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是青鳥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泰極電影有限公司、珠江電影制片廠、華星娛樂有限公司聯(lián)合制作的劇情片,由嚴浩執(zhí)導,顧美華、斯琴高娃主演,于1984年9月7日上映。
該片講述張姍姍為祖母奔喪從香港回到闊別多年的潮汕老家,與兒時好友孝松、阿珍夫婦重逢,三人之間發(fā)生感情糾葛的故事。
斯琴高娃 飾 阿珍
顧美華 飾 張姍姍
謝偉雄 飾 孝松
周沄 飾 忠叔
邢馬力 飾 王老師
許瑞萍 飾 許老師
張居高 飾 超叔
演員顧美華
飽經滄桑的女性,既開放又倔強,敢于面對生活的困難。當面臨事業(yè)、愛情、親情都失意時,她借為祖母奔喪暫時離開香港,想暫時躲避痛苦得無以名狀的失落感,希望尋求一點點安慰,但她并非是放棄,而是勇敢地堅持下去。
演員斯琴高娃
和姍姍、孝松是青梅竹馬,長大后與孝松成婚,在村里的小學當校長。她質樸、矜持,雖然生活談不上富裕,但在村里、家庭里有著優(yōu)越的地位,自信而自足,然而姍姍的的歸來以及在廣州的見聞讓她感到地位被動搖,內心深處生出一種惶惑。
演員謝偉雄
姍姍的童年好友,阿珍的丈夫。小時候聰明好強,長大后卻像變了一個人,只知埋頭耕作,不問其他,對妻子阿珍百依百順。姍姍回來后,他平靜的感情生活泛起了漣漪。
演員周沄
村里的生產隊長。表面看起來保守、目光短淺,喜歡以長輩自居,但同時他也有著深厚的人情味和寬厚、善良的心胸,深深地理解姍姍十年來向祖母隱瞞父親死訊的良苦用心。
香港小姐張姍姍(顧美華飾)因與妹妹發(fā)生遺產糾紛,心里十分煩惱,正值鄉(xiāng)下祖母逝世,遂決定動身前往離別20年的粵東潮汕老家奔喪。在家鄉(xiāng),她見到了童年伙伴阿珍(斯琴高娃飾)和孝松(謝偉雄飾),他倆已經結婚,并生有一個女兒。阿珍是村里的小學校長,能說會寫,是一家之主,而孝松則只知在耕田不問其他,阿珍很愛自己的丈夫和女兒。當阿珍夫婦倆得知姍姍的事業(yè)與戀愛煩惱后,決定共同安慰姍姍。可是,女人的嫉妒心讓阿珍在同情姍姍之余,又對姍姍與孝松的接觸懷有戒心。一天,姍姍見孝松赤腳在田里干活,就買了一雙水鞋給他,孝松怕引起誤會,將水鞋藏于閣樓上。姍姍、阿珍帶村里的孩子到了廣州城,這批鄉(xiāng)村來的孩子顯得有點不知所措。姍姍與阿珍在酒店客房里同住。兩人的感情十分復雜。終于,她們按捺不住,發(fā)泄出了對對方的不滿。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感情被耍弄了。廣州之行乘興而去,敗興而返。阿珍回到家后,吃晚飯時,閣樓上的水鞋掉了下來,這引起了夫婦從未有過的誤會,孝松揚言要離婚。阿珍嚇壞了,她哭著尋找出走的丈夫。當她看見孝松抱著走失的良種豬回家時,又破涕為笑了。姍姍的妹妹在香港將事態(tài)搞大,姍姍不得不離鄉(xiāng)返港,阿珍去送她,兩人對視良久,從對方的眼睛里都看到了理解和酸澀]。
曲名:《似水流年》
作詞:鄭國江
作曲:喜多郎
演唱:梅艷芳
發(fā)行日期:1985年1月27日
制作人 崔珍妮
監(jiān)制 夏夢
原著 孔良、嚴浩
導演 嚴浩
副導演(助理) 邢馬力、柯水市
編劇 孔良
攝影 潘恒生、黃偉仔(助理攝影)
配樂 喜多郎、南里高世
剪輯 健健
道具 陳強
美術設計 張叔平
造型設計 王山而
服裝設計 王山而
視覺特效 吳國華
燈光 李人健
劇務 林灌
場記 徐敏
在拍攝《似水流年》的兩三年前,嚴浩與嘉禾的合同到期,不順利的事接連發(fā)生,父親也在此期間過世,種種遭遇迫使他思考生死、人生價值等問題。他希望把這些抽象的東西拍成一部表面上是個簡單的故事而涉及多層次命題的電影。經珠影廠長洪遒介紹,他結識了編劇孔良。二人一見故,談了五天加五個半夜,邊談邊寫故事大綱?;氐较愀酆髧篮瓢汛缶V交給制作人夏夢,夏夢很感興趣。隨后,孔良花七天時間寫出了名為《紙蝴蝶》的劇本。雖然嚴浩之前的幾部片子遭遇商業(yè)失敗,但是夏夢基于對嚴浩的了解,相信他處理這種文藝片的能力,冒著“票房風險”,同意與他們合作。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85年 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電影 嚴浩 獲獎
最佳導演 嚴浩 獲獎
最佳編劇 孔良 獲獎
