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家族是歐洲最顯赫的豪門家族之一,有著超過數(shù)百年的悠久歷史。維特根斯坦家族的產(chǎn)業(yè)遍及鋼鐵、鐵路、輪胎、金融和建筑業(yè),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更是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哲學等諸多領(lǐng)域。在世界近代史上,除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以外,還沒有哪個家族的影響力能夠如此之大,如此之廣。
世界最有錢三大家族之一
當我們看著福布斯排行榜時,以為比爾·蓋茨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時,躲在某個城堡里的羅斯柴爾德-維特根斯坦家族的人肯定會覺得太可笑了。他們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最富有的人。當他們被稱為歐洲第六帝國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建國,當他出錢給我們熟悉的高爾查克、鄧尼金去和列寧打仗的時候,整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竟然沒有一個國家在金錢上幫他,他們一個家族和列寧在戰(zhàn)斗。
巴爾扎克把他們家族的名字改為紐沁根男爵對他們極盡諷刺,但300年來在金錢上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家族超過他們。富裕后的這個家族還為我們貢獻了很多文學家、藝術(shù)家、哲學家,特別是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與之相較,中國在東晉及六朝的顯赫一時的高門士族瑯琊王氏、陳郡謝氏以及博陵崔氏有些許相似之處。
維特根斯坦家族最初發(fā)跡于拿破侖時代,家族的第一個見于史冊的名人是摩西·維特根斯坦,是賽因-維特根斯坦家族伯爵的大管家。1803年他去考爾巴赫做羊毛批發(fā)生意,他的羊毛公司成為考爾巴赫最大的公司,但后來不幸衰敗了。1802年,他的兒子赫爾曼·維特根斯坦出生,而將家族事業(yè)發(fā)揚光大的正是赫爾曼,他于1830年代末把公司遷到萊比錫附近,在那兒成功地做著羊毛商生意,從匈牙利和波蘭買進,向英格蘭和荷蘭賣出。后來,他改信了基督教,并于1839年與一名出自一個著名維也納猶太家庭的女子結(jié)婚,這個猶太家庭也是改信新教的人。19世紀50年代他們搬到了維也納,在那里他與當?shù)氐臋?quán)貴們結(jié)為一體,并將家族的產(chǎn)業(yè)擴展到了工業(yè)和房地產(chǎn)業(yè)。
赫爾曼·維特根斯坦育有三子八女,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次子卡爾,也就是路德維希的父親。他通過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組建卡特爾而一躍成為奧匈帝國的首富之一。這兩個家族一起生產(chǎn)了帝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鋼鐵,并且控制了它的鐵路和輪胎工業(yè)。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的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從小就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孩子,從來不服從家里的管教,甚至兩次離家出走——11歲時第一次離家出走,導(dǎo)致了他的家人在維也納全城發(fā)布尋人啟事。幾近成年時他僅帶著200羅拉爾第二次離家出走,靠著當游艇的酒吧招待和教別人小提琴在紐約呆了1年的時間。這樣的一種人生閱歷使得卡爾對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有了自己的一種認識。而這樣的一種生活背景也鍛煉了卡爾個人的生活能力。
所以,當卡爾返回維也納時很快就參加了當?shù)氐囊粋€商會,并與當?shù)氐囊粋€商會社團進行合作,后來又通過婚姻關(guān)系,逐漸建立起自己輝煌的鋼鐵事業(yè)。并一躍成為奧匈帝國的首富。即便當時在德奧如日中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也不敵維家鋼鐵寡頭在戰(zhàn)爭年代可以更快造富的特征。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臺灣譯作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奧地利,后入英國籍。哲學家、數(shù)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yè)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nèi),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著四分之三的猶太血統(tǒng),于納粹吞并奧地利后轉(zhuǎn)入英國籍。
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jié)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guī)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通過入學考試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shù)著稱的中學學習,與阿道夫·希特勒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并不好,大都處于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帶著高考的落敗離開了這里。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shù),十歲時就制出過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學,曾經(jīng)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于一旦。隨后維特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于對數(shù)學基礎(chǔ)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shù)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shù)基礎(chǔ)》。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后,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于羅素門下,后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志愿兵積極入伍,在戰(zhàn)場上完成了標志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的《邏輯哲學論》(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邏輯哲學論》后他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于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奧地利南部山區(qū),投入格律克爾倡導(dǎo)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特根斯坦在這里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家伙”,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家伙提出的收養(yǎng)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nóng)民”,結(jié)束了鄉(xiāng)村教師的職位。
