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鳥圖騰崇拜多和太陽崇拜相聯系。廣為人知的三足烏,原本就是“日中陽鳥”;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所采用的四川金沙“太陽神鳥”金飾也是四只神鳥圍繞太陽旋轉飛翔的造型。這種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促生了中國文化一個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
《白虎通·五行》記載:“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屬續(xù)。其精為鳥,離為鸞,分三事也?!?/p>
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鳥鸞是他們祖先的使者,而對這二者的崇拜都來源于鳥圖騰信仰。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這件器物兩側各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圓眼,鉤喙,伸頸昂首相望,擁戴著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yè)發(fā)明以后先民對知時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河姆渡鳳凰一度被考古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鳳凰圖案。
1991年,湖南省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高直領白陶罐,上面戳印鳳凰圖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歷史。經專家鑒定,沅水鳳凰早于河姆渡鳳凰約四百年,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這一發(fā)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白色陶罐的頸部和肩部,有兩只飛翔的神鳥鳳凰,一只正面,一只側面回首,姿態(tài)雄健。它們具有神話傳說中鳳凰的鮮明特征:有冠,有非常長的喙,長頸,有漂亮的長尾。最為奇特的是,兩只鳳凰的食囊部位還戳印有獠牙、吐舌的獸面紋,顯然此時就已經是一種組合式的神物了。
鳳凰在歷史上、現實生活中,和龍一樣,是人與神之間的一座橋梁。人類借助于龍、鳳,溝通和大自然的聯系。
鳳凰是原始社會的人類對神靈的虔誠、崇仰、頂禮膜拜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神性的動物。
龍、鳳同為中華民族兩大圖騰系統,崇鳳是一種濃厚的民族情結。中國人賦予了鳳凰很多美好的特征:美麗、吉祥、善良、寧靜、有德、自然。但鳳凰也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從高廟文化遺址發(fā)現的鳳凰圖案來看,它的原形和孔雀有很大關系。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混合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fā)表的《談龍說風》一書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論述,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鳳”和“凰”原指兩種五彩鳥,鳳是鳳鳥,凰則是皇鳥,《山海經》曰: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后世人通常將鳳和凰解釋為雌雄不同的同一種鳥。鳳和凰不是任何現實中存在的鳥類的別稱或化身,是因為有了“鳳凰”這個概念以后,人們才試圖從現實中找到一些鳥的形象,去附和、實體化這種并不存在于現實之中的鳳凰。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認為鳳凰的形象源于朱鳥,而《五行大義》中認為鳳凰屬于朱雀的一種,與網絡上將朱雀歸于五鳳的說法截然相反。
鳳凰種類繁多,因種類的不同其象征也不同。傳說中共有五類,即五鳳:
太史令蔡衡曰:凡像鳳者有五色,多赤者鳳,多青者鸞,多黃者鵷雛,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鴻鵠。
除了鳳、凰、鸞三種以外,比較有名的還有鸑鷟、鹓鶵、鵔鸃、鹔鹴、翳鳥、鹖、鶉、鵠、焉、鶠、鵾雞等別稱或種類,還有說法將大鵬、帝江(帝鴻)、重明鳥也歸到鳳凰之類。各種名稱或種類之間關系密切,說法眾多。
一般使用“鳳凰”這一稱謂時,僅指鳳和凰,其它歸為鳳凰之類的鳥不能用鳳凰這一稱呼,而應當用其本名。
《論語讖》曰:“鳳有六象九苞?!绷笳?,頭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象風,足象地,尾象緯。九苞者,口包命,心合度,耳聰達,舌詘伸,色光彩,冠矩朱,距銳鉤,音激揚,腹文戶。行鳴曰歸嬉,止鳴曰提扶,夜鳴曰善哉,晨鳴曰賀世,飛鳴曰郎都,食惟梧桐竹實。故子欲居九夷,從鳳嬉。物飛而生子。
瑞鳥也。
張華注曰:鸞者,鳳凰之亞,始生類鳳,久則五彩變易,其音如鈴。周之文物大備,法車之上綴以大鈴,和鸞聲也,故改為鸞駕。
《山海經·南山經》:“(南禺之山)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鶵。”郭璞注:“亦鳳屬?!?/p>
