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話,本名涯話,是粵西及廣西南部等地的一類客家語方言,因其第一人稱為涯(ngai2)而得名,因生僻字原因又作涯話等。涯話在廣西博白、陸川等地較為強勢,在其余地區(qū)則較為弱勢,使用總人口超過500萬。
一般認為,涯話先民自明朝起開始較大規(guī)模遷入,并逐步扎根于所在區(qū)域。遷入之后,來自不同地區(qū)的移民相互交流,使涯話趨向一致;又因長期受周邊強勢方言影響等因素,形成各地之間不盡相同的口音。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涯話有逐步被粵語、普通話等取代的趨勢,亟需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的涯話文化也因時代變遷而逐步走向沒落,后起的涯話流行文化應運而生但發(fā)展緩慢。
涯話,(ngai1 va3/va?,普通話:ái huà),因該語言第一人稱為涯(拼音:ngai2)而得名。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關、贛州、龍巖、臺灣的客家語第一人稱都是涯,學術上也證實了博白、電白、信宜等地的涯話就是兩廣客家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客家語(如陸河等地)第一人稱是Ngoi(與“外”的涯話發(fā)音類似),且涯話的涯一般作ngai1,第一人稱作ngai2,聲調上有差異,對此,《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提到的可能原因有:一是客家話古次濁上聲有的字讀陰平,二是方言里“我”、“你”、“他”的聲調經常相互感染。
因涯(涯)字是方言字,不在國家標準代碼(GB)標準字庫范圍內,故一般根據(jù)發(fā)音以“涯話”、“啀話”、“崖話”、“捱話”、“哎話”、“艾話”、“埃話”、“挨話”等替代,其中以“涯話”較為常見。在廣西博白、浦北等地,涯話又被稱為新民話。
對粵西、桂南等地的涯話,學術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些地方的涯話就是客家語,但是部分詞匯及部分發(fā)音受到了周邊語言(如白話)的影響而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根據(jù)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粵西、桂南涯話并不相連在一起(與粵東、閩西、贛南的客家語相區(qū)別),以小片加方言島的形式存在于這些地區(qū),并未歸入客家語八大片當中。而根據(jù)2012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粵西地區(qū)(主要是陽江、茂名和湛江,云浮境內不在范圍)的涯話被歸類為客家語粵西片,桂南及云浮等地的涯話仍舊屬于未分片方言島。
操涯話的移民主要是宋朝以后來自福建西部舊汀州府、江西南部舊贛州府和粵東舊嘉應州的客家語地區(qū)(以汀州府為主,和韶關翁源一帶均有上杭瓦子街或類似的祖籍記載)。雖說是宋后,但是大規(guī)模的遷徙還是發(fā)生在明朝期間。而這離不開明朝兩位將領:王守仁和陳璘。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所指揮的兩廣平定叛亂戰(zhàn)爭,對叛亂地區(qū)的人口造成重大影響;對此,需要從其他地區(qū)遷入一定的人口到這些地區(qū)。因他在汀州(今屬福建龍巖、三明)、贛州(今屬江西)等地擔任過官職,故而遷入平叛區(qū)域的人口包含了來自這兩地的移民(汀州和贛州為重要的客家語發(fā)源地)。
到了后來,陳璘(1543年-1607年)率領軍隊平定了羅定、信宜、高州等地的苗瑤叛亂。隨后,他定居今云浮一帶,“招兵募勇,聽民遷徙”,以此牽制可能作亂的粵西、廣西少數(shù)民族。由于陳璘是祖籍福建上杭一帶的翁源人(使用客家語,但當時并沒有客家一詞),所以跟隨他遷徙到粵西一帶的也是以福建上杭一帶或以該地為祖籍的人居多??梢哉f,陳璘的措施奠定了今粵西、桂南地區(qū)涯話的分布格局。