之后維特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里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后來其姊瑪格麗特由于擔心他的精神狀態(tài)而設(shè)法要求其協(xié)助設(shè)計并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后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筑物使維特根斯坦獲得了建筑師的身份。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jié)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并應(yīng)邀參與一些活動,與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特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1928年春在聽了數(shù)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guān)“數(shù)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后,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fā)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后,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并于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yī)生家中與世長辭。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認為是引導(dǎo)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的《哲學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熱情、深刻、認真、純正、出類拔萃。
維特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對人類生存本質(zhì)有著深刻的感知。早年維特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shù)文化氛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shù)捐助商,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里的??汀>S特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特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另外維特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郁充滿了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據(jù)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證,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shù)婪蛟缒攴謩e自殺,此后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jù)稱其本人參加一戰(zhàn)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特根斯坦在戰(zhàn)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zhàn)爭里幸存但致殘的最后一位兄長,保羅·維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由于卡爾·維特根斯坦的子女們不是先逝,就是熱衷藝術(shù),家族的產(chǎn)業(yè)開始陷入困境。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攻占奧地利,此時的維特根斯坦家族早已被希特勒視為了眼中釘,希特勒一生都妄想使林茨成為比維也納更大的藝術(shù)中心。藝術(shù)珍品從全歐洲都源源不斷地運往這兒的希特勒博物館。這不僅是為了幫助故鄉(xiāng),他這樣做也是為了把維特根斯坦家族的鼻子摁到泥地里去,至于維特根斯坦鋼鐵公司,希特勒在林茨建起了赫爾曼·戈林鋼鐵廠,并以此兼并了維特根斯坦卡特爾的工廠。
但危機成就英雄,二戰(zhàn)期間,家族的另一分支成員迅速將家族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到英國,在英國從新建立起了新的鋼鐵公司,并在戰(zhàn)后重新殺回德國和奧地利。二戰(zhàn)以后,維特根斯坦家族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從臺前轉(zhuǎn)到了幕后。
維特根斯坦家族不僅有著當時人類能夠具有的一切知識積累——包括藝術(shù)、科學及分門別類的許多學科的豐富的藏書,同時這個家族還是一個藝術(shù)之家。維特根斯坦的家庭是當時的藝術(shù)沙龍,它云集了許多聲名顯赫的音樂家,如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等人經(jīng)常出入他們家庭,而就其家庭本身來說,也是非常具有藝術(shù)氛圍的。維特根斯坦的母親有很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而他的父親卡爾不僅熱衷于演奏小提琴,而且還在維也納郊區(qū)修建了別墅以做“文化沙龍”。甚至有傳言說維特根斯坦的家中有7架鋼琴。當時只要提到維也納的藝術(shù)家或者哲學家這類人物,有識見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維特根斯坦家族,因為這類優(yōu)秀人物往往是這個充滿光輝家族的一分子。
書名:《維特根斯坦之家》
作者:亞歷山大·沃(Alexander Waugh)著;鐘遠征譯
包裝:精裝
開本:880mm*1230mm1/32
定價:48.00
ISBN:978-7-5407-7244-4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亞歷山大·沃(Alexander Waugh),英國作家、BBC音樂評論家,同時兼具作曲家、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等身份。系出名門,伊芙琳·沃之孫,奧柏林·沃之子,長期為英國《星期天郵報》和《倫敦晚報》撰寫歌劇評論,還做出版、畫漫畫,作曲曾經(jīng)獲獎。著有《古典樂:一種新的聆聽方式》(1995),《歌劇:一種新的聆聽方式》(1996),《父與子》(2004)等作品。
維特根斯坦家族為20世紀貢獻了一位偶像級的大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作為這個維也納顯赫家族的叛逆,路德維希最終卻使維特根斯坦這個姓氏舉世聞名。他的巨大聲譽,似乎遮蔽了他那些同樣非凡的哥哥姐姐的故事,包括那位享譽樂壇的鋼琴家保羅·維特根斯坦。保羅和路德維希究竟成長在怎樣的家庭環(huán)境?他們的性格有著怎樣的家族淵源和家族相似?本書講述的正是保羅、路德維希和他們的姐姐赫爾梅娜、格蕾特以及其他親友之間的故事。這是一個音樂之家、沖突之家的真實故事,也是一部人間悲喜劇,一部家族興衰史,貫穿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可謂那個大時代的象征和縮影。
誰會將自己擁有的巨額遺產(chǎn)全部放棄,同時擬定一份能使自己永不再獲得財產(chǎn)的嚴密協(xié)議?誰會僅憑一只左手,在鋼琴上演奏需要十指才能完成的樂曲,并巡演于世界舞臺?誰能邀請克里姆特為其畫像?又有哪個家族能將勃拉姆斯、約阿希姆、理查·施特勞斯等音樂家請至自家的音樂廳中,共享一流的私人音樂會?
