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污在线观看|亚洲熟女丝袜AV|中国三级在线免费|在线免费牛牛AV|日韩无码青青草原|国产V日产∨综合V精品视频|98超碰资源人人|久久久久久久探花蜜蜜蜜|久久小视频免费在|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网站

《南華經(jīng)》

#道教經(jīng)書# 0 0
《南華經(jīng)》,又名《莊子》,是道家經(jīng)文,是戰(zhàn)國中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共33篇6萬5千多字?!肚f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shù)、美學、審美觀等。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 中文名: 南華經(jīng)
  • 類型: 經(jīng)文
  • 作者: 莊周
  • 創(chuàng)作時間: 戰(zhàn)國
詳細介紹 PROFILE +

基本介紹

《莊子》一書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shù)、美學、審美觀、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原有內(nèi)篇七篇、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五十二篇,十余萬言。郭象刪減后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六萬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莊子明確否定禮教社會政治制度以及虛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張不同于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cè)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生成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nèi)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宇宙空間。透過對宇宙運行之無定限、無執(zhí)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fā)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yīng)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道家從維護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在經(jīng)濟理論、社會實踐方面創(chuàng)立了“齊物”的思想觀點,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態(tài)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tài)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和提高個人素質(zhì)修養(yǎng),實行無為而治。莊子反對當時社會上實行的仁義禮樂等社會道德與政治制度,認為這些都是罪惡與禍害的根源。他用“朝三暮四”,“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來說明“仁義”已經(jīng)成了統(tǒng)治者竊取國家權(quán)力的手段。莊子認為,社會的不平等性不根除,隨著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及爭斗也會隨之產(chǎn)生和激化。莊子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莊子認為,人的生命異常短促,在短促的生命過程中,又會受到各種社會事物的束縛和傷害。特別是在莊子生活的時代,殘暴的統(tǒng)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莊子·在宥》)。

莊子強調(diào)的“無為”是君主“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莊子·應(yīng)帝王》)就是說,莊子除了強調(diào)君主的作為必須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發(fā)展趨勢之外,還強調(diào)要做到不夾雜君主個人的私心和成見;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既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qū)別清楚。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面對專制者的利益誘惑及其幫閑的名譽誘騙,莊子主張不凝滯于物。但是,此外的一切,包括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莊子主張有欲。

莊子本人對物質(zhì)的欲望不重,認為“其嗜欲深,其天機淺”;但對精神自由和順道知識,其欲望之強烈,過于當時諸子?!盀椤碧刂笇V茝R堂對江湖民眾的“治”?!盁o為”特指廟堂無治。個人的“無為”,則是特指不要為廟堂幫兇、幫忙或“幫閑”。面對“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專制者及其幫兇,莊子采取的是堅決的不合作態(tài)度。這看上去很簡單的“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間世保身”、“逃刑免患”,實際踐履起來卻極不易,需要“齊于天”的大智和“勇于不敢”的大勇。像莊子這樣“乘物”而游刃有余的人,古今無幾?!俺宋铩币呀?jīng)不易,“游于羿之彀中,然而不中者,命也夫!”在如此令人絕望的境況下“游心于德之和”,更是談何容易。然而莊子卻“于學無所不窺”,且激揚性情,齊物傲世,怡情于大自然——其親撰的著作讓魏晉時代的人們贊嘆“博物止乎七篇”。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可以說是最早的一種無君論思想。

莊子的散文批判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藝術(shù)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藝術(shù)審美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shù)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美學史、藝術(shù)史、審美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shù)史專家李約瑟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海森堡都受到莊子哲學思想的影響。湯川秀樹說他得諾貝爾獎的成果靈感就是受莊子“倏與忽相遇于渾沌之地”的啟發(fā)。海森堡十分推崇莊子技術(shù)哲學的思想,并多次在講演中提到莊子的觀點。后來,海森堡又把莊子的哲學寫進了他的專著《當代物理學的自然圖象》。雷·庫茲韋爾 《奇點臨近》、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shù)據(jù)時代》也表達了類似思想。

至于《南華經(jīng)》所亡佚的19篇,除解說3篇(《莊子后解》《莊子略要》《解說第三》〔篇名不詳〕皆入《淮南子外篇》)外,還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據(jù)關(guān)鋒考證,認為是《閼奕》《意修》《危言》《游鳧》《子胥》(《釋文·序錄》)《惠施》(《北齊書·杜弼傳》)《畏壘虛》(《史記·老莊列傳》)《馬捶》(《南史·文學傳》)《重言》(嚴靈峰《老莊研究》)等篇。其中以王叔岷《莊子校釋》輯佚佚文最全最多。

綜觀六類佚文?!盃恐罱闭撸粗??!盎虺觥痘茨稀贰闭?,為莊子注解。“或辯形名”者,乃名辯邏輯。 “迂之令誕”者,實為博物之學。 “似《山海經(jīng)》 ”者,多及動物植物。 “似《占夢書》 ”者,實為“夢/覺”之辨。內(nèi)七篇多有博物之學,多及動物植物,多涉“夢 /覺”之辨,而郭存外雜篇少有,郭刪外雜篇佚文多有,足證外雜篇大多仿擬內(nèi)七篇。然而 郭象裁剪取舍外雜篇的宗旨,是用外雜篇反對內(nèi)七篇,用偽《莊子》反對真《莊子》 。所以 “妄竄奇說”“辭氣鄙背,竟無深奧”的,并非外雜篇撰者,而是篡改反注的郭象。 郭象把“夢/覺”之辨視為《占夢書》 ,莊子必將笑之曰: “汝其夢未始覺者邪?”《大宗師》 。

內(nèi)容介紹

《莊子》約成書于先秦時期?!稘h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繼承老子學說又發(fā)展了新說。他蔑視禮法權(quán)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nèi)篇的《齊物論》《逍遙游》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批判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莊子全書以超越精神、博物審美、批判思維為其特色。成玄英云:莊子“內(nèi)篇明于理本,外篇語其事跡,雜篇明于理事。內(nèi)篇雖明理本,不無事跡;外篇雖明事跡,甚有妙理?!惫释跏遽合壬J為,研習莊子當“破除內(nèi)外雜篇觀念?!?/p>

莊子的生活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時候,宋國已經(jīng)覆亡?!肚f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后才稱呼“舊國舊都”。有《莊子傳》。

莊子屬于道家,從《莊子》中很容易得出這個結(jié)論。司馬遷評價:“莊子著書十萬余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天下篇》后半部分極其之后內(nèi)容。至于唐以前,有完本五十二篇與殘本三十三篇并行。原來學者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nèi)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后人托名。近代出土《莊子》秦漢竹簡殘篇,證明各篇為先秦古書。

總的來說,《莊子》一書其思想還是統(tǒng)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肚f子》在元初遭到禁毀,其各家注本也大多由此亡軼或缺散。莊學是莊子學派的簡稱。莊學是研究莊子其人、《莊子》其書、莊子其思想以及《莊子》文學性、藝術(shù)性等的一門學問與哲學流派,其研究者、傳播者被稱作莊學家。具體參見《莊子學史》。

