蠵龜主要棲息于溫水海域,特別是大陸架一帶,經(jīng)常出沒于珊瑚礁中,也進入海灣、河口、咸水湖等地。
分布于亞洲東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包括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伯利茲、巴西、開曼群島、中國、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塞浦路斯、多明尼加共和國、埃及、厄立特里亞、法國、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利比亞、馬達加斯加、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阿曼、巴拿馬、菲律賓、波多黎各、圣盧西亞、塞內(nèi)加爾、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烏拉圭、委內(nèi)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爾京群島。中國分布于廣東、廣西、臺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也見于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甚至黃浦江內(nèi)。
蠵龜體形較大,體長100-200厘米,背甲長740-870毫米,寬530-700毫米,殼高272-330毫米。呈心形,末端尖狹而隆起。頭較大,寬127-180毫米,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兩對,其間常有1枚小鱗。頂鱗大,單枚,后緣中線常有縱裂紋。額頂鱗4-7枚;眶后鱗3-4枚,兩顎相向鉤曲,上顎稍長于下顎。下顎邊緣無齒狀突。下顎腹側(cè)各有3-4枚頦片。
體表盾片鑲嵌排列。頸盾寬短,單枚。個別標本分裂為二。椎盾5-6枚,肋盾一般5對,偶有一側(cè)為4或6枚者。除間或有一側(cè)肋盾為4枚而不與頸盾相接外,正常情況下第一對肋盾與頸盾相接。緣盾12對,僅1號標本為13對。最后一對緣盾間常有凹缺,與相鄰緣盾一起略呈鋸齒狀。甲橋具3對下緣盾,其后緣無孔。四肢槳狀,前肢前緣長430-850毫米,后肢前緣長270-350毫米,均具1-2爪。前肢前緣有一列起棱的大鱗,余皆不規(guī)則。
頭背棕紅色,頭側(cè)淡棕色,頭腹及顎黃色。頸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背甲棕紅色,有不規(guī)則的土黃色或黑色斑紋。腹甲色淺,呈檸檬黃色,無斑紋。四肢背面亦為棕紅色。
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及藻類為食。從捕獲蠵龜排出的糞便,可見絕大部分為香螺的碎殼、厴,伊豆布目蛤殼及沒有消化的寄居蟹的肢體殘骸和魚類的鰓蓋骨、椎骨等。
青島海產(chǎn)博物館曾飼養(yǎng)過兩只蠵龜,投以青鱗魚,斑鰶、小黃魚、帶魚、鮐魚、星鰈、蛤仔、短蛸、長腕蛸、金烏賊,無針烏賊、對蝦、日本鱘、弧邊招潮蟹、天津漂蟹、寬身大眼蟹等,也喜食淡水的鯽魚及中華絨毛蟹,可見蠵龜對食物的選擇性不大。飼養(yǎng)中未發(fā)現(xiàn)食刺松藻、石莼、孔石莼、海帶、裙帶菜等海藻。
捕獲的蠵龜背上常附生有紅色及黑橄欖色的藻類、藤壺及茗荷兒。
生活在太平洋的蠵龜主要在日本南部沿海繁殖。主要產(chǎn)卵場為日本的沖繩、鹿兒島、熊本、德島、愛知、神奈川、千葉縣等沿海沙灘。產(chǎn)卵期5-7月。雌雄海龜在產(chǎn)卵場沿海巖礁間交配。雌龜夜間上岸在沙灘挖穴產(chǎn)卵。穴深數(shù)十厘米。每次產(chǎn)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直徑4厘米。產(chǎn)后用沙掩埋好卵再離去。雌龜在巖礁間休息2-3周,再一次產(chǎn)卵。產(chǎn)卵后用沙覆蓋,在自然條件下經(jīng)60天孵出仔龜。主要產(chǎn)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