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狐蝠(學(xué)名:Pteropus dasymallus),蝙蝠的一種,是大型食果蝠,為臺灣產(chǎn)翼手類中特有的唯一的食果蝠,分布于日本、菲律賓和臺灣島的大型蝙蝠,展翼可達(dá)1公尺,身長約20公分,體重350-550公克。其并不使用超音波定位,而是依照視覺與嗅覺尋找食物,以植物的果實、花朵、嫩葉為主食。住在樹上,而非陰暗的洞穴。由於數(shù)量稀少,於日本及臺灣都列入保護(hù)。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琉球群島。
果蝠在世界范圍內(nèi)分布廣泛,西起印度洋西部諸島(馬達(dá)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羅群島)、喜瑪拉雅南部的巴基斯坦、印度,穿過東南亞、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新幾內(nèi)亞以及太平洋東南部諸島,東到澳大利亞,都有它們的分布。一些種類的果蝠只分布于島嶼,另外一些則分布較廣。果蝠形態(tài)多樣、大小不等,體重從300克到1公斤多,翼展范圍6厘米至1.7米,是蝙蝠中個體最大的類群。果蝠還以植物的花和花粉為食,棲息于樹上或洞中。果蝠可進(jìn)行長距離的飛行,據(jù)報道,印度大狐蝠的飛行距離可達(dá)2000公里。一些種類的果蝠由于取食的需要而不斷改變棲息地,所以種群數(shù)量難以估計。
迄今為止,我國共紀(jì)錄有11種果蝠(其中4種屬于狐蝠屬),它們分別是:棕果蝠、抱尾果蝠、琉球狐蝠、泰國狐蝠、馬來大狐蝠、印度大狐蝠、犬蝠、短耳犬蝠、球果蝠,大長舌果蝠和安氏長舌果蝠。
大型食果蝠,在臺灣的翼手類中,屬體形最大者。前臂長12.1-13.8cm,體長約20cm。無尾,股間膜狹小。暗褐色的毛被,有一黃白色的頸環(huán)。頭似犬,眼大,耳殼卵圓形,無耳屏。分布本種僅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島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我國的臺灣。臺灣的亞種P.d.formosus為臺灣特有,且為臺灣產(chǎn)翼手類中唯一的食果蝠。樹棲,清晨及黃昏為其活動高峰時間。分布記錄包括臺灣的花蓮、臺東、高雄、蘭嶼和綠島,據(jù)報道,現(xiàn)僅見于綠島、花蓮及宜蘭(林良恭等,1997)。
翼手目屬于哺乳動物綱,是僅次于嚙齒目的第二大類群,包括大約1000個物種。翼手目分為小蝙蝠亞目和大蝙蝠亞目,小蝙蝠亞目的成員俗稱蝙蝠,使用回聲定位,主要捕食昆蟲;大蝙蝠亞目只有一個科——狐蝠科,包括42屬173種,都不使用回聲定位,主要吃水果,故被稱作果蝠。狐蝠科的42個屬中又專有一個狐蝠屬,包括59種,被稱作狐蝠或飛狐。
CITES附錄Ⅱ級保護(hù)。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估等級為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