內(nèi)篇

所謂內(nèi)篇,乃是郭象所定,故王叔岷認為,研習莊子當破除內(nèi)外雜篇觀念。一般認為應(yīng)是莊子所著,是莊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構(gòu)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內(nèi)七篇篇目都為三字,與外、雜篇取各篇篇首兩字為題不同,內(nèi)篇篇目皆標明題旨。

《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

本篇主要講上古時期宇宙觀,以及上古時期的天文和歷法,并在這個基礎(chǔ)上建立作為《逍遙游》宇宙生成總論的鯤鵬變化寓言,深刻寄寓了作者關(guān)于萬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肚f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鯤鵬為什么在北不在南,《春秋緯》:“天體始于北極之野”,是因為“禺強得之,立乎北極?!睂Υ?,北宋林自闡釋說:“北者,水之方。冥者,明之藏。北冥,則陰陽之所出入也。莊子以鹍鵬明陰陽變化,故以北冥為始。鯤,陰物也。鵬,陽物也......餛之初化為鵬,雖日陽類而未離幽眇,故不知幾千里。次言三千里,數(shù)之未遂也。終言九萬里,動必有極也。益有體之物,雖至遠至大,亦不逃乎陰陽之數(shù),故動則九,止則六也。去以六月息,乃反歸於陰,陰陽迭運,相為無窮而不可致詰者也?!?/p>

星河若海,冥是道的象征。明代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云:“‘北冥’即北海,以曠遠非世人所見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鯤,以喻大道體中養(yǎng)成大圣之胚胎,喻如大鯤,非北海之大不能養(yǎng)成也。”《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薄段暹\歷年紀》:“數(shù)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宾H鵬超脫于九天之外。南冥者天池,成也,光也。《晉書·天文志上》:“九坎間十星,曰天池。” [10-11]

莊子講的這兩則神話是互相聯(lián)系的。大鵬由北冥到南冥飛行六個月,返回來同樣也需要六個月,這一來一往就得花上整整一年。在大鵬飛行的這六個月中,萬物都露出了生機,蓬勃地發(fā)展了。列子乘風而行只要十五天,在這期間里,萬物卻沒有出現(xiàn)上述情況。蝸牛左角的兩個國家,隨著戰(zhàn)爭勝負而發(fā)生的地盤益虧,也是以十五天為期的。這兩則故事中所列舉的這些數(shù)字,與天象有密切關(guān)系。地球圍繞太陽在天空運行,由北到南,再由南到北,單程各為六個月,全程一共一年(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時間)。月亮由隱到顯,由缺到圓是十五天,再由圓到缺,由顯到隱,又是十五天(大體如此,不是精確數(shù)字),一共是一個月。而地球上萬物生長、發(fā)育是要靠陽光照射的,月光則不能起到這個作用。因此,莊子認為前者可致福于萬物,而后者則不能。這兩篇神話故事,是以當時的自然知識為依據(jù),以天文現(xiàn)象為背景寫成的。反映了《莊子》的天文思想。

《莊子》反對神權(quán)支配宇宙,否認有真宰痕跡的。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根源,指出道和物是一個東西。由于道的運動,也就是物的運動,才產(chǎn)生天地萬物。它強調(diào)道的統(tǒng)一,也就是強調(diào)統(tǒng)一的自然規(guī)律。指出事物是在統(tǒng)一,分化,又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中發(fā)展的。它還充實了德這個范疇的內(nèi)容。它從道不滅論及物不滅,還把物質(zhì)運動同時間觀念聯(lián)系起來。在分析道的運動時,提出了氣這個范疇,并將氣區(qū)分為陰陽二氣,正是由于陰陽二氣的運動產(chǎn)生了各種事物。

《逍遙游》作為莊子哲學總綱,展現(xiàn)莊子思想的境界與理想。“逍遙”原是聯(lián)綿詞。篇中點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與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態(tài)做出分判,同時展現(xiàn)“莊學”的修養(yǎng)境界與工夫進路,以“無己”、“無功”、“無名”的工夫,消解形軀與世俗的羈鎖,達到超越的逍遙境界。 而所謂“逍遙”的境界,即是“無待”,莊子透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于無窮者,彼且惡待之”加以豁顯,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現(xiàn)這樣的高遠形象。

篇首以大荒無稽的寓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遍_始,透過鵬鳥與蜩、學鳩的對比,點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鵬鳥可以“摶扶搖羊角而直上者九萬里”,飛到南冥。對鯤鵬圖南,苻朗(苻朗前秦第三代領(lǐng)軍人物之一,因崇尚老莊玄學而歸降東晉,被華夷之辨的儒法家首誅,其書也不存)有殘文:“不安其昧而樂其明也,是猶夕蛾去暗赴燈而死?!倍癯怿懼惖男▲B,所能飛到的不過數(shù)仞之間而已。借此點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與大的境界差別,正在于“有待”與“無待”,亦即能否超脫外在事物的負累,甚至進而超越大與小的差別。

莊子在篇中還借由堯要讓位給許由的寓言,指出“圣人無名”的觀點。須知,此處的圣人指許由而非堯。莊子推崇的是許由無視名位辭而不受的態(tài)度,暗中批判了作為儒家精神偶像的堯以名位為重、用最高的名位來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最后透過魏王贈給惠施的大瓠瓜,點出世俗之人都受困于有用無用的刻板思考,反而無法見到生命的真實樣貌,彰顯生命最適切的“大用”。

《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第二》

《齊物論》有兩種意涵,有學者認為是“齊物”之“論”,也有認為指“齊”諸“物論”。歷來皆認為本篇是《莊子》思想最豐富而精微的一篇,因而也最難掌握。歷代對于《齊物論》的注釋、說解在莊學之中最為可觀。

莊子透過《齊物論》意圖消解人類對于世俗價值的盲從與執(zhí)著,解開“儒墨之是非”等各種是非對立的學說論辨。莊子并不對各種價值高低或?qū)W說議論重作衡定、厘清,認為如此反而治絲益棼,所謂是非更無終止。莊子認為止辯之關(guān)鍵,在于“照之以天”,洞澈價值與學說彼此之間相異卻又相生的道理,進而消辯、忘辯。因為所有辯論的爭端,都來自于人類對自我的“成心”,各學說都對其終極價值有所執(zhí)著與默認,難以去除,根本無從建立論辯各方共同承認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辯論也無從解決任何爭端。所以莊子透過忘言忘辯的進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對立 ,依順著萬物天生的自然,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

人類對于萬物的指稱,并非確定不變的,所有對于“指稱”、“名相”的執(zhí)著或否定,總會陷入無窮無盡的回旋之中。而所有的指稱、名相,都不是所指稱的“物”自身。所以莊子認為應(yīng)讓所有的“彼”、“此”,所有的萬物各自依順本性,才能保持心靈真實的虛明與自由。

