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勢劍拔弩張。13位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從民族危亡的困境出發(fā),將青春理想化作救國救民、尋求真理的信念,突破國際各股復雜勢力的監(jiān)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在陳獨秀、李大釗的領導和推進下,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這個改變了億萬國民前途命運的政黨正式成立。自此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篇章。
黃軒 飾 李達
配音 -
倪妮 飾 王會悟
配音 -
王仁君 飾 毛澤東
配音 -
劉昊然 飾 劉仁靜
配音 -
陳坤 飾 陳獨秀
配音 -
李晨 飾 李大釗
配音 -
張頌文 飾 何叔衡
配音 -
王俊凱 飾 鄧恩銘
配音 -
監(jiān)制 黃建新
導演 黃建新、鄭大圣
編劇 余曦、趙寧宇、黃欣
李達
演員 黃軒
參與“一大”會議組織和籌備工作。曾前往日本留學,歸國后致力于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曾任上海外國語學社日語老師。1921年9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曾經在徹夜完成進步刊物的編輯工作后,爬上屋頂,對著朝陽大聲呼喊。
王會悟
演員 倪妮
李達的妻子,和李達新婚不久蝸居在十平米不到的小屋里,志同道合共同奮斗。
劉仁靜
演員 劉昊然
“五四運動”中的學生先鋒,理論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充滿激情,有“小馬克思”之美譽。從中學時便是《新青年》的忠實讀者,在北大求學期間熟讀馬列著作,并加入了李大釗發(fā)起籌建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年僅19歲的他作為北京共產主義早期組織的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擔任翻譯。
毛澤東
演員 王仁君
自小便心存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25歲不到,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他便與蔡和森等人發(fā)起進步組織新民學會。1918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結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在李大釗的帶動下,毛澤東得以廣泛閱讀了當時圖書館收藏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回湘后創(chuàng)辦了“五四”時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湘江評論》。
陳獨秀
演員 陳坤
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和主將,“五四運動總司令”,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身上有著“斷頭流血都不辭避”的悍勁,棱角畢露,鋒芒逼人?!拔逅倪\動”爆發(fā)后,陳獨秀親自起草、連夜印刷了《北京市民宣言》,在北京新世界游藝場屋頂,將漫天的傳單灑向露天影院,被在場的巡警和密探拘捕。
李大釗
演員 李晨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氣是沉靜如海,遇事處變不驚,沉穩(wěn)內斂,把滿腔熱血都凝聚到筆端。他在新青年發(fā)表的《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首倡馬克思主義,激發(fā)了無數熱血青年的進取精神。
在“一大會址”的外立面的搭建拼磚工程中,上影與華建的聯(lián)合團隊從長三角各地招募了近300人的工匠團隊,才最終完成導演組對置景的細致要求。
演員進組前,片方都發(fā)放了“大禮包”,內含相關人物的傳記、紀錄片等。隨著學習資料、劇本圍讀、正式拍攝的推進,百年前那群青年的家國擔當、理想信念,也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演員。
黃軒為了此次電影中的角色剃了寸頭,他和韓東君進組前都因為參加綜藝曬黑了,為了還原文人氣質,努力美白;袁文康、劉昊然、王仁君、胡先煦紛紛為了更接近角色而減肥塑形。
宋軼、趙露思等演員為了符合角色原型,提前上了語言課;倪妮為該片剪掉留了9年的長發(fā);周也出演犧牲那場戲時為了達到逼真效果,連續(xù)撲倒在地拍攝多條,好幾套戲服都被炸穿了。
該片導演選擇了陳坤和李晨來分別演繹陳獨秀和李大釗,這也是三人繼2011年《建黨偉業(yè)》后再次聯(lián)手。巧合的是,兩位演員的出生地和姓氏也恰恰對應了“南陳”與“北李” 。
為了逼真演繹陳獨秀入獄的第一場戲,陳坤在進組前特意自留了一周多的胡須。有一場戲是陳坤飾演的陳獨秀與李晨飾演的李大釗在獄中探討中國未來的前途,在演繹過程中,陳坤在導演沒有提示的情況下眼泛淚光,監(jiān)視器后的黃導大贊這段表演超出了自己的預期。李晨在拍攝李大釗就義的一場戲前,為了在身心兩個層面都更貼近人物赴死前的狀態(tài),李晨一夜未眠,第二天眼圈黑紫、面部浮腫,呈現(xiàn)出了化妝所無法達到的狀態(tài)。
開拍前為了更貼近毛澤東年輕時的形象,王仁君特地減重,最終達到了五官和形體上與青年毛澤東的貼近,經常引得全組人感慨“太像了”。而口音方面,除了做到張口就是正宗的湖南鄉(xiāng)音外,王仁君為了片中僅有一句的俄語臺詞,特意去學習、苦練帶有韶山口音的俄語。
張頌文在拍攝和代表們在博文女校深夜暢談的一場戲時,盡顯臺詞功底,一長段臺詞情感到位地表演下來,同場的其他演員和工作人員都都非常感動。
劉昊然為了表演出“小馬克思“的理論水平和英語能力,下了許多功夫,熟讀了許多當時的理論文章,也把英語臺詞反復練習了多遍,在拍攝劉仁靜與其他一大代表激烈爭論的重場戲時,大段的臺詞,需要滔滔不絕,情緒激昂,他沒有一條卡殼;胡先煦在研究人物資料過程中,注意到了包惠僧記者出身養(yǎng)成的習慣,會隨身會帶著本和筆,堅持每天穿西裝的一定要是干凈的。
王俊凱在演繹犧牲的戲時,提前幾天便開始減少飲食和睡眠,在開拍當天把自己獨自關在小屋里,為了更貼近人物在獄中受刑多時的狀態(tài)。王俊凱性格活潑開朗,經常在片場為大家活躍氣氛。在拍攝一些動作戲時,主動兼職“動作指導”,教授劉家祎“爬墻技巧”;劉家祎在和導演商議后,為王盡美的角色設計了一些符合年齡特征的俏皮動作,比如撓頭、用扇子戳臉等。
袁文康根據李漢俊的照片和史料,研究這位身患肺癆的革命青年的體態(tài),設計了會客前吃甘草片、日常弓背但遇人會挺拔等細節(jié),努力揣摩夾雜文言文和白話的臺詞韻律;韓東君不僅形似張國燾,而且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為了符合角色特地去學習了英國口音,其英語口語還受到了對戲的好萊塢演員的稱贊。
由于劉少奇的臺詞中包含了大段俄語,張若昀在片場拍攝間隙經常獨自一人躲在角落自言自語。當正式拍攝時,臺詞流利發(fā)音標準,語言天賦和努力程度令俄語老師感到驚嘆。
在拍攝一場巡捕闖入外國語學社的戲時,歐豪、張若昀、張宥浩、趙弈欽等不僅需要快速跑上陡峭的臺階,還要在樓頂翻越一個個圍欄。張若昀甚至需要從水管滑下。為了呈現(xiàn)出最佳狀態(tài),他們一遍遍練習。到拍攝結束時,幾位演員幾乎成了“跑酷達人”。
導演黃建新和鄭大圣希望通過這部創(chuàng)新性的獻禮影片,讓更多當代年輕人學習和繼承這份家國擔當、理想信念。
導演黃建新表示,回望百年之前,一群青年滿懷理想和拼勁,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為改變這個國家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既以類型片的方式解構故事,也提供前所未有的豐沛細節(jié)。導演希望能讓今天的年輕人走近百年前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