遷入粵西、桂南的移民始終不忘自家的宗族淵源,扎下根基后都要修建姓氏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承先啟后,并傳承祖宗留下的語言。在白話等強勢方言的夾縫中,講涯人將涯話留傳下來。涯話雖然受到當?shù)氐钠渌窖缘纳羁逃绊懀侨耘f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地區(qū)的涯話之間雖有差異,但仍能相互通話。
清末,滿清政府要徹底清算消滅太平軍等反政府勢力。同時,廣東沿海等地的人口劇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資源處于極度緊張的狀態(tài)。因為當時政治、經濟都非常急劇變動,所以慘烈的土客械斗就發(fā)生在這種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區(qū)”的土客械斗,最為慘烈。
土客沖突的雙方在不同地點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廣西的土客沖突,土方為壯族及當?shù)氐臐h族人,客方為廣東漢族的廣府、客家等民系。但就一般狀況而言,在四邑等地區(qū),處于客方的民系原籍均來自贛南、閩西、粵東、粵北,使用相同的漢語方言,有著相同的習俗;而他們的處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沖突最激烈的幾十年間,即清末土客械斗期間,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與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間有著強烈的民系認同,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為民系通用的名字,這也就代表著客家民系的稱呼正式確定下來。
四邑土客械斗結束后,除臺山赤溪等地保留部分客家人外,四邑客家人最后有部分回到了粵東的原籍地,例如河源,梅州等地;也有部分遷徙到粵西,瓊州,廣西的容縣,平南等地,甚至海外地區(qū)。當中有一部分與當?shù)匮脑捜巳诤?。由于粵西、桂南等地的主體涯話人比四邑客人遷入早得多,到清末時已有相當規(guī)模,加上通訊不便,所以即使粵西、桂南部分地區(qū)、粵東北和福建上杭等地的客家語十分接近,他們也沒有客家的概念。而早期(例如清末、民國年間)遷到海外的涯話人,因與來自其他地區(qū)的客家人交流密切,且語言的高度相同,故而有了涯話屬于客家語的認同。以新加坡為例,早年對創(chuàng)建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原稱三和會館)有主要貢獻的兩廣涯話人就與其他地區(qū)的客家人一起,共同組建了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同地區(qū)的人員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的涯話人接觸到其他地區(qū)的客家人,開始認同自己講的母語屬于客家語,逐步接受涯話是客家語的事實。2011年,涯話其中一個分布地區(qū)——廣西北海還主辦了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
現(xiàn)代涯話基本上是一縣一口音,甚至一鎮(zhèn)一口音,口音比較多。造成這種狀況,主要由下面幾個方面因素造成:
①涯話的零星分布且都處于當?shù)貜妱莘窖缘陌鼑?/p>
②古時各地缺乏交流,造成各地“基因變異”,造成了涯話的分化。
③缺乏涯話廣播電視。
口音差異給不同地區(qū)的涯話人相互之間交流帶來了不便。由于普通話和白話(粵語)的強勢和通用性,這兩種語言的使用頻率在涯話人群內部交流當中逐漸增加。
在廣東西部,涯話沒有流通于縣城,包括比例最高的廉江(據(jù)2003年出版的《湛江市志》,涯話人口占廉江人口的一半),使得涯話只流通于封閉的農村。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突飛猛進,粵語(白話)電視廣播的興起,對涯話等弱勢語言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以茂名為例,操涯話等非粵語的人群競相學習粵語,無形中加速涯話的萎縮。