《莊子·秋水》云:“南方有鳥,其名鹓雛,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說文》:“鴻,鴻鵠也。”又:“鵠,鴻鵠也?!蓖跏暇渥x云:“鴻鵠二字為名,與黃鵠別。此鳥色白,異于黃鵠之蒼黃也?!辈┪镏驹疲骸傍欩]千歲者,皆胎產?!卑矗籂栄乓碓疲骸谤]即是鶴音之轉,后人以鵠名頗著,謂鶴之外別有所謂鵠,故埤雅既有‘鶴’,又有‘鵠’。蓋古之言鵠不日浴而白,白即鶴也。鵠鳴哠哠,哠哠鶴也。以龜、龍、鴻、鵠為壽,壽亦鶴也。故漢昭時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而歌,則名黃鶴。神異經鶴國有海鵠。其余諸書文或為‘鶴’,或為‘鵠’者甚多。以此知鶴之外無別有所謂鵠也。”
此鳥為鳳凰之佐。 ?《禽經》云:鳳之小者,曰鸑鷟。五彩之文,三歲始備也。
《國語》曰: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外形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墩f文解字》載:“鳳之象也,麟前鹿后,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鳳凰性格高潔,“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山海經·圖贊》載,鳳凰身負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抱樸子》對此解釋:“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鹦袨槎Y,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p>
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編纂的地理名著《嶺外代答》,對鳳凰所做的記述非常詳細:鳳凰生于南方的丹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人跡不至的高崖之上才會筑巢。鳳凰身披五彩羽毛,大如孔雀,百鳥遇之必然圍繞站立。頭頂上的羽冠常盛水,雌雄輪流進食,從不接近人間。還有記錄,鳳凰在兩江地區(qū)的深林筑巢,產卵以后,雄鳳用木枝混合桃膠,將雌凰封閉在巢穴里,只留下一個很小的氣孔。然后雄鳳尋找食物飼養(yǎng)雌凰,如果得到食物就拆除封蓋,得不到食物就會封堵孔洞將雌凰窒息而死。
一、鳳凰是“華貴、偉岸、進取、太平”的象征
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風的甲骨文字和鳳的甲骨文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和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上之意。
二、鳳凰是愛情的象征
鳳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自然也包含了愛情的幸福。于是,鳳有了象征愛情的涵義。后來就被人們用來祝賀婚姻美滿,比喻夫妻和諧。在唐代,銅鏡有《美鳳銜同心結圖》,即鳳嘴上銜同心結象征幸福的愛情,以示夫妻同心相愛。由此可見,隋唐時期已較普遍地將同心結象征夫妻恩愛。到北宋,還流行以贈送鳳釵來定情,而鳳釵是婦女的一種首飾。男女訂婚,女方多以鳳釵贈與男方,以表示自己對“到了明代,男女結婚時,女方穿的禮服也配有鳳冠,鳳冠上點綴著鳳凰,并掛有珠寶等。到了現代,人們仍把鳳作為愛情的象征,結婚點鳳龍花燭,剪貼鳳形圖案等。
三、鳳凰有“和”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傍P凰“五色”后來就被看成是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征?!逼浯危P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愛情的忠貞。此外,鳳凰作為一種和諧觀念的精神與物質載體。從發(fā)展上來看,它又是一個多元化的產物,是建立在巫術與鳥圖騰的結合之上,融合各個時代與不同部落所崇拜的圖騰。其次,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同時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生活的社會與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和”的這種鳳凰形象特性的運用,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
四、鳳凰是“權力”的象征
在先秦時期,鳳凰的圖案出現在權力的象征玉器和青銅器上,后世又逐步成為皇家獨占御用的紋飾,出現在各種皇宮建筑,使用器物之上,并以禮制和法律的形式予以維護。
五、鳳凰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圖騰
和龍一樣,鳳凰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鳳的象征意義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不再把鳳當作專制皇權的象征,而是把它當作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中國原始彩陶文化中,就有鳳形象的雛形。在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上也出現了鳳紋。以致在以后中國歷代的裝飾藝術中,都創(chuàng)造出許多以鳳為題材的藝術珍品。這些以鳳紋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是傳統藝術的代表,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從龍鳳藝術的角度來看,鳳的藝術形象給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與龍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即可以說,華夏民族也是鳳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