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瓷的種類
1、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陶瓷產(chǎn)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三彩馬唐三彩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2、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器是唐代的首創(chuàng),當時的湖南長沙窯窯工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制出精美的圖案或者文字詩句,然后在高溫下燒造而成。釉下彩瓷的創(chuàng)燒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3、青瓷
唐代的青瓷以越窯名震四海。越窯是青瓷的發(fā)源地,早在17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瓷器的制作就已經(jīng)具有相當不錯的燒造水平了。唐代越窯青瓷造型端莊,器壁減薄,色澤青綠,尤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4、白瓷
唐代的白瓷以邢窯作品最為優(yōu)質,即使按照現(xiàn)代的標準,邢窯白瓷也稱得上是精品白瓷。一般來說,邢窯白瓷器內施滿釉,而器外釉不到足。胎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稱之為“護胎釉”。紋飾方面,比較推崇光素之器,以展現(xiàn)釉質之美。
5、黃瓷
唐代諸多窯口都開始燒造黃瓷,其中以壽州窯燒造的產(chǎn)品最具有代表性。壽州窯黃瓷胎體厚重,堅硬粗糙,胎色多為白中泛黃或黃紅色,胎上施白色化妝土,造型較為豐富。
6、青花瓷
唐代已經(jīng)具備了生產(chǎn)青花瓷的條件。根據(jù)考古出土的器物顯示,唐代青花瓷片在揚州地區(qū)出土,是由當時的鞏縣窯所燒造,器物多為小件,胎質粗松,燒結度較差,多作為外銷瓷器。
7、絞胎瓷
唐代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陶瓷品種,即絞胎瓷。絞胎瓷的紋理和木紋類似,對燒造條件的要求極為嚴苛,因此燒造的數(shù)量并不多。燒造絞胎瓷的瓷窯有越窯、鞏縣窯、耀州窯等,其造型主要以碗、盤、枕為主。
8、黑瓷
唐代是青瓷和白瓷的天下,因而黑瓷并不是那么受到關注。生產(chǎn)黑瓷的唐代瓷窯主要有鞏縣窯、白土窯、黃堡窯、鶴壁窯、安陽窯、郟縣窯、密縣窯等,造型多為日常生活用器、供器和陳設器。
唐代瓷器特點
1、形制多樣:唐代瓷器的形制多樣,包括瓶、罐、盤、碗、盞等。其中,官窯以器形莊重典雅、線條流暢為主,民窯則更加豐富多樣。
2、釉色豐富:唐代瓷器釉色豐富多彩,常見的釉色有青釉、黃釉、白釉、鐵紅釉等。特別是青釉,被視為唐代瓷器的代表色彩之一。
3、斗笠蓋:唐代瓷器中常見的一種特殊蓋形式是斗笠蓋,即蓋的形狀像斗笠一樣。這種蓋形式在唐代很受歡迎,并成為唐代瓷器的一個顯著特征。
4、通體刻花:唐代瓷器通常會在器身或器底進行刻花裝飾,包括植物紋樣、人物故事、動物紋飾等??袒挤ň?,圖案豐富多樣。
5、高質瓷胎:唐代瓷器的瓷胎質地較為堅硬,質地致密,釉面光滑細膩。制作工藝上有很高的水平,使得唐代瓷器質量上乘。
6、窯變釉效果:唐代瓷器窯變釉效果較為突出,釉面呈現(xiàn)出變化多端的顏色和紋理。這種窯變釉效果給唐代瓷器增添了一種特殊的美感。
唐代瓷器五大名窯
關于唐代是否出現(xiàn)過明確記載的“五大名窯”,歷史文獻中并沒有直接指明“唐代五大名窯”的說法,而是通常提及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瓷窯,如越窯、邢窯、長沙窯、鞏縣窯、魯山窯、定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耀州窯等。其中,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制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邢窯所產(chǎn)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wěn)厚、線條流暢。
唐代陶瓷的成就
1、瓷器質量突飛猛進
唐代,陶瓷制造業(yè)技術水平快速發(fā)展,質量大為提高。胎質更加細膩致密,氣孔少,原料均經(jīng)過細致粉碎和淘洗。修胎技術普遍提高,器形規(guī)整,胎面光滑,胎體顯著變薄、變輕。施釉技術大為改進,釉面均勻,剝釉現(xiàn)象基本杜絕,滋潤而不透明,如冰似玉。
2、創(chuàng)立”匣缽”燒造技術
匣缽燒造技術的創(chuàng)立,是唐代對我國陶瓷業(yè)的一個重大貢獻。越窯在中唐以前,多采用疊燒工藝,器物底部較厚,碗、盤等器物內外底均留有支燒痕跡,釉面因為是明火直燒,不可避免有串煙或砂粒粘附情況。到了中唐以后,匣缽燒造技術創(chuàng)立,助力越窯器成為一代名瓷,也促進了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的大發(fā)展。
3、白瓷水品更上一層
邢窯是唐代北方白瓷的名窯,并且是把白瓷提高到“白如雪”高度的重要瓷窯。雖然陸羽在《茶經(jīng)》中抑邢揚越,認為從喝茶角度來看,邢窯瓷器不及越窯。但也從兩一個角度說明,當時北方邢窯白瓷已與南方越窯青瓷齊名。
4、“釉下彩”工藝創(chuàng)立
在唐代,越窯青瓷在采用刻劃紋裝飾的同時,出現(xiàn)了新的褐色釉下彩繪的裝飾方法。而在湖南的長沙窯,在初期采用模印貼花裝飾的基礎上,在貼花上施以褐色彩斑,然后再施青釉。之后,又出現(xiàn)了用褐綠彩直接畫紋樣,或刻劃輪廓線后添繪褐綠彩,之后再施青釉。唐代釉下彩的的發(fā)展,為后世豐富絢爛的瓷器紋飾打開了發(fā)展的大門。
5、“花瓷”的創(chuàng)立
在唐代出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瓷器,即黑釉帶有乳白色的瓷器,器形主要有壺、罐、拍鼓等。這種唐代“花瓷”,在收藏界曾被稱為"唐鉤”。這種稱謂是實至名歸。因為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唐代“花瓷”的燒制窯址除了河南魯山外,再有禹縣上白峪窯,而禹縣是鈞窯的故鄉(xiāng),宋代鈞瓷的產(chǎn)生與唐代"花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6、“唐三彩”的創(chuàng)燒
唐三彩是陶器,但與一般低溫釉陶不同的是,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粘土制成(高嶺土),釉料是用多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唐三彩的釉料,氧化銅呈現(xiàn)綠色、氧化鐵呈現(xiàn)黃褐色、氧化鈷呈現(xiàn)藍色,同時用鉛作為溶劑,利用鉛在燒制過程中的流動性燒成黃、赭黃、天藍、翠綠、茄紫等各種色調,絢麗斑斕讕,盡顯盛唐雍容華貴之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