廣西南部,涯話流通于博白、陸川縣城,形勢較好,但也受到廣州、香港粵語的沖擊。而像欽廉三市(欽州、防城港、北海),情況與粵西地區(qū)情況差不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社會交往的增多,包括涯話在內的廣西客家語逐步萎縮,其人群被粵語人群(或其他強勢語言的人群)同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趨勢。
一些傳統(tǒng)的涯話山歌(啀歌),隨著涯話的衰落而漸被人遺忘;地道的童謠,不再被兒童傳唱,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而漸漸被淡忘;而傳統(tǒng)的啀戲,也隨著時代的沒落,陷入后繼無人的困境。盡管有像玉林市等一些地方,把啀戲等傳統(tǒng)涯話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并不能改變涯話傳統(tǒng)文逐漸流失的現(xiàn)狀,特別是在缺乏必要的媒體平臺(如電視臺、電臺等等)的情況下。
涯話的日益萎縮,亦引起了一些涯話人士的憂慮。部分人有了對涯話的母語意識,也就有了對涯話流行文化的追求。在網絡上,也開始流傳涯話網友制作的各類涯話視頻。而由于流行音樂是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部分人也開始對涯話音樂有了一定的追求。當中以陸川人阿亮、電白人西桐木等為代表,在原創(chuàng)和翻唱等方面演繹了涯話的美,感動了相當數(shù)量的涯話人士。對于西桐木等人在涯話流行文化上所做的努力,有地方報紙對此作了較高的評價。
一般而言,粵西涯話可分為東片和西片,東片分布于信宜、陽春、高州、電白等地;西片分布于化州、廉江等地?;浳餮脑捨髌c桂南涯話相連,口音相互間較為接近;但不與東片相連,口音相互間差異較大。粵西涯話東片又細分為兩小片,信宜、陽春等為一小片,這一片受粵語影響相對其他片而言要大一些;電白北部為中心又為一小片,這一小片在語言特點中有一些和西片一致,但并不與西片相連。
桂南涯話與粵西涯話西片發(fā)音特點相近,除與粵西相連的一部分外,還以方言島的形式分布于桂南各縣(市)。
涯話各小片和方言島在詞匯、發(fā)音等方面有所差異。若不考慮地域,涯話則分大涯、細涯:大涯受其他方言影響相對小,分布區(qū)域涯話占主導;細涯則受其他方言(如白話、電白黎話)影響大,分布區(qū)域涯話不占主導。不同縣(市)間大涯存在差異,細涯亦然。
雖然各地涯話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涯話存在共性,這些共同的語音特點也是一般客家語擁有的。這些也是判別涯話在語言學上歸屬于客語的依據(jù)。
涯話有一般客家語的日常用語,如:吹(音coi1)過(可憐)、正(剛)、(?)(音tak5或tek5,綁)、绹(to2,捆)、?(音man3或man4,皮膚的污垢)等。涯話與一般客家語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在發(fā)音上,存在粵西等地區(qū)常見的邊擦音,如三、四、細、生、曬等字;在詞匯上,引入不少粵語詞,如劏等,部分地區(qū)還有耐(音nǒi,久的意思)、睇(看的意思)等。
具體如下面幾點共性:
①語音上:涯話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地”、“大”、“弟”讀作[t?-],“在”、“住”、“坐”讀作[ts?-],“舊”、“舅”讀為[k?-];古非母、敷母、奉母的部分字今讀作[f-],而部分字涯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指“給”,一般寫作“奔”)念[p-],“孵”、“訃”讀[p?-],“扶”、“肥”也念[p?-];古曉母、匣母合口字,涯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曉母、組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qū)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②聲調上:涯話基本都是是6個聲調,暫無其他聲調數(shù)的例子。
