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眉鳥(學(xué)名:Garrulax canorus):中型鳥類。體長約23厘米。上體橄欖色,頭頂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縱紋,眼圈白色,并沿上緣形成一窄紋向后延伸至枕側(cè),形成清晰的眉紋,極為醒目。下體棕黃色,喉至上胸雜有黑色縱紋,腹中部灰色。虹膜橙黃色或黃色,上嘴角色,下嘴橄欖黃色,跗蹠和趾黃褐色或淺角色。
棲息于山丘的灌叢和村落附近的灌叢或竹林中,機敏而膽怯,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不善作遠(yuǎn)距離飛翔。雄鳥在繁殖期常單獨藏匿在雜草及樹枝間極善鳴囀,聲音十分洪亮,歌聲悠揚婉轉(zhuǎn),非常動聽,是有名的籠鳥。雜食性,主要取食昆蟲,特別在繁殖季節(jié)嗜食昆蟲;兼食草籽、野果。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矮樹叢和灌木叢中,也棲于林緣、農(nóng)田、曠野、村落和城鎮(zhèn)附近小樹叢、竹林及庭園內(nèi)。
畫眉產(chǎn)地,一般屬于亞熱帶氣候,比較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這些地區(qū)大多河流縱橫交錯,水庫、小溪眾多,淡水資源豐富,濕潤度較大。因此,這些地區(qū)植被茂盛,昆蟲、植物種籽和植物果實都比較多,十分適宜于畫眉的繁衍、生長、生活和棲息。作為產(chǎn)地的留鳥,畫眉終年較固定地生活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一般不會往遠(yuǎn)處遷徙。它的棲息地主要是山丘的灌木叢和村落附近的灌叢或矮樹林,亦活動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竹林及田園邊的灌木叢中。畫眉在野外常常單獨活動,有時結(jié)小群活動。畫眉喜愛清潔、講衛(wèi)生,一年四季幾乎每天都要洗浴。因此,沒有水和樹林的地方是不會有畫眉的。畫眉既機靈又膽怯,且好隱匿,常常在密林中飛竄而行,或立于茂密的樹梢枝杈間鳴叫。
畫眉鳥雌雄羽色相似。額棕色,頭頂至上背棕褐色,自額至上背具寬闊的黑褐色縱紋,縱紋前段色深后部色淡。眼圈白色,其上緣白色向后延伸成一窄線直至頸側(cè),狀如眉紋,故有畫眉之稱(臺灣亞種無眉紋)。頭側(cè)包括眼先和耳羽暗棕褐色,其余上體包括翅上覆羽棕橄欖褐色,兩翅飛羽暗褐色,外側(cè)飛羽,外翈羽緣綴以棕色,內(nèi)翈基部亦具寬闊的棕緣。內(nèi)側(cè)飛羽外翈棕橄欖褐色,尾羽濃褐或暗褐色、具多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橫斑,尾末端較暗褐。頦、喉、上胸和胸側(cè)棕黃色雜以黑褐色縱紋,其余下體亦為棕黃色,兩脅較暗無縱紋,腹中部污灰色,肛周沾棕,翼下覆羽棕黃色。
畫眉身體修長,略呈兩頭尖中間大的梭子形,具有流線型的外廓。一般上體羽毛呈橄欖色,下腹羽毛呈綠褐色或黃褐色,下腹部中央小部分羽毛呈灰白色,沒有斑紋;頭、胸、頸部的羽毛和尾羽顏色較深,并有黑色條紋或橫紋。它的眼圈為白色,眼邊各有一條白眉,勻稱地由前向后延伸,并多呈蛾眉狀,十分好看,故得此名。