《齊物論》首段透過南郭子綦與子游問答,提出“天籟”、“地籟”、“人籟”的不同,所謂“天籟”乃是“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誰也!”,也就是讓萬物能全幅展現(xiàn)自身,所謂的“天”就是“天然”,就是天生萬物的自然面目。南郭子綦說“吾喪我”,就是指透過主體工夫的修養(yǎng),不讓心思外馳,無止盡地追求,而體察內(nèi)在“真君”。所謂的“我”是指人的“成心”,會隨著言語,不斷往外追索。而“吾”是人的“超越主體”,莊子稱為“真君”、“真宰”,人心應(yīng)回復最自然的虛靈狀態(tài)。這就是《齊物論》的工夫與境界。

《莊子·內(nèi)篇·養(yǎng)生主第三》

這是一篇談養(yǎng)生之道的文章?!梆B(yǎng)生主”意思就是養(yǎng)生的要領(lǐng)。莊子認為,養(yǎng)生之道重在順應(yīng)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jīng)”,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yīng)自然的變化與發(fā)展。第二部分至“得養(yǎng)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yǎng)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余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圣人不凝滯于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東西。但是,莊子想要表達的可不止這些。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wù)擆B(yǎng)生,實際上是在體現(xiàn)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莊子·內(nèi)篇·人間世第四》

莊子以為人要有慈悲心和責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所以顏回想拯救衛(wèi)國人民;而子之愛親與臣之事君,二“大戒”也無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橫禍;一味退隱自愿“無用”,又白來這一趟,都不圓滿。必須知道要“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盡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無用而大用?!耙驘o用而大用”就是人間世合情合理的人生真實與態(tài)度。

《莊子·內(nèi)篇·德充符第五》

“道德內(nèi)全之無形符顯”就是莊子所說的“德充符”?!段氖冀?jīng)》說:“圣人終不能出道以示人?!薄暗赖聝?nèi)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來的。所以,《金剛經(jīng)》也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薄兜鲁浞谖濉分校躐~、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等人,都是殘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們都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不言而教,無形而心成”之才德內(nèi)全的圣人。雖然五體殘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內(nèi)全,自有無形的符顯,使他們成為比身體健壯、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貴的圣人?!暗啦辉谖逍位蛉馍怼保@是《德充符第五》的要義。

《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第六》

在宇宙生成論上,莊子首 創(chuàng)氣化論,認為宇宙萬物均同根同源于“一氣”《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耳”;《大宗師》:“游乎天地之一氣”。大宗師是指莊子思想中總合道宇宙生成意義的觀念,意為開創(chuàng)、傳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師。他們已經(jīng)“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而且“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于萬物,不為愛人。”〈大宗師第六〉中,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p>

但是真人不必“駕鶴飛升”,就能自由出入于仙境與人間,他們的言行心境是如何?〈大宗師第六〉說:“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庇终f:“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所以,入于“游戲三昧”,“同于大通”,才是真正莊子所說的大宗師。

《莊子·內(nèi)篇·應(yīng)帝王第七》

〈應(yīng)帝王第七〉談的是君主治理國家應(yīng)該采用的方法。道家治國的理念是“民主自由,無為而治”,〈應(yīng)帝王第七〉的見解當然也是一樣。所以,“正而后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p>

在道家宇宙生成論來看,萬物同是物質(zhì)本源生成,所以有“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的說法。因此,莊子對萬事萬物的態(tài)度,也一樣采取不干預的方法。對民心民情、萬事萬物,若“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就能勝物而不傷。否則,(寓言)對渾沌“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就大大不美矣!

外篇

《莊子·外篇·駢拇第八》

《莊子·外篇·馬蹄第九》

《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莊子·外篇·天運第十四》

《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

《莊子·外篇·達生第十九》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莊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雜篇

《莊子·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莊子·雜篇·徐無鬼第二十四》

《莊子·雜篇·則陽第二十五》

《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莊子·雜篇·寓言第二十七》

《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

《莊子·雜篇·盜跖第二十九》

《莊子·雜篇·說劍第三十》

《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

《莊子·雜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篇目列舉

《刻意》是《莊子·外篇》中一篇,一共分為三節(jié)。篇名按取自文章首句“刻意尚行”,刻意是“克制欲意,雕飾心志”的意思。本篇是論述養(yǎng)神之道?!肚锼肥恰肚f子·外篇》中又一長篇,以篇首的前兩個字作篇名。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中心是談?wù)撊藨?yīng)怎樣對待外物。本篇強調(diào)了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吨庇巍肥恰肚f子·外篇》中的一篇,以篇首的三個字為篇名,可自然分為十一個部分。主要論述宇宙生成論和本性及人應(yīng)怎樣對待宇宙和外部事物?!侗I跖》是《莊子·雜篇》中的一篇,盜跖為人名,可分為三部分。中心是抨擊儒家,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璞歸真,真性自然。

早在先秦時古人就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等著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斷分化、傳播,特別是以《管子》四篇(《心術(shù)》上、下、《白心》、《內(nèi)業(yè)》)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向縱深度發(fā)展,翟下道家不僅講“水本原”、“精氣”說,還講“靜因之道”的反映論。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現(xiàn)了道家的宇宙論思想。從而演化出具有強烈道家色彩的混天說(老子)、宣夜說(莊子)。

司馬遷在《論六家要指》中指出:“道家者流,蓋出史官”,史官在古代負有執(zhí)掌天文觀測之責。莊子的直接思想淵源老子,“無所不窺”的莊子就對天道自然現(xiàn)象極有興趣。老子從天文歷法的推移,考察天體運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運動規(guī)律,是天地生成運行的道路和秩序。莊周夜觀天象,枕上細想。被尊為南華真人的莊子,驚嘆于天地宇宙之神妙,《莊子》外篇專門有《天地》、《天道》、《天運》三篇討論宇宙天地之道。其中《天運》一口氣提出了十四個有關(guān)天文宇宙的問題: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運轉(zhuǎn)而不能自止邪?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是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②

莊子所提出的十四個問題,轉(zhuǎn)換成今話語系統(tǒng)就是:天是在運轉(zhuǎn)的嗎?地是靜止在一處嗎?日月爭相照耀大地嗎?誰在主宰著天地日月?誰在維持著他們運轉(zhuǎn)或者靜處?誰安居無事推動著這一切?或者是天體系統(tǒng)本身有機關(guān)不得已的開閉?或者是天體系統(tǒng)自行運轉(zhuǎn)而不能中止?云氣是為著降雨嗎?降雨是為著云氣嗎?又是誰在操縱著這一切?誰安居無事為尋求快樂而助長了它?風從北方吹來,忽東忽西,在上空中回旋,是誰在呼吸?是誰安居無所事事而揮動扇子?這些問題所涉及的天體的結(jié)構(gòu)和宇宙運轉(zhuǎn)間題,在莊子的時代自然是無法理解和回答的。但從中我們也可以明了道家“觀大象”絕非偶然,而是素有傳統(tǒng)的必然行為。但更為重要的或者說深層次原因是出于道家自身天道理論的內(nèi)在需要。