③詞匯上:涯話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眼珠仁(眼睛)”、“眼汁,眼水(眼淚)”等。
④語法上:涯話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卒”、“頭”等前綴、后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緊”、“正”、“過”、“誒”、“倒”等)表示動作時態(tài);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qū)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由于各地涯話口音存在差別,這里以桂南防城港涯話為例作以下介紹:
1、聲母(22個,包括零聲母,[?]逢[i]或變成[?],仍記作ng[?]):
b[p] 爸
p[p?] 怕
m[m] 馬
f[f] 花
v[v] 話
d[t] 知
t[t?] 地
n[n] 你
l[l] 來
-
g[k] 哥
k[k?] 課
ng[?] 涯
h[h] 何
-
z[ts] 租
c[ts?] 住
s[s] 書
r[?] 如
-
j[tsi-] 擠
q[ts?i-] 妻
x[si-] 時
sl[?] 細
? 烏
特點:
①人、熱等字在與i開頭的韻母相拼時聲母并非ng,因該字母(即疑母[?])打不出且發(fā)音與ng相近而歸入ng。
②sl[?]聲母發(fā)音近似s,但與s絕不相混,使用范圍相當廣泛,如:小、細、沙、洗,只出現(xiàn)在粵西和桂南(當?shù)氐陌自捯灿写寺暷福?/p>
③防城港涯話沒有j/q/x這套聲母,本是z/c/s,與i單獨作韻母時相拼,發(fā)音近似普通話的ji/qi/xi(機/奇/西)。另外,梅州話有“支”、“持”、“時”(z?、c?、s?)(客拼記為zi、ci、si)與“擠”、“妻”、“西”(zi、ci、si)(客拼記為ji、qi、xi)的對立,防城港涯話只有zi、ci、si,沒有z?、c?、s?。梅州話的“支”、“持”、“時”(z?、c?、s?)發(fā)音近似普通話的“支”、“持”、“時”(zhi、chi、shi)。為了便于把防城港涯話和梅州話、普通話這個發(fā)音特點區(qū)分開來,因此把防城港涯話的(zi、ci、si)寫作(ji、qi、xi),與客拼方案(梅州市梅縣區(qū))保持一致。
2、韻母50個:
開尾韻
a[a] 巴家車
au[au] 包交撈
ai[ai] 太界賴
ê[e] 雞批低
êu[?u] 溝都邱
ei[ei] 仔
i[i] 知奇理
ia[ia] 些謝且
iau[iau] 飄鳥轎
iu[iu] 丟求劉
u[u] 鋪姑租
ua[ua] 掛瓜夸
uai[uai] 快乖怪
ui[ui] 飛推虧
o[?] 個玻多
oi[?i] 背臺蓋
鼻韻尾
an[an] 半還
ang[a?] 冷硬
am[am] 三甘
ên[?n] 恩煙
êm[?m] 含
iam[iam] 簽檢
ian[ian] 件偏
iang[ia?] 青輕
im[im] 音任
in[in] 明斤
iong[i??] 香糧
uan[uan] 關慣
un[un] 本準
ung[u?] 風東
uong[u??] 光廣
on[?n] 安短
ong[??] 講況
塞韻尾
ap[ap] 塔合
ak[ak] 百柏
at[at] 襪活
êp[?p] ?;?/p>
êt[?t] 北德
iap[iap] 接澀
ip[ip] 急入
iat[iat] 結裂
it[it] 筆日
iak[iak] 劈劇
iok[i?k] 腳若
uat[uat] 闊
ut[ut] 出
uk[uk] 木谷
ok[?k]剝角
ot[?t] 脫割
自成音節(jié)
ng[?] 五吳魚
特點:
①與梅州話比較,防城港涯話沒有?韻,紙、粗、世等字,分別讀作:ji cu sê
②uon和uan合并,讀uan,短、官同慣。另有近似uan韻的on,發(fā)音短促。
③沒有梅州話的iê iai iêu iui uo iên ion iun uêt iut iuk uak uok等韻母。
④和梅州話一樣,鼻音韻尾[-m][-n][-?]與入聲韻尾[-p][-t][-k]俱全。
3、聲調6個:
陰平1(花、家)陽平2(華、爬)、上聲3(打、假)、去聲4(化、罵)、陰入5(客、七)、陽入6(力、食)
