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中銀大廈是青島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名。位于青島市東部開發(fā)區(qū)香港中路與福州南路交匯處,大廈總建筑面積為10萬平方米,樓高為241米,總層數58層。集功能與藝術為一體,以金融、商場、餐飲、商住、辦公為主的綜合性高檔寫字樓,是突出刻意創(chuàng)新、富麗輝煌為主導的劃時代建筑。該工程由中建一局三公司總承包。 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就設在大廈內。大廈的1-20層以及49、51和52層為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的辦公地點。
青島中銀大廈總建筑面積10余萬平方米,共58層,高249米,是青島市目前第一座超高層、全終端智能化商務大廈,也是山東省較高的樓宇建筑,當之無愧的被稱為“齊魯第一高樓”。大廈采用后張無粘接預應力技術,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雙筒結構,寫字間內無立柱,較大限度提供空間的任意使用和組合處理,其21層以下為某金融機構的營業(yè)大廳和辦公場所,20層以上均為高級寫字間。單層面積約為1550平方米左右,滿足境內外金融機構、各大商貿公司、企業(yè)、跨國公司商務辦公及發(fā)展的需要。
青島中銀大廈地處島城東部政治、金融、商業(yè)的絕佳地段,南面碧波萬頃的大海,俯視奧運百舸爭雄,北視翠色迷眼的浮山山脈,繁華的香港中路與直奔濟青高速的福州路在此交匯,佳世客、家樂福、麥凱樂以及眾多星級酒店、銀行、保險、航空等企業(yè)機構更是近在咫尺,林立四周。青島國際金融中心以其氣宇軒昂、卓爾不凡的王胄之勢傲立其間,凝重從容中彰顯出無可遮蔽的尊貴。
青島中銀大廈是青島市的較高的高層建筑,裙房為地上四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樓地下四層,地上五十四層,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筒形結構,1~4層為外框內筒結構,5層為結構轉換層,以上為筒中筒結構,筒高179.8m,屋頂為鋼屋架及桅桿,建筑總高度244.7m.本工程地下柱、墻.地上1~10層的柱、墻及內外筒均為C60高強泵送混凝土,地下結構墻體為S8抗?jié)BC60泵送混凝上。其中1.5m寬×4.1m高結構轉換大梁是施工中的難點,施工者除采取有效的立模技術外,還采用C60高強混凝土、摻加沸石粉大體積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
建成的青島中銀大廈,處處體現(xiàn)了設計者和開發(fā)商智慧的結晶及對建筑的深邃思考。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透析青島中銀大廈“金為表,玉作中”的全貌,我們不妨來仔細的看一下她的各項軟硬件配備和完善的程度。
采用世界著名品牌日本三菱原裝GPM高速電梯,共23部。其中垂直運送客梯17部,觀光梯、貨梯、消防梯各2部。按照超高層寫字樓電梯運行的國際較高標準,青島中銀大廈的全部客梯均采用新的智能網絡群控系統(tǒng),可以較大限度的縮減侯梯時間,平均侯梯時間僅為60秒。中央主控室24小時監(jiān)控每臺電梯的運行和安全狀況。
青島中銀大廈的空調系統(tǒng),采用國際著名的美國特靈(TRANE)公司的CVHE-660型、CVHE-420型三級離心式機組,電腦自控,不僅能自動進行冷暖溫控、水風雙控,更能大幅度的降低室內噪音,為人們提供冷暖適宜、空氣清新的辦公環(huán)境。
青島中銀大廈以專用光纜連接各局域網接點,其中包括虛擬程控交換網、綜合業(yè)務數據網,辦公區(qū)域內平均每8平方米即設一個信息點。綜合布線選用世界著名的朗訊公司的產品,全案使用超五類配置,可支持超過100兆bps網絡和155兆bpsATM設備。其多模光纖主干線千兆至大廈、百兆入樓層、十兆到桌面,全面突破了以往處理大量信息所帶來的帶寬過窄的瓶頸,使語音、數據甚至龐大的圖像的傳輸和自由應用不再成為夢想,極大的滿足了現(xiàn)代企業(yè)對信息高速使用的需求。
青島中銀大廈的樓宇自控系統(tǒng),采用美國江森(JOHNSONCONTROLS)公司的產品,對中心的中央空調系統(tǒng)、消防系統(tǒng)、車庫管理系統(tǒng)、電梯運行系統(tǒng)、安防監(jiān)控、照明及背景廣播系統(tǒng)等進行綜合調控,從根本上滿足了五A級智能管理的需要。中心內還設有亞太1號、2號、3號、泛美8號衛(wèi)星天線的接收系統(tǒng),同時,每層均設有多處視頻電纜的輸出端口,各辦公企業(yè)機構可以及時地了解歐美、亞洲以及泛太平洋地區(qū)的最新新聞、財經及金融等商業(y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