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尾褐鳳蝶(學名:Bhutanitis mansfieldi)鳳蝶科,尾鳳蝶屬昆蟲,是世界罕見的珍貴蝶類,20世紀30年代發(fā)現(xiàn)于中國云南西部。雙尾褐鳳蝶形態(tài)與其他蝶類殊異,體中型,前翅黑色有光澤,有7條淡黃色細橫帶自前緣直達中脈,中間5條合并為3條達后緣;后翅狹長黑色,外緣呈扇形,后緣中下部稍內陷,臀角處有深缺刻,上方有3個尾狀尖,最后方一個較長,端部膨大呈棍棒狀,近外緣有較大的透亮紅斑,亞外緣有兩個藍色眼點及4個淡黃色月形斑,翅中央有不規(guī)則的淡黃色寬線。翅反面中室區(qū)內有一紅斑,前面兩個尾突間內側有一橙色新月形斑。
雌蝶通常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范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布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于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范圍、也要廣闊得多。成蟲多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氣候溫和、冬季干旱晴朗、夏季較為潮濕的高山峽谷林地中。常見其出沒于懸崖峭壁下蔥蘢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經(jīng)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待雌蝶飛過而追趕交尾,這時揮網(wǎng)兜捕,極易成功。如若漏網(wǎng)即時飛入?yún)擦?,棲止于藤蔓或樹木枝干上,它飛行敏捷,舉動迅速,更憑借其翅里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fā)現(xiàn)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勢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干上。
雙尾褐鳳蝶翅展65-77毫米。翅黑褐色,前翅上半部有6條黃色或黃白色的斜橫帶,從基部數(shù)第1、2條到后緣,4和5條在中間合并后到后緣,亞外緣區(qū)有1條從前緣直達后緣,使翅面黃白色與黑底色的比例幾乎相等。后翅黃色斑紋比較散亂,亞基區(qū)有1條斜橫帶,中區(qū)上半部有2-3條帶,下半部有1條曲折的黃帶和1條紅帶達后緣,外緣區(qū)有1列黃色斑紋;外緣鈍齒狀。尾突2枚,長者末端膨大呈錘狀;臀角有1枚拇指狀突起。翅反面除脈紋和脈間紋很清晰外,其余與正面相似。該種復眼上生有睫毛。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對,細長如刺。尾突小,具毛。抱器瓣強烈骨化,抱器腹寬,末端有角狀突;抱器端齊,具叢毛。囊形突很長。陽莖細長,強烈骨化。
雌性外生殖器的產(chǎn)卵瓣半圓形,背緣平直。交配孔圓;囊導管粗,強度彎曲;交配囊小。
雙尾褐鳳蝶常常停在濕潤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咸味的水。在生存時間內,雄蝶忙著尋找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chǎn)卵,活動頻繁。雙尾褐鳳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下,是跟著四周環(huán)境溫度而變更的,因此雙尾褐鳳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安排,溫度低了,就結束活動。 每當初春或暮秋的凌晨,在原野里,??梢姷揭恍╇p尾褐鳳蝶張開了翅膀,面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回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景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察看,能夠看得分外明白。當太陽從云層里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雙尾褐鳳蝶活潑地四處翩飛。如果太陽忽被云層掩蔽起來,那么它們就立即停止了活動,瞬間,居然看不到一個完整的雙尾褐鳳蝶的蹤影。當陽光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像這樣規(guī)律的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十分有趣。
成蟲多在白天活動,為晝出性。
屬于完全變態(tài)型,卵多數(shù)散產(chǎn)于寄生植物葉片、枝條、果實等處,尤其產(chǎn)于馬兜鈴屬攀緣藤本植物上,一年發(fā)生1代,幼蟲也以這些植物為生存,幼蟲期5齡。化蛹前,幼蟲先尋找合適的化蛹場所,排出消化道內含物,脫表皮而成蛹。蛹不結繭,有保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