特點:同梅縣話。
注:①[]內為IPA國際音標,其他為普通話拼音或客家語拼音,下同;②其他地區(qū)涯話聲韻系統(tǒng)與此不完全一致。
經過數(shù)百年的異地發(fā)展,來自不同省、縣的客家語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今天的涯話,如哥豪不分,“高老好”等字,原鄉(xiāng)大約有兩種音韻o和au,后基本上合并為o?!爸苤荨钡茸?,原鄉(xiāng)本有u與iu兩大類,到了粵西和桂南,全部合并為iu(但也有例外情況,有些地方,如電白觀珠,可能受粵語影響大或原本如此,發(fā)ou[?u]音,少了介音的存在)。
涯話的核心區(qū)范圍:廣西的博白縣、陸川縣、合浦縣,廣東省的廉江市和化州市,共5個縣市。與之相鄰的語言主要是粵語,在學術劃分片區(qū)上分屬三大類:高陽片、欽廉片、邕潯片。(補注:在其他地區(qū),不能忽視電白涯話等,因為電白涯話還與電白黎話發(fā)生相互影響。)
1、東南部的是廉江市、化州市,屬高陽片粵語。
2、西南部的是合浦縣,屬欽廉片粵語。
3、北部的是博白縣、陸川縣,屬邕潯片粵語。
下面分析這三大片粵語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對粵西桂南核心區(qū)涯話可能存在著哪些方面的影響。
1、三大片粵語大部分有邊擦音sl聲母。
其周邊的涯話有的沒有此聲母,如博白縣新田鎮(zhèn)、陸川縣橫山鄉(xiāng)、合浦縣公館鎮(zhèn)(下面在出現(xiàn)博白、陸川、化州、合浦名稱時省略鎮(zhèn)名)、廉江市石角鎮(zhèn)等地區(qū),沒有sl聲母的占多數(shù),說明涯話核心區(qū)對這個外來語音有較強的抗拒力。但相對邊緣的涯話區(qū)則難以避免地受到了粵語的影響,接受了sl聲母,如化州市新安鎮(zhèn)、廉江市的青平鎮(zhèn)。核心區(qū)之外的除信宜市外,如高州市、陽春市、陽江市、電白縣、北流市、玉林市,基本上都有這個邊擦音。
2、高陽片和欽廉片粵語止攝開口精莊知章不分,基本合為一類,無舌尖元音韻母。而邕潯片粵語部分點有舌尖元音韻母(如南寧市、平南縣),精莊知章兩分(如南寧市)?;浳鞴鹉虾诵膮^(qū)涯話周邊的粵語如博白、陸川、玉林(城區(qū)除外,屬勾漏片粵語)屬于邕潯片,但缺乏相關語音資料(至21世紀初)。
高陽片和欽廉片止攝開口精莊知章不分的特點,和粵西桂南的涯話同,這也是粵西桂南涯話話比較一致的地方之一,不同于原鄉(xiāng)梅州市屬各縣有精莊知章不分(梅州市區(qū)、梅縣區(qū))和精莊知章區(qū)分(五華縣、興寧縣、大埔縣、豐順縣),擁有兩大類的現(xiàn)象。粵西桂南涯話的精莊知章不分的特點,應該是其自身融合演變的結果。
粵西桂南核心區(qū)有些地方的涯話有舌尖元音韻母,如博白、陸川、廉江青平鎮(zhèn)。有些地方沒有舌尖元音韻母,如化州、廉江石角鎮(zhèn)。沒有舌尖元音韻母是大部分粵語的特點,而與之相反,舌尖元音韻母是大部分客家語的語音特點。因此可以推斷,沒有舌尖元音韻母的涯話應該是受到粵語影響的結果。至于博白、陸川的舌尖元音韻母,應該是對原鄉(xiāng)語音的保留,不可能是受粵語影響的結果。
3、粵語大部分方言點,欽廉片粵語無撮口呼韻母[y]。如信宜粵語有,高州、化州、廉江、合浦、欽州粵語沒有。而邕潯片粵語大部分有撮口呼韻母[y],如南寧市、平南縣、貴港市。
粵西桂南核心區(qū)有些地方的涯話有撮口呼韻母[y],如博白、陸川。廉江和化州沒有撮口呼韻母[y],梅州市的客家語也都沒有撮口呼韻母。博白、陸川的撮口呼韻母應該是來自包括邕潯片在內的其他粵語的影響。
圖1中3為高陽片粵語,4為勾漏片粵語(玉林市城區(qū)屬勾漏片粵語,郊區(qū)為邕潯片粵語,博白、陸川為邕潯片粵語),6為欽廉片粵語。
根據(jù)《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的調查資料顯示,屬于粵西-桂南涯話核心區(qū)的涯話(大涯)的聲調,與非核心區(qū)的涯話(細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相對來說,位于核心區(qū)的涯話的聲調與梅州話相同點較多,非核心區(qū)的涯話與周邊粵語有較大相似性,原因可能是受其影響,也可能是由原鄉(xiāng)帶來的。根據(jù)《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以及桂南防城港涯話(聲調類型與博白、陸川相同),比較一下位于粵西-桂南涯話核心區(qū)與非核心區(qū)的涯話的聲調異同。
