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參加“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三名和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獎。
1958年,參加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二名。
1959年,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十周年文藝晚會演出;同年參與創(chuàng)作《青年鋼琴協(xié)奏曲》。
1974年,與指揮家小澤征爾,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1992年3月,在香港創(chuàng)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鋼琴藝術中心,取得巨大成功。
2011年6月,在成都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演奏巴赫《C大調前奏曲》和莫扎特《G大調奏鳴曲》等作品。
2015年3月,在英國倫敦參加了慶祝倫敦交響樂團成立七十周年慶典,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接見。
2016年3月,在長沙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演奏《C大調前奏曲》等作品。
2019年,在北京華彬歌劇院參與“當東方遇見西方”音樂會,并在會上演繹《春江花月夜》《茉莉花》《愛戴、尊敬、榮光》等海內外曲目。
2023年,在第17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開幕式上演奏《我的祖國》,8月13日,在美國紐約獲得第40屆“亞洲最杰出藝人終身成就獎”。
2024年6月,被授予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lián)合國際學院榮譽院士稱號。
《牧童短笛》《雋永留聲》《珍藏劉詩昆》《匈牙利狂想曲》《北京的旋律》《匈牙利風格曲》《青年鋼琴協(xié)奏曲》《戰(zhàn)臺風》等
劉詩昆強調好的聲音要通過臂力、指力使鋼琴充分發(fā)音,讓清晰、明確、鮮明、充足的樂音傳出來,音要有堅實度、厚度、深度,尤其要重視余音、泛音充足,即共振時間長、振幅寬。觸鍵應是“以硬為本、軟硬結合””,彈奏抒情性、歌唱性旋律中的突出音、主體音、支柱音,指尖要有足夠的硬度。歌唱性連奏不要擠壓式彈奏,要用余音、延音、泛音來連接聲音,否則會出現(xiàn)壓抑、憋悶、僵緊、無美感、無生氣的聲音。
劉詩昆認為靈感和靈性是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最高感應、最高層次、最高境界,來自先天音樂敏感度,是靈活微妙、不易捕捉、似是而非的即興感和本能的自然感性直覺。演奏要抓住節(jié)奏的動力感、緊張感,要把聽眾吊在一種意境里,心吊起、氣屏住,沒有放松的瞬間和余地,作品詮釋要“以方為本,方圓結合”,體現(xiàn)作品的幅度、深度。
1956年,獲得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
1958年,獲得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
2023年,獲得“亞洲最杰出藝人終身成就獎”。
劉詩昆天生一雙彈鋼琴的大手和超強領悟力。年逾古稀的他,依舊可以不依靠琴譜彈奏一整晚的音樂,依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改編中國民謠。(《廣州日報》評)
劉詩昆具有卓越的音樂才能,技巧嫻熟、觸鍵敏捷。他的演奏音色渾厚、明亮,氣勢磅礴,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中國大百科全書》評)
劉詩昆的演奏細致而動人,充滿了詩一般的美妙。細節(jié)與色彩精美而微妙,其中又有內在的力量與藝術家的熱情。(前蘇聯(lián)鋼琴演奏者吉列爾斯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