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嘯鶇(學(xué)名:Myophonus caeruleus)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藍(lán)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狀斑,嘴、腳為黑色。此鳥遠(yuǎn)觀呈黑色,近看為紫色,棲息于多石的山間溪流的巖石上,往往成對活動,常在灌木叢中互相追逐,邊飛邊鳴,聲音洪亮短促猶如鋼琴聲。在地面上或淺水間覓食,以昆蟲和小蟹為食,兼吃漿果及其他植物。繁殖于4-6月,巢筑在巖隙間、樹叉或山上廟宇的橫梁上。巢呈杯狀,以苔蘚、須根、殘葉等構(gòu)成。每窩產(chǎn)4枚卵,純綠色,或黃綠色,具深淺不一的紅色細(xì)斑。分布于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東南亞、南達(dá)爪哇以及中國。
1 紫嘯鶇指名亞種 Myophonus caeruleus caeruleus
2 紫嘯鶇泰柬亞種 Myophonus caeruleus crassirostris
3 紫嘯鶇蘇門答臘亞種 Myophonus caeruleus dichrorhynchus
4 紫嘯鶇西南亞種 Myophonus caeruleus eugenei
5 紫嘯鶇爪哇亞種 Myophonus caeruleus flavirostris
6 紫嘯鶇西藏亞種 Myophonus caeruleus temminckii
主要棲息于海拔38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溪流沿岸,尤以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多巖的山澗溪流沿岸較常見。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旅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分布于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從河北北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往南一直到東南沿海廣東、香港、廣西、福建,西達(dá)貴州、四川、云南和西藏南部。
西藏亞種(temminckii)為留鳥于西藏南部及東南部;西南亞種(eugenei)為中國西南部留鳥;指名亞種(caeruleus)為中國北方東部、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的留鳥。
紫嘯鶇雌雄羽色相似。前額基部和眼先黑色,其余頭部和整個上下體羽深紫藍(lán)色,各羽末端均具輝亮的淡紫色滴狀斑,此滴狀斑在頭頂和后頸較小,在兩肩和背部較大,腰和尾上覆羽滴狀斑較小而且稀疏。兩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外翈深紫藍(lán)色,內(nèi)翈黑褐色,翅上小覆羽全為輝紫藍(lán)色,中覆羽除西南亞種無白色端斑外,均具白色或紫白色端斑。飛羽亦為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余飛羽外表均綴紫藍(lán)色。尾內(nèi)翈黑褐色,外翈深紫藍(lán)色,其外表亦為深紫藍(lán)色。頭側(cè)、頸側(cè)、頦喉、胸、上腹和兩脅等下體亦具輝亮的淡紫色滴狀斑,且滴狀斑較大而顯著,特別是喉、胸部滴狀斑更大,常常比背,肩部滴狀斑大而顯著。腹、后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有的微沾紫藍(lán)色。
幼鳥和成鳥基本相似,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概為紫藍(lán)色無滴狀斑,中覆羽先端綴有白點。下體烏棕褐色,喉側(cè)雜有紫白色短紋,胸和上腹雜有細(xì)的白色羽干紋。
虹膜暗褐或黑褐色,嘴黑色(西藏亞種和西南亞種嘴黃色),腳黑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鉤,頸椎15枚。鳴肌發(fā)達(dá)。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與中趾等長;腿細(xì)弱,跗跖后緣鱗片常愈合為整塊鱗板;雀腭型頭骨。
大小量度:體重:♂136-210g,♀136-190g;體長:♂280-352mm,♀260-330mm;嘴峰:♂23-34mm,♀25-31mm;翅:♂166-190mm,♀160-185mm;尾:♂113-147mm,♀110-138mm;跗蹠:♂47-56mm,♀46-56mm。(注:♂雄性;♀雌性)
紫嘯鶇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從山腳到海拔3800米的山澗溪流岸邊。巢多置于溪邊巖壁突出的巖石上或巖縫間,也在瀑布后面巖洞中和樹根間的洞穴中營巢,巢旁多有草叢或灌叢隱蔽,有時也營巢于廟宇上或樹杈上。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葦莖、泥、枯草等材料構(gòu)成,內(nèi)墊有細(xì)草莖、須根等柔軟物質(zhì),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dān)。每窩產(chǎn)卵3-5枚,多為4枚,卵為紅色或淡綠色,被有紅色、暗色或淡色斑點,中國科學(xué)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xué)考察隊(1983)于6月16日西藏找得的一窩5枚卵,為灰天藍(lán)色,鈍端被有大小不等的紫色斑點,也有報告卵純淡綠色、無斑,或為黃綠色或淡褐色而具暗淡不一的細(xì)小斑點。卵的大小為31-37mm×20.5-27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種群數(shù)量較豐富,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biāo)準(zhǔn)(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jī)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