這種傳統(tǒng)亦在后世得到繼承,支遁《詠懷詩》介紹了當時東晉玄學流行的解老莊方式:涉老咍雙玄(以重玄思辨解老);披莊玩太初(以宇宙天文解莊)。到了北宋,《云岌七皺》卷二《混元混洞開閉劫運部》在論述宇宙最初的“混元”階段時,就評述了“古今之言天者一十八家”,其中列舉的“古今言天十八家”,乃宋代之前中國古代主要的天文宇宙學說,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蒙莊《消遙》之篇。

鑒賞評價

鑒賞

先秦異端思想家

老莊是中國版啟蒙思想道家思潮的產(chǎn)物,屬于全世界最早熟和最廣泛傳播的啟蒙思想,無論如何和真正的宗教相去甚遠,始終帶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人文關(guān)懷及無數(shù)色彩(這不妨礙公羊?qū)W派取代黃老學派后黃老在漢末演化為宗教自組織)。

每當政情動蕩,社會大亂時,儒學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則應(yīng)時而興。因為道家并不抱持著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則,而能深人人性,切中時弊,徹察動亂的根由;它正視人類不幸的際遇,又能體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對于飽經(jīng)創(chuàng)傷的心靈,尤能給予莫大的慰藉與現(xiàn)實關(guān)懷。因而,中國歷代的變動紛擾,對于儒家而言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結(jié)果每每由道家承擔起來。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莊子。

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以《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的“黃老”思想受到統(tǒng)治者的尊崇。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后,道家淪為在野之學。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思想抬頭,并和《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論結(jié)合,形成“老莊”思想。從此,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異端的姿態(tài),從天道觀、人生觀、審美觀和政治論諸方面向經(jīng)學提出挑戰(zhàn),并給東漢一代的政治和魏晉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響。老莊學對社會政治異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們引為同調(diào),并成為他們批判不合理現(xiàn)實的精神武器。如晉代鮑敬言的無君論;明代李贄的童心說,何心隱的育欲說,湯顯祖的至情論;清代唐甄的破祟論,袁牧的性靈論等等,皆得力于老莊學精神。

蕭萐父將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結(jié)為道家風骨(某種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并指出它有三個層面的內(nèi)涵:

(1)“被pī褐hè懷玉”的異端性格。“圣人被褐而懷玉”,乃指布衣隱者中懷抱崇高理想而蔑視世俗營利的道家學者形象。

(2)“道法自然”的客觀視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家思想的理論重心,決定了道家對社會和自然的觀察、研究,都力圖采取客觀的視角和冷靜的態(tài)度。

(3)物論可齊的包容精神。由于長期處于被黜的地位,與山林民間文化息息相通,道家的學風及其文化心態(tài),與儒家的“攻乎異端”、“力辟楊墨”和法家的“燔fán詩書”等文化心態(tài)的褊狹和專斷相比,別具一格,具有一種超越意識和包容精神。

正是基于這種開放的心態(tài),道家能夠在百家爭鳴的學術(shù)思潮中,善于學習,敢于接納,博采眾長,取精用宏,以構(gòu)建自己的思想體系。

莊子與尼采都是異端的思想家,道德的非議者,舊文化的離經(jīng)叛道人物,他們都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遷帶來的心靈震顫。莊子與尼采盡管一東一西、一古一今,各自的主張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在各自文化歷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

老莊的美學思想和思維特征普遍存在于歷代文論、畫論和文學藝術(shù)作品之中。中國的美學思想、繪畫、小說、詩詞乃至書法、雕塑、音樂,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道家精神和道家風格,其程度遠遠超過儒家的影響。如莊子的道,落實在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shù)精神;而他由心齋功夫把握到的心,乃是藝術(shù)精神之主體;中國繪畫乃是這種藝術(shù)精神的特殊產(chǎn)物和典型體現(xiàn)。他的后學鮑敬言、無能子、鄧牧、傅山。  

莊老易

關(guān)于道家思想的起源,有一說法認為起自《周易》?!妒怼酚懈呱畹恼芾?,但《十翼》在老子之時還不存在,《易》本是未開化的人使用的卜筮之書,沒有那種高深的內(nèi)容。老子對于《易》,不可能作為參照,用于自己學說。道家易學用《歸藏》。

道家易學

關(guān)于莊老學派與《周易》的關(guān)系,歷代史家的論述很少。我以為,莊周為宋人,宋為殷商后裔,當用殷《易》或《歸藏》。《歸藏》之名見于《周禮》,《歸藏》的別名《坤乾》又見于《禮記》,可見歷史上的確流傳過《歸藏》一書。近年湖北江陵所出的秦簡當中有一部占筮書,與歷代文獻所載的《歸藏》佚文接近,更證明殷、宋占筮之用《歸藏》乃是史實。莊老學派若是與《易》有關(guān),便牽涉到《歸藏》的問題。我以為,《莊子》一書撰于宋國滅亡以后,而宋亡之后《歸藏》失去影響,傳者漸少,故而莊老學派對《歸藏》與《周易》應(yīng)當兼用,其經(jīng)典系統(tǒng)應(yīng)當是“莊老易”。到魏晉時代,這系統(tǒng)顛倒過來,成為“易老莊”。

《莊子·庚桑楚》記有老聃與南榮趎的數(shù)度問答,老子說:

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wèi)生之經(jīng)已。

從這話來看,莊老學派似有超越占筮的意思。然而據(jù)馬王堆帛書《要》篇關(guān)于《周易》與占筮的議論,可以知道超越占筮不意味著棄置《周易》而不顧?!肚f子·齊物論》中“夢蝶”一章的上文說: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

《莊子》的作者嘲笑俗人“夢之中又占其夢焉”,令人聯(lián)想到“能無卜筮而知吉兇”的主張,從表面看來很像是輕視《易》筮的議論。然而此處的“占其夢”與《易》筮不同,乃是古代方術(shù)的另一種?!稘h志·數(shù)術(shù)略》雜占類著錄《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和《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都是專門的占夢書?!肚f子》所謂“夢之中又占其夢”乃是針對占夢的風氣及其專書而發(fā),不能看做是對《周易》或《歸藏》的嘲諷。

《莊子》關(guān)于《易》筮的評論見于《大宗師》,篇中假托孔子說:

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此節(jié)引文是根據(jù)郭象本?!督?jīng)典釋文》說,此節(jié)崔本寫為:

造敵不及笑,獻芥不及,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寥天一。

郭象和崔兩本的這一節(jié)文字都晦澀難讀,然而《莊子》傳本的源流是郭象本根據(jù)向秀本并參照五十二篇本,向秀本又是根據(jù)崔本,由此可推斷《釋文》所述崔本文字更為可靠。另外,此處“……不及……不及……”的格式屢見于《莊子》,也顯示出更多的可靠性。這段文字提到“簟筮乃入于寥天一”,其中“簟”字與“覃”雙聲疊韻,“覃”可視為“簟”的省文。“覃”見于《漢書·敘傳》:“揚雄覃思”,顏注:“覃,大也,深也?!薄渡袝颉芬灿小榜弊?,《釋文》說:“深也?!笨梢姟肚f子》所謂“簟筮”即“深筮”之意。既深于筮,必通筮書。故而《莊子》“簟筮乃入于寥天一”的命題,含有對《周易》或《歸藏》的肯定之意。

