓形或倒卵形長圓形,與花瓣等長或稍長,長14-18毫米,無毛或近邊緣有稀疏短柔毛;花瓣約10,黃色,倒卵狀長圓形或狹倒卵形,長1.4-2厘米,寬5-7毫米,無毛;雄蕊長約3毫米,無毛;心皮多數(shù),子房有短柔毛,花柱長約0.8毫米,向外彎曲,柱頭小,球形。瘦果倒卵球形,長約3.8毫米,被短柔毛,有短宿存花柱。
分布于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東部。在朝鮮、日本、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也有。生山坡草地或林下。
常見于山坡或山腳的灌木叢間、闊葉林下以及林緣地上、山坡、腐殖質多的濕潤土壤上。適應于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側金盞花耐冷涼,適合晝夜溫差大的中性或微堿性土壤的地區(qū)種植。
種子繁殖是大量繁殖的主要方法,但周期較長。所謂“種子”,實際是瘦果。外果皮稍肉質,淡綠色;內果皮骨質,黑色;內含一枚種子,種皮膜質,白色。5月中旬至6月初陸續(xù)成熟,易脫落,應隨熟隨采。種子采后可直接播于育苗地中,不宜過密,以利移栽。覆土1厘米,注意保持土壤濕度。播后種子經(jīng)后熟和冬季休眠,于翌春萌發(fā)。當年幼苗只生兩枚子葉,以后逐年生出1~3枚莖生正常葉,一般需5年才能開花。
此法繁殖量小,但翌年即可開花。分根在春、夏、秋季進行均可,以秋末最好。選擇地上莖多的植株(即根莖分枝多),挖出根系,辨明根莖的分枝和休眠芽的位置,掰開或切開根莖的分枝,使每段根莖上具有休眠芽。分根后栽于育苗地中,具頂芽的也可直接栽于園林中。
可大量快速繁殖,但方法復雜些。實驗證明,在合適的培養(yǎng)基中既可促使休眠芽的萌發(fā)生長,又可在營養(yǎng)體的段塊上產生豐富的愈傷組織,并分化出多個芽體。這方面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
經(jīng)觀察,野生和栽種的側金盞花均無明顯蟲害,僅瘦果落地后可被螞蟻等蟲類啃食。花期和營養(yǎng)生長期可因天氣燥熱,日照過強或旱風引起花葉灼燒現(xiàn)象,解決方法是及時采取適當遮蔭或噴水。
側金盞花植株矮小,花大色艷,有傲霜寒、頂冰雪的特性,宜于庭園中假山、巖石縫隙及山腳下栽植,或花壇、花境、草坪緣繞或叢植點綴。盆栽布置廳室,美觀大方。
側金盞花全草都含有強心甙和非強心甙的多種成分,見于許多國家的藥典之中。中醫(yī)稱之為福壽草。它具有強心、利尿、鎮(zhèn)靜及減慢心率的功能,能降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和脊髓反射機能亢進,用于急性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性水腫和心房纖維性顫動,與溴化銀的合用能加強對癲癇病的治療作用。日本和加拿大客商每年秋季均從中國購買此花,用于藥物提取。
側金盞花的花語:回憶、堅忍、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