在頭部的前端具有角質(zhì)的嘴甲(喙),是畫眉啄食、梳理羽毛、打斗、鳴唱的器官。一般嘴甲長約20-25毫米,上嘴甲稍長于下嘴甲。上嘴甲角質(zhì)呈褐黑色,面積較大,下嘴甲角質(zhì)呈褐黑色,但顏色較上嘴甲淺,面積也小。上嘴甲的后上方兩側(cè)有鼻孔。近額部生長有較長的黑色髭毛(俗稱胡須)。
它的兩個眼瞼是圓形。兩眼由于眼內(nèi)的視色素不同而產(chǎn)生各種色彩艷麗的“眼沙”。眼球外部有一層瞬膜,平時開放,飛行時緊閉,起到保護(hù)眼球的作用。眼球最外層有眼環(huán),也起保護(hù)眼球的作用。在兩眼的后方,有凹陷如黃豆般大小的耳孔,周圍生有耳羽,有助于收集聲波。
畫眉的翅膀較長,飛羽從前胸蓋至背后,全長75毫米左右。翅膀展開后左右各寬90-110毫米。畫眉缺乏腺體,皮膚腺稱尾脂腺,生在尾羽的根部,能分泌油脂,以保護(hù)羽毛不至于變形和起防水作用。身體最下部為腳爪,一般呈淡黃褐色,腳脛高約40毫米左右。
7月幼鳥上體淡棕褐色無縱紋,尾亦無橫斑,下體絨羽棕白色亦無縱紋或橫斑。9月幼鳥已和成鳥相似,但羽色稍暗,頭頂至上背、喉至胸均有黑褐色縱紋。
虹膜橙黃色或黃色,上嘴角色,下嘴橄欖黃色,跗蹠和趾黃褐色或淺角色。
留鳥,生活在山林地區(qū),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結(jié)成小群。性膽怯而機敏,平時多隱匿于茂密的灌木叢和雜草叢中,喜在灌叢中穿飛和棲息,不時地上到樹枝間跳躍、飛翔。如遇驚擾,立刻下到灌叢下,然后再沿地面逃至他處,緊迫時也直接起飛,而且飛行迅速,但飛不多遠(yuǎn)又落下,飛行不持久,一般也不遠(yuǎn)飛。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不善作遠(yuǎn)距離飛翔。
善鳴唱,從早到晚幾乎唱個不停,鳴聲婉轉(zhuǎn)動聽,特別是繁殖季節(jié),雄鳥尤為善唱,鳴聲亦更加悠揚婉轉(zhuǎn),悅耳動聽和富有變化,尾音略似“mo-gi-yiu-”,因而古人稱其叫聲為“如意如意”。
雜食性,但全年食物以昆蟲為主,尤其在繁殖季節(jié),其中大部分是農(nóng)林害蟲,包括蝗蟲、椿象、松毛蟲、金龜甲、鱗翅目的天社蛾幼蟲和其他蛾類的幼蟲等,都是它的捕捉對象。植物性食物主要為種子、果實、草籽、野果、草莓等。在繁殖季節(jié),親鳥為了喂養(yǎng)雛鳥,大量捕捉昆蟲。在非繁殖季節(jié),“立秋”之后,昆蟲漸少,就以各種植物果實、雜草種子或嫩菜為食。在山區(qū),霜雪天氣來臨之前,畫眉還將采集來的果實、種子,收藏于地洞或山石巖邊的地下,作為越冬的糧食。所以山區(qū)農(nóng)民有諺語說:“畫眉多藏糧,大雪下得長?!痹谠绱杭竟?jié),也偶啄食豆類作物及玉米的幼苗。
每年中國農(nóng)歷“清明”前后到“夏至”前后這段時間,是畫眉的繁殖季節(jié),每對畫眉每年一般可繁殖1-2次。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的時候,畫眉雄鳥首先發(fā)情,不斷地大鳴細(xì)唱,向雌鳥表示愛慕之情。它一面山盟海誓,一面嚴(yán)陣以待,向可能出現(xiàn)的情敵發(fā)出警告,以示其姻緣不容侵犯。畫眉的聽覺器官卻十分發(fā)達(dá),對音頻的振動極為敏感,而且反應(yīng)特別快。在繁殖季節(jié),雄鳥特別擅長引吭高歌,尤其喜在清晨和傍晚鳴叫。它的鳴叫高亢激昂,婉轉(zhuǎn)多變,而且持久不斷,極富韻味,非常動聽??旖袝r,激越奔放,似珠落玉盤;慢叫時,如行云流水。特別是它長時間的連續(xù)鳴叫,真可令人蕩氣回腸,嘆為觀止。因此,有人稱它為“林中歌手”或“鳥類歌唱家”。