1、古全濁聲母上聲字,新安、石角和青平三點一般讀去聲,例外的如“跪”,其余六點讀上聲?!盎臁弊州^特殊:聲母大多為k-,聲調幾乎全部讀為上聲(塘口讀為陽平,思賀一點除“戶”字讀為陽平外,“禍、蟹、李、柿、市、以、抱、紹、藕、敏”等字俱讀為陽平,這種現(xiàn)象很少見)。
2、古全濁聲母去聲字新安、石角、青平今讀去聲,其他六點全濁聲母字和大部分次濁聲母字今讀上聲,小部分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
3、“坐、簿、弟、被”等二十個左右的古全濁上聲字在梅州等地今讀陰平,但“簿”等字在粵西涯話中則很少讀陰平。(注:電白涯話坐、被是陰平,弟如果發(fā)“娣”音也是陽平,如果發(fā)“第”音則是上聲。)
涯話的分布,如果僅指他稱和自稱為涯話的地區(qū),比較能確定的是西自廣西防城港市東到陽江市。在廣東西部(粵西)和廣西南部(桂南),使用涯話的人口在500萬以上。
茂名市:
電白區(qū),主要分布在:沙瑯鎮(zhèn)、觀珠鎮(zhèn)、那霍鎮(zhèn)、黃嶺鎮(zhèn)、羅坑鎮(zhèn)、望夫鎮(zhèn)、霞洞鎮(zhèn)小部、原大衙鎮(zhèn)小部,林頭鎮(zhèn)(不含原大衙鎮(zhèn))、馬踏鎮(zhèn)、羊角鎮(zhèn)(以青山村委會為主)等也有分布。電白涯話以沙瑯話為代表。
高州市,主要分布在:根子鎮(zhèn)、新垌鎮(zhèn)、云潭鎮(zhèn)、謝雞鎮(zhèn)、泗水鎮(zhèn)、馬貴鎮(zhèn)、分界鎮(zhèn),其它鎮(zhèn)(如大坡鎮(zhèn)、古丁鎮(zhèn)等)也有零星分布。高州涯話以根子話為代表。
信宜市,主要分布在:茶山鎮(zhèn)、洪冠鎮(zhèn)、平塘鎮(zhèn)、錢排鎮(zhèn)、合水鎮(zhèn)、新寶鎮(zhèn)、貴子鎮(zhèn)、思賀鎮(zhèn)等。信宜涯話以合水話為代表。
化州市,主要分布在:合江鎮(zhèn)、文樓鎮(zhèn)、平定鎮(zhèn)、蘭山鎮(zhèn)、官橋鎮(zhèn)、新安鎮(zhèn)、中垌鎮(zhèn)等。
陽江市:
陽西縣,主要分布在:塘口鎮(zhèn)、上洋鎮(zhèn)、儒洞鎮(zhèn)、新墟鎮(zhèn)、程村鎮(zhèn)等。
陽春市,主要分布在:永寧鎮(zhèn)、三甲鎮(zhèn)、山坪鎮(zhèn)(2003年后并入三甲鎮(zhèn))、八甲鎮(zhèn)、圭崗鎮(zhèn)、馬水鎮(zhèn)、潭水鎮(zhèn)、雙滘鎮(zhèn)、河口鎮(zhèn)等。
陽東縣,主要分布在:新洲鎮(zhèn)部分村落。
湛江市:
廉江市,主要分布在:塘蓬鎮(zhèn)、石頸鎮(zhèn)、和寮鎮(zhèn)、長山鎮(zhèn)、石角鎮(zhèn)五鎮(zhèn)及紅湖農場、東升農場各村委,河唇鎮(zhèn)、石嶺鎮(zhèn)、青平鎮(zhèn)、高橋鎮(zhèn)、雅塘鎮(zhèn)、吉水鎮(zhèn)六個鎮(zhèn)的大部分鄉(xiāng)村,原河堤鎮(zhèn)、營仔鎮(zhèn)兩個鎮(zhèn)及紅江農場、黎明農場的部份鄉(xiāng)村(2003年出版的《湛江市志》)。
雷州市,主要分布在:英利鎮(zhèn)的部分村莊,客路鎮(zhèn)三塘管區(qū)村莊。(這些地方涯話使用者一般祖籍化州新安,且與黎話人雜居過程中被逐漸同化,特別是部分年輕涯人已把黎話作為母語看待。)
徐聞縣,主要分布在:下橋鎮(zhèn)的邁堝、信橋、拔園、石板,龍?zhí)伶?zhèn)福田、西洋、黃定,曲界鎮(zhèn)石靈溪、南勝,錦和鎮(zhèn)高齡、那愛、那郁,城北鄉(xiāng)北水、軍房、銅鐵、火爐橋等地,及城南鄉(xiāng)的部分村莊。
遂溪縣,分布在附城鎮(zhèn)、城西鎮(zhèn)、洋青鎮(zhèn)、沙古鎮(zhèn)、楊柑鎮(zhèn)、北坡鎮(zhèn)、嶺北鎮(zhèn)、城月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落。
云浮市:
云安縣,分布在托洞鎮(zhèn)、富林鎮(zhèn)兩鎮(zhèn)大部和茶洞鎮(zhèn)、白石鎮(zhèn)、南盛鎮(zhèn)、鎮(zhèn)安鎮(zhèn)、前鋒鎮(zhèn)、高村鎮(zhèn)等的部分村落。