《歸藏》與莊子的關(guān)系,可由《莊子·大宗師》的一句話得到證實: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禺強得之,立乎北極。

關(guān)于禺強,《釋文》舉有崔、司馬彪、郭璞、簡文帝四家之說,都以為禺強是人面鳥身的北海神。四家的根據(jù)都是《山海經(jīng)》,《釋文》引《山海經(jīng)》說:“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禺強?!薄肚f子》說禺強得道而立乎北極,似與北海神的傳說有關(guān),但人面鳥身的神怪竟與莊子所標榜的得道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令人難以確信?!夺屛摹氛f:“《歸藏》曰: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強?!边@一佚文正合秦簡《歸藏》的格式,秦簡《歸藏》說,黃帝“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平公“枚占神老,神老占之曰”,宋君“枚占巫蒼,巫蒼占之曰”,殷王“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則“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強”定為《歸藏》佚文,“筮卦”兩字或為“枚占”之誤,或為別本異文。《莊子·大宗師》提到禺強得道,立乎北極,當以《歸藏》的內(nèi)容為其知識來源?!稓w藏》為宋國傳統(tǒng)的占筮書,莊周為宋國人,則《莊子》作者由《歸藏》而得知禺強事跡,是很自然的。上文已說明《莊子》對占筮書有肯定之意,這首先意味著對《歸藏》的認可 [23]  。

宋國滅亡以后,《歸藏》的影響迅速跌落,到戰(zhàn)國晚期,人們的占筮活動多是以《周易》為依據(jù)?!吨芤住返呢载侈o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有更多的輔助性的作品以資參考,莊周的后學者若是治《易》,一定是用《周易》?!肚f子·天下》關(guān)于《易》的說法,顯然就是出自莊周的后學。像黃老學派一樣,莊老學派顯然也以《易》為經(jīng)典之一,這種立場到西漢時期更趨于明顯。

在西漢成帝時,有一位著名的道家人物,這就是嚴遵?!稘h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記載嚴遵(字君平)事跡,說他“卜筮于成都市”,根據(jù)蓍龜勸人從善,又“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余萬言”?!度A陽國志》也有記載,說他“專精大《易》,耽于《老》、《莊》”,可見嚴遵所崇尚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是“老莊易”。其中“老莊”和《莊子》的“莊老”的次序不同,是由于漢初崇尚《老子》的時代背景所致。本書第八章將說明,嚴遵本姓莊,東漢人為避漢明帝名諱,將莊遵改為嚴遵,將莊周改稱嚴周,可見莊周、嚴遵同為莊氏。嚴遵為蜀人,而莊周后裔可能曾依附呂不韋,先助呂不韋著書,后從呂不韋遷蜀,故而嚴遵其人很有可能是莊周的后裔。嚴遵崇尚“老莊易”,這在莊老或老莊學派具有典型的意義。到魏晉時代,玄學興起,“莊老易”、“老莊易”又變而成為“易老莊”,其中《周易》為經(jīng),作者為圣人;《老》、《莊》為傳,作者為上賢或亞圣。例如王弼兼注《易》、《老》和《論語》,在注釋中屢引《莊子》文字,又在清談之中說明老子不如圣人。又例如郭象兼注《論語》和《莊子》,在《莊子序》中說明莊書“不經(jīng)而為百家之冠”。在這里,不能否認的是,魏晉玄學的“易老莊”之次乃是由嚴遵的“老莊易”之次轉(zhuǎn)變而來,而“老莊易”之次又根源于先秦的“莊老易”之次。我們從玄學的史料上,還可找出這思想史流變的痕跡,如《顏氏家訓·勉學篇》說:“洎于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三玄本為“易老莊”,此處說為“莊老易”,似不只是出于修辭的需要,而是受了先秦“莊老易”的系統(tǒng)的影響。

道家著作的經(jīng)學形式

當我們論說“黃老易”或“易老莊”的系統(tǒng)時,意味著尊經(jīng)的觀念和經(jīng)學的形式不限于儒家,這與過去的成說發(fā)生了沖突。人們常說,中國思想史上只有兩漢才是經(jīng)學盛行的時期。更多的人說,中國學術(shù)自漢武帝始,一直廣泛使用經(jīng)學的著述形式。細玩人們所用的“經(jīng)學”一詞,可以看出有一個含義:只有儒家所尊崇的“詩書禮易春秋”才算是經(jīng),其他書籍則為“子”、“史”之類。正由于只有五經(jīng)享有經(jīng)的品位,才不需要指出是什么經(jīng)的學問,只要籠統(tǒng)地指出是“經(jīng)學”,就不會發(fā)生誤會了。筆者不但聲稱道家有“經(jīng)”,而且強調(diào)道家的“經(jīng)”有所謂的系統(tǒng)性,大概會受到學人的指責。所以必須探討一下,黃老學派和老莊學派究竟有沒有采用經(jīng)學的著作形式呢?他們?nèi)羰怯衅涮厥獾慕?jīng)書,這些經(jīng)書之間究竟有沒有系統(tǒng)性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應(yīng)當先說明一下黃老或老莊學派的著作里究竟有沒有像儒家“經(jīng)傳說記”那樣的品級。在這方面,最為明顯的例證見于《漢志·諸子略》道家類,其中著錄有《老子鄰氏經(jīng)傳》、《老子傅氏經(jīng)說》和《老子徐氏經(jīng)說》,這三部著作所用的是典型的經(jīng)學體裁,其中的“經(jīng)”字代表《老子》本文,“傳”、“說”兩字分別標識鄰氏、傅氏和徐氏對《老子》的解說?!稘h志》還著錄有劉向《說老子》四篇,這里的“說”與傅氏、徐氏的“說”屬于同類。《漢書·景十三王傳》提到河間獻王所得書“皆經(jīng)傳說記”,顯示出西漢經(jīng)學的著述形式有傳、說、記三種,加上后來的章句、注和義疏,至少有六種。上述的鄰氏《經(jīng)傳》和徐氏、傅氏之《說》,與儒家經(jīng)學的“傳”、“說”屬同種體裁;約成書于東漢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儒家的章句形式也可能十分接近。今學者常稱贊魏晉玄學家思想活潑,喜自由發(fā)揮,然而從著作形式來看,玄學著作較之西漢著作更為死板,因為西漢鄰氏、傅氏等人的傳、說,都是附于經(jīng)書的后面而獨立成篇,魏晉玄學家的著作卻都采用注的形式,將自己的文字寫得較小,摻在經(jīng)文的中間,與當今的“注釋”已很接近,如王弼、鐘會、孟氏、孫登、張嗣等人都有《老子道德經(jīng)注》,崔、向秀、司馬彪、郭象等人都有《莊子注》。(他們的注釋有時采用“解釋”、“隱解”、“集解”等名,但從體裁上說,與鄭玄的“注”屬于同類,可統(tǒng)稱為注。)

