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錦織造技藝,山東省鄄城縣傳統(tǒng)手工織錦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魯錦織造技藝的制作工藝復雜,先后需要經過紡線、練染、布漿、挽經、做綜、闖杼、掏綜、織布等72道工序制成魯錦成品。
2008年6月7日,魯錦織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103。
紋樣圖案
在漫長的織造歲月中,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魯錦工藝,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代替錦融提花、打花、挑花工藝于一體,渾厚中見艷麗、粗獷“中見精細的獨特風格。魯錦的紋樣由最初的斜紋、條紋、方格紋等發(fā)展到棗花紋、水紋、合斗紋、鵝眼紋,貓?zhí)慵y等較復雜的紋樣。
魯錦紋樣的各種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觀事物的現(xiàn)實性,而是一種主觀的,隨意的創(chuàng)造,這種主觀又符合民眾的內心要求和審美感受,是一種“得意忘象”的審美境界。魯錦的圖案意境就是用各種色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形來體現(xiàn),而不是具體的事物形象。通過抽象圖案的平行、重復、連續(xù)。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jié)奏和韻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間接的,因而更具有藝術魅力。
色彩
魯錦常用顏色有大紅、桃紅,湖藍,靛青、綠、黑、黃、棕,白等。魯錦的用色極為大膽,色彩對比強烈,風格鮮艷亮麗,體現(xiàn)了豪放爽明的性格。魯錦對配色的要求是鮮亮,這是對色彩搭配的審美,也是魯錦用色的原則和標準。鮮亮的標準就是選擇明度高和純度高的顏色,對比強烈,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給人鮮艷、熱烈的感覺。不同紋樣的搭配組合,不同色線的交織變化,使魯錦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魯錦按織造所使用的綜片數(shù)可分為二匹繒(二片綜織造的平紋類織物)和四匹繒(四片綜織造的斜紋或變化組織類花紋類織物)。
魯錦按織物表面的色彩成織紋效果分類,有條紋、格紋,棗花紋、水紋、合斗紋、鵝眼紋、猶蹄紋等類。魯錦按織造技法分類有提花魯錦,坎花替錦,打花魯錦,包花魯錦和緙花魯錦五種。
魯饋按織物表面的色彩成織紋效果分類,有條紋、格紋,棗花紋、水紋、合斗紋、鵝眼紋、猶蹄紋等類。魯錦按織造技法分類有提花魯錦,坎花替錦,打花魯錦,包花魯錦和緙花魯錦五種。
傳承價值
魯錦織造技藝采用天然原料,純手工織造,具有抗靜電、不變形、透氣吸汗、冬暖夏涼等諸多優(yōu)點。嘉祥縣開發(fā)有服裝、家紡、箱包、飾品等多種精美的織錦產品,迎合了各類人群的需要,使人們在綠色消費中體驗舒適健康,感受古樸典雅。
傳承人物
趙芳云,女,漢族,1944年7月生,山東省嘉樣縣仲山鄉(xiāng)高莊村人。2009年6月,趙芳云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濟寧市嘉祥縣申報,申報項目:魯錦織造技藝。
保護措施
1995年12月,中國魯錦藝術博物館在鄄城成立,魯錦制造技藝得到傳承和保護。
2005年1月,鄄城魯錦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被山東省旅游局確定為“山東省旅游商品研發(fā)基地”,致力于魯錦織造技藝的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嘉祥縣文化館、鄄城縣魯錦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魯錦織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魯錦織造需經紡線、染線、純線、經線、闖杼、刷線、掏繒、吊機子、織布九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包括諸多子工序。使用紡車、錠子、經線桿、經線橛、杼、闖杼篾、棕刷、織機、梭等工具。掏繒是織錦的重要工序,繒越多,形成的織口變化越多,織物的紋樣也越趨于豐富多彩。機器織布僅能織兩匹繒、四匹繒,而手工織造的魯錦則可織更復雜的六匹繒、八匹繒等。
兩匹繒面料織造較為簡單,織機上只有兩片繒片,織機下有兩個腳躡,踩下第一個腳題拉開經線,形成織口,右手傳梭,左手接梭,再踩下第二個腳躡,合上織口,搬動繩框打緊緯線,就完成了一個織布流程。如此循環(huán)往復,快手用一把梭的單色緯線織造的話,一天可以織出三十余尺長的布料。由于兩片繒的變化只有上下開合的固定規(guī)律,除了緯線顏色的更換能使布料出現(xiàn)色彩變化外,布料質感沒有明顯的起伏肌理,所以通常稱兩片繒布為平織布。
四匹繒的織布流程雖然與兩匹繒相同,但繒片的增加決定了織造難度的加大。織機下的四個腳躡在織造不同的圖案時踩的先后順序和兩兩組合的次序也不相同。每次踩下兩個腳躡,帶動不同的經線形成張口,投梭傳緯后踩下另外的腳躡合上經線,用繩框打緊緯線。再次踩下腳躡時就不是上次的兩個腳躡組合了,而是根據(jù)面料的設計進行不同的調整。
織魯錦的時候往往根據(jù)面料的設計準備不同數(shù)量的梭子,最少的一把,最多的有十幾把。通常使用最多的是4-5把梭子。梭子用得越多,顏色越豐富,但是頻繁地換梭會影響織造的速度,所以緯線的顏色越多,面料的織造效率也就越低。
魯錦的織造歷史悠久,元明之際,隨著棉花在黃河流域的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tǒng)的葛、麻、絲、織繡工藝揉于棉紡,形成了魯西南棉錦。當時的魯錦工藝比較粗糙,花色單調,品種較少。隨著紡織機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應用,魯錦工藝有了很大提高。
到了清代,鄄城魯錦被當?shù)毓倮糇鳛樨暺?,上獻朝廷,成為珍貴的寶物。
新中國解放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經濟價值較高的棉花得到普遍種植。盡管期間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革的沖擊棉花種植面積一度減少。
改革開放后,洋布又極大的擠占了市場份額。但是從總體上看,由于消費能力的提高,民間棉花的種植和土布需求量都較以前大為增加。魯錦織造獲得了較快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陪嫁魯錦數(shù)量和種類的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