羅定市,分布在東南部素龍街道、黎少鎮(zhèn)、太平鎮(zhèn)、分界鎮(zhèn)、羅鏡鎮(zhèn)、新榕鎮(zhèn)、加益鎮(zhèn)、龍灣鎮(zhèn)、泗淪鎮(zhèn)、都門鎮(zhèn)、連州鎮(zhèn)等鎮(zhèn)街的部分地區(qū)。
新興縣,分布在西部簕竹鎮(zhèn)西部和河頭鎮(zhèn)東部。
郁南縣,分布在南部平臺鎮(zhèn)、河口鎮(zhèn)、東壩鎮(zhèn)、宋桂鎮(zhèn)等鎮(zhèn)的部分村莊。
北海市:
市區(qū),主要分布在:南康鎮(zhèn)、西塘鎮(zhèn)、潿州鎮(zhèn)、福成鎮(zhèn)、三合口等鄉(xiāng)鎮(zhèn)。
合浦縣,主要分布在:公館鎮(zhèn)、曲樟鄉(xiāng),閘口鎮(zhèn)、山口鎮(zhèn)、白沙鎮(zhèn)大部,以及合浦其它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落。
防城港市:
市區(qū):主要分布在:公車、大錄、扶隆、附城、防城、華石、江山、板八、那勤、那良、茅嶺、灘營、平旺、垌中、那垌等鄉(xiāng)鎮(zhèn)。
東興市,主要分布在:馬路鎮(zhèn)。
上思縣,主要分布在:思陽、在妙、平福、叫安、那琴5個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地區(qū)。
欽州市:
市區(qū),主要分布在:平吉、大直、大寺、小董、那蒙、貴臺、青塘、黃屋屯、康熙嶺、沙阜、尖山、大番坡、久隆、東場、那彭、那思等鄉(xiāng)鎮(zhèn)。
浦北縣,主要分布在:泉水、石銀、張黃、大成、白石水、三合、龍門、樟家、福旺等鄉(xiāng)鎮(zhèn)。(浦北的涯話又稱新民話。)
靈山縣,主要分布在:三隆、靈城、文利、豐塘、那隆、伯勞、平山、石塘、平南、沙坪、煙墩、新墟、舊州、陸屋、武利、三海、太平等鄉(xiāng)鎮(zhèn)。
玉林市:
博白縣,主要在縣東、中、南部的鳳山、新田、寧潭、文地、三江、英橋、大垌、那卜、沙陂、合江、東平、沙河、菱角、松旺、雙旺、龍?zhí)?、大壩以及西北部的黃凌、三育、江寧等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博白的涯話又稱新民話。)
陸川縣,分布在全部16個鄉(xiāng)鎮(zhèn),主要在南部的大橋、烏石、良田、清湖、古城、橫山、灘面等鄉(xiāng)鎮(zhèn)和溫泉、月垌、沙湖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落。
還有其他一些地區(qū),如廣西桂平一帶、廣東云浮、清遠一帶及江西南部一些地區(qū),也有自稱客家語為涯話的情況,其中桂平金田村還是著名的太平天國發(fā)源地。由于缺乏相關資料,這些地區(qū)涯話分布情況暫時不明。
比較出名的涯話人有民族英雄劉永福、鐵四軍元老陳銘樞、南天王陳濟棠、土壤學家謝申、廣東省內空調業(yè)內首席專家鐘朝安和新興涯話歌手西桐木等。
上面在介紹聲韻系統(tǒng)時用到了一些拼音,主要是利用了客家語拼音方案的表示方法來表示,但是由于各地口音不盡相同,所以客家語拼音方案不一定完全適用各地涯話。參考相關文獻(如陳云龍的《電白(沙瑯)涯話記略》、《廣東電白觀珠客家話止攝精組字的讀音》等等),以電白涯話為例,按照梅州話版的拼音方案,作了適當增補,可作為電白涯話的拼音方案。其他地區(qū)的涯話拼音方案,可在此基礎上,按照客家語拼音方案的精神,作適當調整。(注:此方案并非經專家論證,亦未推廣。)
b [p] 波 p [p?] 婆 m [m] 摸 f [f] 火 v [v] 窩
d [t] 多 t [t?] 拖 n [n] 挪 l [l] 羅
g [k] 哥 k [k?] 科 ng [?] 我 h [h] 河
j [?i-] 擠 q [??i-] 妻 x [si-] 輸
z [?] 張 c [??] 昌 s [s] 聲 sl[?] 西
注:[?i-]、[??i-]、[si-]不是單獨寫成j、q、x,而是寫成ji-、qi-、xi-,即與普通話類似,j、q、x三個聲母與i相連才存在;[?]與[?]音位相差不多,統(tǒng)一標為ng。
i [?] (-) i [i] 衣 u [u] 姑
a [a] 阿 ia [ia] 也 ua [ua] 掛
