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官尋母》講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xiāng)秦欄人)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則故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xiāng)秦欄人,《宋史》載有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宋代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宋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fù)還。后行次同州,得之,時(shí)母已年七十余矣。
適:出嫁
朝:在位期間
嫡母:古時(shí)候,妾的子女對正妻的稱呼。
妒:嫉妒。
者:助詞,無實(shí)義。
秦:指秦地,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
訣:告別,辭別。
次:停留。
同州:古地名,在今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
再:第二次。
宋朝時(shí)有一個(gè)名叫朱壽昌的人,也是個(gè)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劉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將她趕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離,五十年未能相見。五十年來,無時(shí)無刻不在思念母親,每到一地為官,他都在四處查找老人家的蹤跡??墒侨撕CC#胰苏労稳菀?。宋神宗當(dāng)朝的時(shí)候,他再也沒有心思做官了,決定辭掉官職去尋找母親。臨行時(shí),他告知家人自己的決定,發(fā)誓說:“找不到母親,我今生今世絕不回家!”這一次,他將尋母的重點(diǎn)放在秦地(今陜西)。后來,歷盡千辛萬苦的他,終于在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尋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當(dāng)時(shí)劉氏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庶出,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朱壽昌幼時(shí),劉氏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成之后,蔭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后做過陜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tuán)聚,思念之心縈縈于懷,以至于“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后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他燒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陜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jīng)》,并辭去官職,與家人遠(yuǎn)別,千里迢迢,往陜西一帶尋母,并與家人道:“不見母,吾不返矣”,精誠所至,朱壽昌終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親,當(dāng)年母子分離時(shí),壽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壽昌也年過半百了。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后,改嫁黨氏,又有子女?dāng)?shù)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yǎng),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嗟君七歲知念母,憐君壯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愛君五十長新服,兒啼卻得償當(dāng)年……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王安石詩云:彩衣東笑上歸船,萊氏歡娛在晚年,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盡凄然。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邇。朱壽昌官至司農(nóng)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朱壽昌棄官尋母一事,歷代廣為流傳。天長秦欄舊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間,曾立碑于墓側(cè),嘉靖年間,建孝子祠。
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遠(yuǎn)近傳揚(yáng),京兆守官錢明逸將此事奏明朝廷,皇帝宋神宗夸獎(jiǎng)其孝行,恢復(fù)其官職,王安石、蘇頌、蘇東坡等爭先寫詩撰文贊美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