最佳女主角 斯琴高娃 獲獎
顧美華 提名
最佳新演員 顧美華 獲獎
最佳攝影 潘恒生 提名
最佳剪輯 健健 提名
最佳美術指導 張叔平 獲獎
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歌曲 梅艷芳 提名
最佳電影配樂 喜多郎 提名
該片淡而有味、有趣。它不渲染傷感,不煽情,地演用許多筆墨展示故鄉(xiāng)的種種情趣,這些情趣幾乎都是“閑筆”,而這此“閑筆”集中到一點,就儉省地將粵南農村的特色勾勒出來,給影片涂上一層偏離基調的詼諧色彩,間接地傳達出姍姍回鄉(xiāng)后那種既陌生又熟悉悉的感受。該片善于“蓄勢”,雖寫返鄉(xiāng),內含哀愁與惆悵,卻不隨便擠人眼淚。影片的結構松散到幾乎無“故事”,卻又引人入勝,原因在于它毫無嘩眾取寵之意,不做任何高深莫測的“哲理”姿態(tài),它老老實實地拍下來,清清楚楚地講下去。它舉重若輕地把微妙的人際關系勾畫得栩栩如生,格調自然不俗,韻味自然濃足。該片的成功在于分寸適宜,而不足之處也是局部的分寸失當,如其要角色表演過火,而漢公、唐公的設置,又有幾分概念化和抽象化,與全片格調不甚統(tǒng)一。(原《大眾電影》主編蔡師勇評)
該片在輕描淡寫之間寫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故土之間的“遠”字,寫透了這個“遠”字。它的不同,在于攝影機與內地生活貼得非常近,人情心態(tài)挖掘得非常深,而同時,它又使人明白地感覺到人跟人實在難以溝通的心理距離非常遠。該片的影像構成和音響構成注重寫實,甚至不回避紀實,而且,正因為這種寫實的影像效果做得到家,做得地道,才把作者追求的中國美學旨趣,充分地實現(xiàn)在銀幕之上。影片透出一股濃烈的真實氣息和民族風格,導演營造影像的寫實性效果精到、講究、一絲不茍。(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倪震評)
由于政治原因,該片的多位香港幕后人員使用了假名,例如張叔平便化名“章叔屏”。由于這個原因,這些工作人員在第四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無法親自上臺領獎,只有張叔平親身上臺代“章叔屏”領獎。
1987年10月,《似水流年》申請參加金馬獎,但由于此片外景地在中國大陸,因此被組委會以時間不及為由婉拒。
斯琴高娃憑此片獲得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成為第一個在香港獲獎的大陸女演員。
喜多郎憑借該片成為首位提名第四屆香港金像獎的外國人。
戲拍完之后,嚴浩請金庸代取片名。金庸看過劇本后寫了多個名字,嚴浩從中擇出三個連同原劇本名《紙蝴蝶》一起交給擇名師“盲公陳”,結果擇名師認為《似水流年》最好。
為了真實,嚴浩把劇本中的朱姍姍改為姓張。
嚴浩想找一個淳樸的農村作為電影的背景,正巧他曾陪朋友返回朋友在汕頭的老家,發(fā)覺那里就是淳樸鄉(xiāng)村,于是,他決定以汕頭為影片故事的發(fā)生地。嚴浩和孔良認為很多概念和抽象的哲理問題不適宜用語言表達,如果要表達就得回到生命的開始——生活本身。所以,劇本要寫得真實,同時還要掌握戲劇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性格的塑造、對話是否與性格吻合、故事的連續(xù)性等,必須在這些基本的限制下去表達故事本身以及哲理問題。為此,他們花了一年時間前后六次修改劇本。嚴浩熟悉香港,孔良曾經是知青,熟悉貧窮的鄉(xiāng)村,所以在創(chuàng)作劇本過程中,他們緊密合作,嚴代表姍姍,孔代表阿珍,每句對白、每場戲都互相研討。
在演員物色方面,嚴浩和制作人夏夢看中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斯琴高娃來扮演阿珍,為此夏夢給八一廠的演員劇團團長田華寫信,希望借用斯琴高娃。但是因為劇本中有很多粵語的俚語,斯琴高娃看不太懂,就不想接。夏夢、嚴浩先后親自到北京游說,才終于打動了斯琴高娃。
另一位主演顧美華本是家庭主婦,沒有任何表演經驗。兩個女兒長大后,她想出來工作,就在這時看到嚴浩在報上征求成熟型女演員的廣告,就去試鏡,結果在三百人中脫穎而出,被嚴浩和夏夢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