到南朝梁代,又大量出現(xiàn)關(guān)于《老子》的疏,如梁武帝《老子講疏》、韋處玄《老子義疏》、戴詵《老子義疏》等。這種疏體較之注解更為壓抑,因為它們解釋《老》、《莊》都是間接的,王弼、郭象的注釋才是它們直接的解釋對象。玄學著作還有“論”、“例”等形式,如何晏有《老子道德論》,王弼有《老子指略例》,但這些都是箋注的附屬性作品,經(jīng)學的著作形式按其地位依次為經(jīng)、傳、說、記、章句、注、疏、論,在這當中,注釋經(jīng)典是第一要務(wù),作論發(fā)揮乃是次要的。時至唐代,唐玄宗貴為天子,還要作《御注道德經(jīng)》和《御制道德經(jīng)疏》,唐代道士又紛紛注釋玄宗的御注,經(jīng)學形式更為壓抑和嚴謹。

西漢嚴遵《老子指歸》,先錄《老子》每章本文,再寫下《指歸》之文,體裁頗似早期的章句。當然,《指歸》可能經(jīng)過了改編,但即使有過改動,它的原貌也應(yīng)是傳或說的體裁,因為現(xiàn)存《指歸》的文字幾乎是逐章逐句地解說,絕不是完全獨立的著作。漢唐之間解《老》、解《莊》的形式,是否為后起呢?并不是!《韓非子》一書有《解老》、《喻老》兩篇,《解老》也是逐句解釋,這不是“傳”又是什么呢?《文子》一書的時代尚不能論定,從它的內(nèi)容上看,也與《解老》接近,屬于《老子》的附屬性或解釋性著作之類。再往上溯,稷下學者凡有道家傾向者多本于黃老,當時《黃帝四經(jīng)》的前兩篇或已稱經(jīng)(詳見第一章),既已有經(jīng),便應(yīng)有類似“傳”、“說”的著作?!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齊宣王時稷下學者慎到、田駢、接子、環(huán)淵等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shù),因發(fā)明序其指意”,這種“序其指意”的著作都由《黃》、《老》衍生,如果說是采用道家的經(jīng)學形式,是不會錯的。

與西方文化的經(jīng)典相比較,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具有某種系統(tǒng)性。造成這種差別的緣由說來很簡單,西方各教派所尊奉的經(jīng)典只有《圣經(jīng)》,僅傳本及釋義不同而已;伊斯蘭國家所尊奉的經(jīng)典也只有一部,即《古蘭經(jīng)》。與此不同的是,中國的經(jīng)典不具這種單一性,儒家的經(jīng)典有《詩》、《書》、《禮》、《易》、《春秋》五部,五部又各有今古文的差別,并各有卷帙浩繁的解釋性著作;道教的經(jīng)典又遠多于儒家,幾有千種。在經(jīng)典數(shù)量繁多且又追求思想的統(tǒng)一的情況下,便從眾多的經(jīng)典當中整理出某種系統(tǒng),如儒家經(jīng)書有五,號稱“五經(jīng)”;對五經(jīng)的不勝枚舉的附屬性著作,區(qū)分為“傳”、“說”、“記”、“箋”、“注”、“義疏”等。道教經(jīng)典則分為三類,稱為“三洞”;又佐以四類典籍,稱為“四輔”,其系統(tǒng)性又超過儒家的經(jīng)傳注疏。道教依附于道家,而道家黃老、老莊兩派所尊崇的書籍都不是一部,而是各有三部,在三部之間又有品位的不同,稱其為“經(jīng)典系統(tǒng)”,應(yīng)是允恰的。

審美性批判思維

道家基本不是意識形態(tài),其思想主體是審美性很強的批判理論。道家老莊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明辨的批判思想家,正是從老莊才開始了中國古代的那種批判哲學的先例。立足于于無為政治的社會理想,他們對世俗之仁義道德和刑名法度及人們的“尚智”和“好知”的心理,對當時有為政治予以強烈的批判和排斥。“有關(guān)于道家的批判意識和批判精神,張岱年先生曾也有所揭示,他認為道家想要著重揭示了文化生活中的偏失和流弊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道家的一大貢獻就是在于反對貴賤之分,批判等級制度的一種的思想理念?!?/p>

社會批判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非常珍貴的、表現(xiàn)人的覺醒的一種意識。一般說來,社會批判思想的中心內(nèi)容是對人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的不幸狀況及其不合理性的認識,伴隨此,往往也有對超越現(xiàn)實社會的某種理想社會的構(gòu)想及其合理性、必然性的論證。在中國思想史上,發(fā)現(xiàn)生活在一個充滿剝削和壓迫的階級社會里的人們的不幸,是很早的事情。例如作為哲學家的莊子,則是更加深入地思索了造成這些不幸的原因,從一種特殊的自然主義理論立場上判定,與無階級的、自然的.平等社會相比,這是一個不合理的、墮落中的社會。莊子的這一理論立場,或者說莊子的社會批判思想,可以分解為無君論等論。

1.無君論。莊子對戰(zhàn)國時期的現(xiàn)實社會的根本性否定,就是對那個社會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制度一一君主制,表示輕蔑和否定。首先,莊子把否定的矛頭指向這一制度本身,認為君臣之分是一種“固陋”的表現(xiàn)。在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里,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君臣之分,臣民對君主的服從是最基本的政治倫理。這也是戰(zhàn)國時期最有勢力的儒家倫理思想和政治主張的重要內(nèi)容?!皦糁杏终计鋲粞桑X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洱R物論》所以在莊子看來,儼儼然的君臣之分,煌煌然的君主統(tǒng)治,皆如同荒誕、短暫的夢境,在“大覺”者的眼里,是很淺陋的,現(xiàn)實的君主制度、貴賤等級制度的合理性、神圣性對一個真正的覺醒者來說是不存在的。

其次,莊子對君主制的最基本的政治行為——專制,即君主對臣民的統(tǒng)治駕御活動作了完全的否定,認為這是一種“欺德”?!肚f子》中寫道:“肩吾見狂接輿??窠虞浽唬骸罩惺己我哉Z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jīng)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矰zēng弋yì(古代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之害,鼷xī鼠(最小的一種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應(yīng)帝王》)

