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是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吳貽弓執(zhí)導,伊明、林海音編劇,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于1983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通過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1983年,該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獲得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1988年,獲得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jié)二等獎赤道獎。截至2024年5月13日,該片點映票房3726元。
沈潔 飾 英子
鄭振瑤 飾 宋媽
張閩 飾 秀貞
張豐毅 飾 小偷
嚴翔 飾 英子父
備注 英子的父親
袁佳奕 飾 妞兒
備注 秀貞的女兒
洪融 飾 英子母
備注 英子的母親
徐才根 飾 馮大明
朱莎 飾 秀貞母
備注 秀貞的母親
李農 飾 秀貞父
備注 秀貞的父親
演員沈潔
20世紀20年代,英子隨著父母從臺灣到北京城,住在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英子在胡同玩耍時遇到了“瘋女人”秀貞,英子幫助她找到了她的女兒。后來英子又遇到了一個小偷,并且和他成為了朋友。英子九歲那年,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后來英子的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也隨家人一起離開北京回到臺灣。
演員鄭振瑤
宋媽是英子家的乳母,她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yǎng)活在鄉(xiāng)下的男人和孩子。她勤快、誠實,也很喜歡英子。當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后,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演員張閩
秀珍的孩子失蹤,自己的情人也下落不明,她常常會在館門前癡立,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瘋女人”。每次她與英子講話時,都無一例外地變成自言自語。但是后來英子幫助秀珍找回失蹤的女兒妞兒,秀珍和妞兒相認后便帶著妞兒去尋找孩子的父親。
演員張豐毅
小偷在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里結識了英子,他常常和英子在一起聊天,他告訴英子自己之所以做小偷是為了供弟弟上學。后來小偷被警察抓走了。
20世紀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fā)現(xiàn)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fā)現(xiàn),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類型 歌曲名稱
插曲《送別》
插曲《麻雀與小孩》
影片配樂由上海電影樂團演奏,姚笛指揮。
制作人 許松林
原著 林海音
導演 吳貽弓
副導演(助理) 吳天忍
編劇 伊明
攝影 曹威業(yè)、唐時寶(副)
配樂 呂其明
剪輯 蘭為潔
道具 張立武
美術設計 仲永清、濮靜遜(副)
造型設計 李萍、王正榮
服裝設計 馬鴻祥、陳美蓮
視覺特效 曹有光
燈光 張川俠
錄音 謝國杰
布景師 夏林寶、葉紅雄(繪景)
影片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冻悄吓f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后半部?!盎莅拆^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時間 名稱 獲獎/提名 獲獎/提名方
1983年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 獲獎 吳貽弓
1983年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女配角 獲獎 鄭振瑤
1983年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音樂獎 獲獎 呂其明
1983年 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 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獲獎 《城南舊事》
1984年 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 最佳影片思想獎 獲獎 《城南舊事》
1988年 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jié) 二等獎赤道獎 獲獎 《城南舊事》
2022年1月 新時代國際電影節(jié)·金揚花獎” 獲獎 《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魏楚豫評)。該片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范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也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一批導演的創(chuàng)作傾向(《新京報》評)。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chuàng)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jié)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采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并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xiàn)形式的散文體影片(魏楚豫評)。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堵槿概c小孩》出現(xiàn)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xiàn)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深沉、復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并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jié)、人物性格的發(fā)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東南早報》評)。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shù)?,英子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扮演者鄭振瑤樸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到了那個痛苦的年代。
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后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后,連父親也是那樣。
在影片最后的5分鐘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jié),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jié)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并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魏楚豫評)。
1: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制片廠拍一部影片的平均資金是29萬元,而《城南舊事》卻花了57萬元。
2:在“文革”期間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拍攝電影,但是積累了很多東西,在拍《城南舊事》時,她把“文革”期間積累的情感和想法全都用上了。
3:鄭振瑤在影視劇大多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子,在《城南舊事》中她突破以往形象飾演一個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
4:片中飾演英子弟弟的張小宇喜歡吃橄欖和牛肉干,于是拍戲期間鄭振瑤的口袋里每天都會裝一塊牛肉干,拍睡覺的戲時,鄭振瑤就對張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肉干?!?/p>
5:為了符合片中角色的形象,化妝師先剃掉鄭振瑤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發(fā),把鄭振瑤原先很秀氣的臉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后描粗眉毛、將頭發(fā)扎成那種撅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后,鄭振瑤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
劇本改編后,原本這部電影是由北京電影制片廠來投資拍攝,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北京電影制片廠沒有拍成。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就向上海電影制片廠舉薦《城南舊事》的劇本。上海電影制片廠的領導看過劇本后一致肯定,決定投拍這部電影。
1982年,劇組來北京拍攝時,已經拍不到林海音原著中描寫的原汁原味的南城街道和胡同了。影片中除了西山紅葉和“瘋女人”家小院子是真實的之外,其他都是劇組搭的景。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偷兒”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