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尾狒(學(xué)名:Theropithecus gelada):是一種大型猴子,體長50-74厘米,體重13-21千克。因尾端有一撮毛簇,酷似獅尾而得名,雄性尾長約51厘米,雌性約42厘米。其相貌奇特,體毛長而厚密,以抵御高寒;體毛從深褐至黑色,毛色艷麗,雄性肩披長毛并有突出頰毛。
獅尾狒是一種晝行性、地棲猴類。產(chǎn)于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海拔2000-5000米高原地區(qū)。棲息在埃塞俄比亞寒冷多風(fēng)的高原,陡壁懸崖,高達(dá)百米,共同覓食。以素食為主,而且是靈長類中唯一以草為食的種類,其食草占總食量的90%-95%。
獅尾狒現(xiàn)存僅有一種,分布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但是在史前時期,曾經(jīng)是非洲草原上的優(yōu)勢類型,種類繁多。在這些史前的獅尾狒中,歐氏獅尾狒是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重接近100千克,比雌性的大猩猩還重,是已知最巨大的猴子。
獅尾狒(2亞種)
中文名稱 學(xué) 名 命名者及年代 英文名稱
1 獅尾狒指名亞種 Theropithecus gelada gelada Rüppell, 1835 Northern Gelada
2 獅尾狒南方亞種 Theropithecus gelada obscurus Heuglin, 1863 Southern Gelada
獅尾狒的天敵很多,有兀鷲、花豹、胡狼,它們都對獅尾狒構(gòu)成威脅。尤其是兀鷲,在空中盤旋,一旦發(fā)現(xiàn)小獅尾狒父母,便從空中俯沖下來,用利爪抓走小獅尾狒。獅尾狒的另一威脅是人類的捕捉,因為山區(qū)人把獅尾狒視為“害獸”而捕殺。
棲息在埃塞俄比亞寒冷多風(fēng)的高原,陡壁懸崖,高達(dá)百米,發(fā)源于塔納湖的青尼羅河流經(jīng)于此,這里就是食肉的野獸也難涉足,在這山高水險的峽谷中,生活著獅尾狒。在近海拔4000米的山地,幾乎無林木覆蓋。
分布于埃塞俄比亞。
獅尾狒是一種大型猴子,體長50-74厘米,體重13-21千克。因尾端有一撮毛簇,酷似獅尾而得名,雄性尾長約51厘米,雌性約42厘米。其相貌奇特,體毛長而厚密,以抵御高寒;體毛從深褐至黑色,毛色艷麗,雄性肩披長毛并有突出頰毛,雌性則無。獅尾狒區(qū)別于其它狒狒的一個特征是:面頰凹陷、呈"8"字型,鼻孔開口在兩側(cè),更獨特的是:獅尾狒具明顯的胸斑,這是一種粉白色沙漏形泡狀裸皮,雄性之斑環(huán)以白色,雌性之斑則呈頂珠水泡突之狀,到了發(fā)情排卵期,對稱的水泡腫大并變成艷紅色。這種胸斑與狒狒陰部的性皮腫有同樣的信號作用,因獅尾狒常以坐立姿式采食摘草、所以這種表示發(fā)情的信號便展現(xiàn)到了胸前,以便群內(nèi)成員相互間的視覺通訊。
獅尾狒為晝行性、地棲猴類,群居性很強(qiáng),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一個種群一般由一頭成年公猴、幾頭母猴以及它們的后代組成。在懸崖上,最多可聚集400只,大群中包括許多小的家群,20只為一家,一雄多雌,雌性是家庭居群的基本成員,一只外來雄性要想進(jìn)入居群,須通過打斗競爭。雄狒常連趕帶追地轟著雌狒走路,但不像其它種狒狒那樣咬頸背,而是通過吼叫和特有的翻唇行為。當(dāng)雄性獅尾狒激動時,總要把整個上唇迅速翻起,蓋住鼻子,露出牙床和犬齒,這是靈長類中獨一無二的表情。另外,它們還能以上下閃動白色眼瞼來發(fā)出視覺信息。
獅尾狒共同覓食。以素食為主,而且是靈長類中唯一以草為食的種類,其食草占總食量的90%-95%,常吃草籽、草根、草莖,偶吃野果、樹葉、花朵及昆蟲。它們總是坐在地上采摘草葉或挖掘草根,一個地方吃凈了,便換個地方,曳足而行,懶得站起身走路,所以,臀下生出禿裸的繭子。
獅尾狒狒的妊娠期為5-6個月。雌性通常每次僅產(chǎn)一仔,哺乳期持續(xù)約12-18個月。雌性性成熟在4-5歲,雄性5-7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IUCN)ver.:2008年靈長類紅色名錄——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