可見,莊子認為人類在其最后的自然本性上,如同鳥、鼠之類自知逃避傷害一樣,是完全有能力自己保護自己、治理自己,自由自在生存而不需要“君人者”以“經(jīng)式義度”規(guī)范制約的,也就是說,君主和一切制度的存在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最后,莊子表達了這樣的愿望:無君無臣的自由生活最快樂?!肚f子》中用寓言的形式,借骷髏之口說:“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泛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至樂》)孟子說,“孔于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盂子·滕文公》下),莊子的感受正好相反。他認為沒有任何倫理義務(wù)(“無君”),沒有任何政洽責任(“無臣”),沒有任何負累(“無事”),才是最快樂的生活。“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很顯然,這是莊子對已有的、現(xiàn)實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儒家的仁義,進行的很有攻擊力的解構(gòu),具有很強的顛覆性,同時也顯示了其深刻的思想性。在他看來,各種各樣的價值主張無非都是實現(xiàn)權(quán)力的方式,而當權(quán)力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里的情況下,一切美好的設(shè)計同樣要被少數(shù)人拿去,并成為愚弄大多數(shù)人的美妙言辭。 而且,就當時的各種價值觀念和救治方法來說,又都是作為民間的“士階層”或者說各家各派提出的,統(tǒng)治者將它們拿來后逐步改變成為符合自己利益集團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莊子的一個“竊”字使用得相當形象,也有相當力度。

《莊子》一書,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筆觸,對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病態(tài)現(xiàn)象進行了全方位、整體性的批判。在莊子的批判里,從謀權(quán)謀名謀利者到鼓吹仁義道德者,從逞辯者到拙變者,再到最普通的庸者,他們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以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干擾社會的正常秩序,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阻遏者。

作品評價

先秦·孫卿《荀子·解蔽》: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不點名判決:“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吾恐其亂法易教也,故以為首誅?!?/p>

西漢·揚雄《法言·五百》:莊、楊蕩而不法。

晉·郭象《南華真經(jīng)序》:莊子閎才命世,誠多英文偉詞。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暢其弘旨,而妄竄奇說。若《閼弈》、《意修》之首,《卮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若此之類,十分有三?;驙恐罱?,或迂之令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似《占夢書》,或出《淮南》,或辯形名,而參之高韻,龍虵并御,且辭氣鄙背,竟無深奧,而徒難知以困后蒙,令沉滯失流,豈所求莊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今唯裁取其長,達致全乎大體者,為卅三篇焉。

晉·葛洪:又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舉其事,有可承按者也。但暗誦此經(jīng),而不得要道,直為徒勞耳,有況不及者乎?文子、莊子、關(guān)令尹喜之徒,其屬于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驈妄R死生,謂無異以存活為徭役,以殂歿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億里矣,豈足耽玩哉?其寓言譬喻,猶有可采,以供給碎用,充御卒乏,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無行之弊子,得以老莊為窟藪,不亦惜乎?

唐·成玄英《南華真經(jīng)疏序》:夫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揵九流,囊括百氏,諒區(qū)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儒家對莊子的態(tài)度班固、郭象、葛洪、王坦之、李磎是典型的代表主張難莊碎莊廢莊,一直到宋朝時儒家依然有這樣的觀點。王安石《莊周論》:儒者曰莊子之書,務(wù)詆孔子以信其邪說,要焚其書、廢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論也。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南華老仙蓋病列國戰(zhàn)爭,習趨隘陋,一時學者局于見聞,以縱橫捭闔為能,掠取聲利為急,而昧夫自己之天,遂慷慨著書,設(shè)為遠大之論,以發(fā)明至理,開豁人心......蓋善論天道者必本乎人,能盡人道者可配乎天,天人交通,本末一致。論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此萬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極、贊天道也。

宋·羅勉道《南花真經(jīng)循本》:《莊子》 為書, 雖恢譎佚宕于六經(jīng)外, 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jīng)常運, 而風云開合, 神鬼變幻, 要自不可闕, 古今文士每奇之, 顧其字面,自是周末時語, 非復后世所能悉曉。

宋·林希逸《莊子口義》:莊子者,其書雖為不經(jīng),實天下所不可無者。郭子玄謂其不經(jīng)而為百家之冠,此語甚公。然此書不可不讀,亦最難讀。東坡一生文字,只從此悟入。大藏經(jīng)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細繹出。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莊子南華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為宗,以復歸于樸為主,蓋所以羽翼道德之經(jīng)旨。其書有玄學,亦有禪學,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貫串,所謂天德王道皆從此出。

明 楊慎 《莊子解》:數(shù)韻調(diào)絕倫,實諸子所不及。

明·傅山《傅山全書》:愚父子學莊列。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意出塵外, 怪生筆端。”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莊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怨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昧其指者。笑如蒼蠅。

清·方潛《南華經(jīng)解》:“南華,老子之后勁,而佛氏之先聲。大抵痛人鑿性遁天,桎梏名利,拘墟見聞,而為解其縛者也?!?/p>

魯迅先生對莊子文章的評價極高,說莊子文章“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衛(wèi)俊秀:莊子是位最有血性的敢于斗爭的哲人。

其他信息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莊子》一書作為先秦經(jīng)典著作,歷代研究者不斷,據(jù)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不全面統(tǒng)計)正、續(xù)二編已經(jīng)多達數(shù)百部注本。注疏:

《莊子注》西晉司馬彪注。

《莊子注》西晉孟康注

《莊子注》西晉崔撰注

《莊子注》西晉向秀撰,西晉郭象竊得,主張性分、足性適性逍遙扭曲莊子。莊子并不像老子那樣強調(diào)相對,而是強調(diào)真理的絕對。在真理絕對之下,俗諦(儒家)層面的相對位階也是固定有序的,而不是“辯證的”相對?!稌x書·郭象傳》稱“先是注《莊子》者數(shù)十家”,于是出現(xiàn)了李頤的《集解》。李頤的身世,史無記載,不太清楚。但陸德明尚知其為“晉丞相參軍,自號玄道子”(《經(jīng)典釋文·序錄》)。他的《集解》本是三十篇(一作三十五篇),可能是和崔、向不同的另外一種在五十二篇本基礎(chǔ)上的選注本。