為了博得雌鳥的歡心,雄性畫眉幾乎使盡渾身的解數(shù),不知疲倦地為愛情而歌唱,同時不遺余力向雌鳥大獻(xiàn)殷勤,甚至裝模作樣地在枝頭上邁著風(fēng)雅的步履,盡量顯示自己溫文爾雅的可掬之態(tài),表示自己風(fēng)華正茂的歌唱天才。如果此時在一只雌畫眉的周圍有兩只以上的競爭者,那么,一場惡戰(zhàn)將不可避免。畫眉特別善于打斗,打起架來抓、爬、滾、啄、插五藝俱全,毫不示弱,因此被譽為“英雄鳥”。當(dāng)然,而那只“坐山觀虎斗”的畫眉“小姐”,最后就會選擇打斗中的勝者為伴侶。不過,它們伉儷之間的愛情并不是專一而白頭到老的。也就是說,待它們的兒女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時,這個不久前建立起來的“小家庭”也就同時宣告解體了。
雌雄畫眉擇偶配對以后,便以“小家庭”為單位分散活動,尋找適合筑巢的地方。有繁殖經(jīng)驗的會在故地繁殖。如無遇到敵害,一般能在原棲息地居住數(shù)年。它們交配后,就找適合的地方筑巢,為繁殖后代做準(zhǔn)備。它們的巢一般多筑于山丘茂密的草叢、灌木叢中的地面或背北向南,上有大樹,下有灌木叢的距地面1米左右的灌木枝上,以干草葉、枯草根和莖等編織而成。巢較隱蔽,呈杯狀或橢圓形的碟狀,外壁較松散而粗糙,內(nèi)壁純以細(xì)草莖編成,比較細(xì)密。巢外層以樹葉、竹葉、草莖、嫩枝等為巢材,內(nèi)襯以細(xì)草、松枝、細(xì)根等。內(nèi)徑約為9-13厘米、外徑約13-20厘米,巢深7.5-8.5厘米、巢高為10-11厘米。
畫眉每窩產(chǎn)卵3-5枚,每日產(chǎn)1枚。它的卵呈橢圓形,淺藍(lán)或天藍(lán)色,具有褐色斑點。卵殼有光澤,晶瑩美麗。卵的長徑為27-28毫米,寬徑20-22毫米,卵重大約為5-7克。孵化溫度為36.5-39度,孵化期為14-15天。親鳥產(chǎn)完卵后即開始孵化,孵化僅由雌鳥擔(dān)任,雄鳥在巢周圍警戒。親鳥在孵化期十分戀巢,如果有敵害,直至對方接近巢前才沿著灌叢底部逃走。逃走時,不鳴叫也不遠(yuǎn)飛,當(dāng)敵害離去后3-5分鐘即返回巢中。
雛鳥剛出生時眼睛尚未睜開,全身是稀疏的絨羽,全靠雌雄親鳥含食哺養(yǎng)。雛鳥出殼的第二日開始喂食,逐漸眼睛開始睜開,體表長出針狀的羽毛,食欲漸旺,能在巢中與其他雛鳥爭食。雛鳥25天左右離巢,此時體形開始明顯增大,逐漸能爬窩行動,小小的羽毛開始出現(xiàn),針羽的頂端長出羽片,其形態(tài)已接近成鳥,但由于飛翔及尋食能力較弱,尚需由親鳥帶領(lǐng)下尋食,并由親鳥喂食3周左右后才離巢,跟隨親鳥活動,這時可以見到親鳥帶領(lǐng)幼鳥在灌叢中魚貫地穿來穿去。再過6-7周,雛鳥各部分羽毛已經(jīng)長齊,已能飛翔和自由覓食。這時的幼鳥雖然從外表上看已經(jīng)和成鳥差異不大了,但從鳥體內(nèi)部的發(fā)育情況來說,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它還必須經(jīng)過“中秋”節(jié)前后兩個月左右的“換羽”階段,才開始獨立生活。冬去春來,它們也擁有了交配、繁育的能力,可以說是完全成熟了。如果在繁殖期間,因敵害或人為干擾等原因造成雛鳥散失,親鳥即可作第二次產(chǎn)卵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