世界上有許多的顯赫家庭,而如此顯著地將財富、音樂、哲學、怪癖、品位糅合在一起的,愛恨交織、悲喜交加、既榮耀又悲慘、既猶太又雅利安的,或許只有維也納的維特根斯坦之家。
亞歷山大·沃精湛的寫作技巧,生動演繹了鋼琴家保羅·維特根斯坦、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及其家族的傳奇樂章。
這本書中的故事如此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而它卻從未以這種方式被講述過,這真是令人驚訝……很難想象另一種敘事,能夠呈現(xiàn)這般的流利、機智、風趣和細致入微。
——《文學評論》
一部糅合了真實發(fā)現(xiàn)與精彩故事的作品,一部令人難忘的傳記,難以被人忽略。
——《倫敦晚報》
沃非常熟練地整理著大量有關(guān)財富和心理的復(fù)雜事物,而又從不妨礙到對核心人物之故事的描述。他的寫作很敏銳、自信且豐富多彩,這本書讀來是一種閱讀享受。
——《電訊報》
即使是在一百年前引人注目的維也納,維特根斯坦家族也因其宿命般的古怪脫穎而出……沃使我們對他所描述的每一頁中那些有教養(yǎng)的怪人、知識分子、博愛者和厭世者們的軼事目瞪口呆。
——布魯姆伯格
絕妙!令人驚嘆的著作,將令人敬畏的學識……與對荒誕的觀察完美地融合起來……讀來令人心智愉悅,理應(yīng)讓更多讀者知曉。
——《獨立報》
第一部 自殺的陰影
1 維也納首演
2去年此時
3 卡爾的大叛逆
4 企業(yè)家
5 和一個女繼承人的婚姻
6 魯?shù)婪颉ぞS特根斯坦之死
7 漢斯的悲劇
8 在維特根斯坦家
9 男孩們
10 他們的母親
11 另一個兄弟
12 居中的姐妹
13 保羅的早年訓練
14 路德維希的困境
15 新婚夫婦
16 卡爾的不省人事
17 紀念K.W.
18 回看保羅
第二部 一戰(zhàn)中的三兄弟
19 金錢無小事
20 戰(zhàn)爭前奏
21 報名從軍
22 災(zāi)難
23 俄國戰(zhàn)俘
24 庫爾特·維特根斯坦在美國
25 抵達西伯利亞
26 三個鼓舞之源
27 希望的微光
28 活埋于要塞
29 一次出逃的機會
30 家人重聚
31 一次轉(zhuǎn)變
32 格蕾特的問題
33 保羅的獨臂首演
34 歐洲硝煙四起
35 美國參戰(zhàn)
36 保羅性情的轉(zhuǎn)變
37 終局
第三部 左手鋼琴家和劍橋“基督”
38 余波
39 家庭紛爭
40 反猶太
41 性生活
42 短暫的教學
43 保羅聲名復(fù)起
44 維特根斯坦夫人之死
45 由繁榮到衰敗
46 再說保羅的個性
47 俄國和拉威爾
48 普羅柯菲耶夫
49 愛情故事
50 他的美國首演
51 難題深化
52 沖突升級
第四部 合并與瓦解
53 受困的愛國者
54 初始計劃
55 反擊
56 出逃
57 拘捕
58 第二次移民
59 改換立場
60 納粹抵達美國
61 斯通博羅們的動機
62 戰(zhàn)爭威脅
63 貴重的手稿
64 冷戰(zhàn)
65 家庭重聚
66 本杰明·布里頓
67 維特根斯坦們的戰(zhàn)爭
68 道路的盡頭
69終點
尾聲
參考書目
致謝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