《莊子注疏》成玄英撰。

《莊子治要》 魏征撰

《莊子正義》文如海

《莊子注》陳景元撰

《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褚伯秀撰

《莊子義》呂惠卿撰

《南華真經(jīng)新傳》《南華真經(jīng)拾遺》王雱撰

《南華真經(jīng)口義》林希逸撰

《莊子南華真經(jīng)點?!穭⒊轿套?/p>

《莊子通義》朱得之撰

《南華真經(jīng)副墨》陸西星撰

《莊子達言》、《南華雅言》、《重言》、《巵言日出》莊元臣撰

《莊子翼批注》傅山撰

《莊子通》、《莊子解》王夫之撰

《南華雪心編》劉鳳苞撰

《莊子評點》嚴復撰

《莊子纂要》、《子藏·道家部·莊子卷》方勇撰

《莊子奧義》、《莊子復原本注譯》張遠山撰

工具書應(yīng)用

《莊子音義》唐陸德明撰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撰

《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近人劉武撰

《莊子補正》近人劉文典撰

《莊子校詮》近人王叔岷撰

《莊子今注今譯》近人陳鼓應(yīng)撰

本百科詞條由網(wǎng)站注冊用戶【 CN101654 】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nèi)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南華經(jīng)》】的所屬企業(yè)/所有人/主體無關(guān),網(wǎng)站不完全保證內(nèi)容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場。內(nèi)容僅為介紹詞條基本情況,本站不提供觀看和下載,請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請到官方平臺。 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我要認領(lǐng)
最新評論
相關(guān)知識文章
道教十大著名經(jīng)書 道教十三經(jīng)分別是哪些
道教經(jīng)書是指指道教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的卷帙浩繁的經(jīng)籍書文。那么道教有哪些經(jīng)書呢?道教十三經(jīng)分別是哪些?本文盤點了道教十大著名經(jīng)書,分別是《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沖虛真經(jīng)》、《通玄真經(jīng)》、《周易參同契》、《太平經(jīng)》、《北斗經(jīng)》、《抱樸子》、《陰符經(jīng)》、《清靜經(jīng)》,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中國十大道教入門書籍盤點 道教入門應(yīng)該看什么書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jù),承襲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shù)衍化形成。那么道教入門應(yīng)該看什么書?本文將盤點十大道教入門書籍,有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沖虛真經(jīng)、文始真經(jīng)、黃庭經(jīng)、度人經(jīng)、通玄真經(jīng)、洞靈真經(jīng)、坐忘論、重陽立教十五論、決凝經(jīng)、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jīng)。以下是詳細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吧。
【宗教書籍排行】宗教圣書_十大佛經(jīng)_道教經(jīng)書_儒家經(jīng)典書籍盤點
宗教是人們祈求滅除苦惱不安、獲得希望與安心的心靈寄托,正確的宗教信仰能指導、修正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宗教思想玄奧精微,而宗教書籍體現(xiàn)了宗教的思想精華,是信徒研習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佛教的書籍主要有哪些嗎?佛經(jīng)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著作、道家經(jīng)典又分別是什么呢?下面MAIGOO小編就從宗教圣書、佛教書籍、道教書籍、儒家經(jīng)典著作等方面為您盤點宗教書籍,一起來看看吧!
佛教十大經(jīng)書 學佛必讀的十大經(jīng)典佛經(jīng) 佛教影響最大的佛經(jīng)盤點
佛經(jīng)一般由經(jīng)、律、論三部分組成,你知道學佛必讀的經(jīng)典佛經(jīng)有哪些嗎?本文盤點了佛教十大經(jīng)書,分別是《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圓覺經(jīng)》、《楞嚴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壇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楞伽經(jīng)》等,這些經(jīng)書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最能體現(xiàn)中國佛教基本精神,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儒家十大經(jīng)典經(jīng)書排名 儒家十三經(jīng)分別是哪些 看這些書有什么好處
儒家經(jīng)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為“經(jīng)”,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儒家經(jīng)典主要有十三經(jīng),分別是《詩經(jīng)》、《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jīng)》、《孟子》。你知道看這些書有什么好處嗎?本文為大家具體介紹儒家十大經(jīng)典經(jīng)書,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十大基督教經(jīng)典書籍 基督教經(jīng)典文學著作 除了圣經(jīng)你還知道什么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教眾,其出品的經(jīng)典文學數(shù)不勝數(shù),那么你知道基督教景點著作有哪些嗎?本篇文章MAIgoo小編為你帶來十大基督教經(jīng)典書籍,分別是圣經(jīng)、基督教的本質(zhì)、基督教會史、基督教要義、返璞歸真、天路歷程、重審耶穌、標桿人生、懺悔錄(奧古斯丁自傳)、上帝之城等,一起來看看吧。
伊斯蘭教五大經(jīng)典書籍 穆斯林必讀書籍你知道多少 不只是有古蘭經(jīng)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教之一,在世界擁有無數(shù)的信眾,那么你知道有關(guān)伊斯蘭教的經(jīng)典書籍有哪些嗎?本篇文章為你帶來了伊斯蘭教五大經(jīng)典書籍,這其中包括伊斯蘭教傳教教義古蘭經(jīng),也有伊斯蘭教教徒的生活行為準則圣訓,也有伊斯蘭教的古典文學引支勒、討拉特,還有著名詩人薩迪所寫的伊斯蘭教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真境花園,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十大宗教經(jīng)典圣書盤點 世界十大宗教圣書
宗教圣書是宗教方面的神圣經(jīng)書,占了世界文獻的一大部分。不同的宗教,有各自的宗教書籍,就是各種宗教的圣書。本文將盤點世界十大宗教的經(jīng)典圣書,有儒教圣書、猶太教圣書、佛教圣書、道教圣書、基督教圣書、摩門教圣書、祆教圣書、伊斯蘭教圣書、印度教圣書、神道教圣書、東巴教圣書。這些宗教圣書,集中體現(xiàn)了本宗教的大成思想,是世界文化史和社會史的重要結(jié)晶。
天主教十大經(jīng)典書籍 與天主教相關(guān)的文學著作 除了圣經(jīng)還有哪些
天主教是全球最大的宗教組織之一,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信仰的源泉。那么你知道關(guān)于天主教的書有哪些嗎?本篇文章maigoo小編為你帶來天主教十大經(jīng)典書籍,這其中有基督教核心《圣經(jīng)》,還有天主教圣人托馬斯·阿奎那、奧古斯丁代表作《神學大全》、《懺悔錄》,也有天主教信徒莫里亞克的代表作《愛的荒漠》等等,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最受歡迎的十大宗教類書籍 與三大教相關(guān)的書 你知道幾部
宗教是人類信仰與精神寄托的一個重要歸屬地,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有佛家、基督教、伊斯蘭教,那么你知道著名的宗教類的書籍有哪些嗎?本篇文章MAIgoo小編為你帶來世界十大最受歡迎的宗教類書籍,這其中有三大教的經(jīng)典著作《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以及闡述三大教思想的《圣經(jīng)故事》、《中國佛教史》、《伊斯蘭教史》等等,一起來看看吧。
佛教十大入門書籍盤點 佛教入門應(yīng)該看什么書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那么佛教入門應(yīng)該看什么書?本文將盤點十大佛教入門書籍,有吉祥經(jīng)、地藏經(jīng)、金剛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觀音心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以下是詳細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吧。
猶太教四大經(jīng)典書籍 最古老的宗教文學著作 你知道幾部
猶太教是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就與猶太教有不可磨滅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世界上流傳猶太教書籍非常的少,那么你知道猶太教的經(jīng)典書籍有哪些嗎?本篇文章為你帶來四大猶太教的經(jīng)典著作,分別是塔納赫、塔木德、米德拉什、哈拉卡,一起來看看吧。
法家十大經(jīng)典著作 法家四大名著是哪些 法家的代表性典籍大全
作為諸子百家之一的法家,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而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管仲、子產(chǎn)、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而《韓非子》《商君書》《管子》《申子》《慎子》《政論》等,則是法家的代表性典籍。下面maigoo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法家十大經(jīng)典著作,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