o [?] 哦 io [i?] 喲 uo [u?] 過
e [?] 資
ê [?] 這 iê [i?] (-) uê [u?] 穢
ai [ai] 挨 iai [iai] 椰 uai [uai] 怪
oi [?i] 哀 ioi [i?i] (-) uoi [u?i] (-)
au [au] 拋 iau [iau] 腰
êu [?u] (-)
êi [?i] 走 iêi [i?i] 牛
ou [?u] 扭 iou [i?u] 有*
iu [iu] 有
ei [?i] 水 iei [i?i] (-)
iui [iui] 銳 ui [ui] 貴
am [am] 庵 iam [iam] 淹
êm [?m] 砧
em [?m] 針 iem [i?m] 陰
im [im] (-)
an [an] 班 ian [ian] 煙 uan [uan] 關
on [?n] 安 ion [i?n] 阮 uon [u?n] 管
ên [?n] 恩 iên [i?n] 邊 uên [u?n] (-)
en [?n] 真 ien [i?n] 因
in [in] (-)
iun [iun] 允 un [un] 敦
ang [a?] (-) iang [ia?] 命 uang [ua?] (-)
ong [??] 江 iong [i??] 央 uong [u??] 光
eng [??] 耿 ieng [i??] 贏
iung [iu?] 雍 ung [u?] 工
ab [ap] 鴨 iab [iap] 葉
êb [?p] (-)
eb [?p] 汁 ieb [i?p] 邑
ib [ip] (-)
ad [at] 八 iad [iat] 月 uad [uat] 刮
od [?t] 遏
êd [?t] 北 iêd [i?t] 鱉 uêd [u?t] (-)
ed [?t] 質 ied [i?t] 一
id [it] (-)
iud [iut] (-) ud [ut] 骨
ag [ak] (-) iag [iak] 錫 uag [uak] (-)
og [?k] 惡 iog [i?k] 約 uog [u?k] 郭
iug [iuk] 育 ug [uk] 督
eɡ [?k] 百 ieg [i?k] 揖
m [m] 唔 n [n] (-) ng [?] 吳
與臺客拼音基本兼容的版本(電白音為例)
注:有*號表示僅觀珠口音,“(-)”表示沒此發(fā)音或暫時無字表示;上述列表中,i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未列上的也可類推);為方便對照,入聲字標音的韻尾部可保留IPA[-p][-t][-k]尾部樣式,相應地寫為-p -t -k樣式,而不寫成-b -d -g樣式,如:ok [?k],余者類推。
另外,為兼容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及輸入方便,表中ê可改為e,e相應地改為er。具體改動如圖所示。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調號* 1 2 3 4 5 6
兼容調號* 1 2 3 5 7 8
調值* 34 213 31 54 2 5
拼音* fu1 pu2 fu3 fu4 fug5 fug6
例字 夫 扶 府 富 福 服
注:調號表示聲調排序,兼容調號是為了兼顧不同聲調數(shù)目而重新對拼音序號進行排序的(見下附),建議標音時采用兼容調號;調值僅作參考,不同口音會稍有不同,這里以沙瑯口音為例。
附:兼容調號列表如下
調類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兼容調號 1 2 3 4 5 6 7 8
說明:對于主流客語(六調)來說,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去聲用5表示,4和6空出;對于水源音、海陸腔等客語(七調)來說,只有上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4不用;對于長汀話等汀北片客語(五調),上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而4不用,沒有入聲,7、8也不用。兼容調號表示與調號的表示方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