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生活在馬來半島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各地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圍繞森林間的河流活動,常出沒于山脊、矮林灌叢和巖石較多或礫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也發(fā)現出沒于被放棄的農地區(qū)域周圍,但很少生活在太接近人類居住或道路附近的地方。老虎在雨林里的分布密度不高,每100平方公里才有1.1到1.98只,這是獵物分布稀少所致。因此,要維持一個至少擁有六頭能生育的雌虎的種群,需要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棲息地。
馬來亞虎只在馬來半島(即西馬與泰南)被發(fā)現,而在婆羅洲(即東馬、汶萊和加里曼丹)則沒有出現過老虎的蹤跡。在馬來西亞,北起馬泰邊境的森林直至亞洲大陸的最南端,馬來亞虎稀疏地散布在三個主要老虎保護區(qū):主要范圍(2.0萬平方公里)、馬來西亞國家公園(1.5萬平方公里)和南部的森林地區(qū)(1.0萬平方公里)。此外,一些孤立的小森林、次級植被、東海岸人煙稀少以及公路密度低的廢棄農業(yè)地段也有老虎出沒。其中,88%的馬來亞虎可在霹靂、彭亨、吉蘭丹和登嘉樓四州找到。
虎強壯高大,體態(tài)雄偉,毛色綺麗,頭圓,不同于獅子吻長所以臉廓狹長的特點,老虎吻部較短而寬,顯得頭大而圓。眼大,嘴邊長著很長的白色間有黑色的硬須,長達15厘米左右。頸部粗而短,幾乎與肩部同寬,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較窄,呈側扁狀,四肢強健,犬齒和爪極為鋒利。全身底色橙黃,腹面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背面有雙行的黑色縱紋,尾上約有10個黑環(huán),眼上方有一個白色區(qū)。
馬來亞虎比其他幾個亞種的體型小。是現存六種虎中第二小的老虎,體型則比蘇門答臘虎略大。雄性大約2.5米長,雌性的長度約2.4米。頭尾長則各測得約2.10-2.73米。平均重量為100-130千克。它們身上的條紋樣式類似印度支那虎,特點是全身是橙色和黑色條紋,條紋間隔比其他虎種更窄和細。
馬來亞虎與印支虎的區(qū)別如下:馬來亞虎的臉部明顯比印支虎寬,頭部也比印支虎短一點。印支虎的軀干和四肢顯然比馬來亞虎更加粗壯和厚實。馬來亞虎的顏色比印支虎略淺一些。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在于體重,馬來亞虎的體重比印支虎(175千克)小將近1/3左右,雄性平均體重只有130千克。
虎常單獨活動,只有在繁殖季節(jié)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領地。當雄虎和雌虎巡視領地時,會舉起尾巴將有強烈氣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噴在樹干上或灌木叢中,界定自己的勢力范圍。有時也會用銳利的爪在樹干上抓出痕跡,或在地上打滾,留下虎毛,以界定自己的勢力范圍。盡管虎是獨居動物,并有著自己的領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們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知是否長期性)相互協(xié)作,共享收獲。一個公虎的領地內可能有不止一只雌虎,不過雌虎之間的領地未必交疊。公虎對自己的領地嚴格捍衛(wèi),領地面積過大,就難免有人想占便宜。面對入侵者,公虎通常是奉行滅殺政策,而且這樣也能減少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雌虎一般沒這么無聊,即便它們的鄰居死了,它也未必會去開拓疆域。
虎最精良的攻擊武器就是粗壯的牙齒和可伸縮的利爪。捕食時異常兇猛、迅速而果斷,以消耗最小的能量來獲取盡可能大的收獲為原則。但捕食猛獸時,若沒有足夠的把握絕對不干。老虎在亞洲沒有天敵,由于腳上生有很厚的肉墊,老虎在行動時聲響很小,機警隱蔽。
馬來亞虎獵食水鹿、麂、野豬和家畜,在馬來西亞國家公園(TamanNegara)里的老虎也會捕食馬來熊。其主食可能也包括印度野牛與馬來貘。
2004年老虎的遺傳學分析與其系統(tǒng)發(fā)生學的研究,使中印半島的老虎分成兩個獨立的亞種:印度支那虎與馬來亞虎,發(fā)現者們討論著,這兩個亞種的人工飼養(yǎng)種群應以類似管理其他已知亞種的方式來管理,然而尚不清楚各個動物園機構將如何應用這些資訊。
逐偶期多發(fā)生在11月初至3月底之間,在這期間,每只雌虎大約只有七天左右處在發(fā)情狀態(tài),也就是說雌雄同居僅此一周而已,發(fā)情之初,雌雄虎依賴求偶呼聲互相吸引。孕期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幼仔隨母虎生活到2歲左右。壽命15-20歲。
馬來亞虎是2004年新確認的老虎亞種,分布于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西亞與泰國境內,此前一直被歸類為印度支那虎的一個種群。此新分類是LuoShu-Jin等人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NationalCancerInstitute)的基因多樣性實驗室(LaboratoryofGenomicDiversity)研究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