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雨意圖》是由元代畫家黃公望創(chuàng)作的紙本墨筆畫卷,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畫卷描繪的是黃公望筆下常見的江南景象,圖中景象煙雨空濛,筆法多樣,代表了文人畫高度成熟時期的審美需要,是宋元之后文人繪畫的主流風格。整個畫卷空無一人,山水則似真非真有恬淡、簡遠、空靈寂靜之意境,表達了畫家寄情山水,抒胸中逸趣之理想審美境界。
《溪山雨意圖》描繪的一幅雨中的江南山水景色。近景是坡岸,上有高低不同的樹木林立,自右向左,錯落有致,節(jié)奏分明;中間是大片空白,計白當黑,描繪的是浩淼無邊、平靜無波的湖水,寬闊的湖水沿著山巒流動,大片水域展現(xiàn)出兩岸平遠、幽靜的景色。正是夏暮正午時分,陽光熾灼、大氣蒸騰、疏林蕭蕭、滿目寂野。如鏡的水面無一絲漪漣,全無舟楫的蹤影。望斷水天相連,亦是收不盡的空曠。晴空曠野、萬籟俱靜。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并有云霧縹渺環(huán)繞,深處山峰時隱時現(xiàn),更顯空濛,烘托山雨欲來之主題;茅舍散落,點綴其中,空曠幽靜。
該畫卷上有黃公望、陶宗儀、史邦俊、項元汴、文徵明、李日華、李肇亨、安岐、乾隆皇帝等人的鈐印以及清宮收藏印共計95處。除卻黃公望自題之外,還有王國器、倪瓚題跋兩處以及乾隆詩一首。
“此紙未畢已為好事者取去。今復(fù)世長所得至正四年(1344年)十月來溪上足其意。時年七十有六。是歲十一月哉生明(即當月三日)識?!弊髡叩倪@段話介紹了作畫的過程。黃氏70歲左右在平江(今江蘇蘇州)光孝觀寓居時用陸明本帶來的兩幅“佳紙”創(chuàng)作。開始是興之所致,信手畫之,還未完成就被“好事者”取走,數(shù)年之后曹永也就是曹知白之子“世長”得到此卷。因曹之白與黃公望年齡相仿,相交甚好,因而黃公望為曹永書寫題跋完善畫意,至此《溪山雨意圖》才算正式完成。作者再次“足其意”,得意彌補缺憾之時,已是數(shù)年后的至正四年,從農(nóng)歷十月到十一月初三,歷時一個月左右才完成。
黃公望的山水畫,追求表現(xiàn)理、趣、興,即描寫在四時朝暮、風雨晴晦等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中的山水景色來創(chuàng)造情景交溶的詩意境界?!断接暌鈭D》正體現(xiàn)出作者的風格個性。圖中把暮夏時節(jié)水過山中,夏雨將至未至,大氣中蘊釀雨意的空氣感,借助可視形象準確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畫作立意獨特,并在形式和細節(jié)描繪上作了精心的探求。圖中以遠山坡腳、沙諸層層延伸構(gòu)成的一條水平橫線,貫穿通幅,確定了布局的穩(wěn)定大勢,起伏的群山外輪廓線處理得柔和平緩;一座座山峰也呈現(xiàn)穩(wěn)定蹲居的勢態(tài)。溪邊的水草采用了單調(diào)的垂直長點,均勻地點出,近樹的長勢雖不乏穿插變化,但引人注目的幾株松樹,顯得高大挺拔無賓主朝揖的呼應(yīng),使樹叢的大體貌呈現(xiàn)出寧靜佇立的意態(tài)。構(gòu)成遠山的長披麻皴、濃墨點染的丘壑,筆墨中充溢著含蓄凝重的韻味。白云是點題之筆,用心所在卻未露著力之跡,用了平易輕松的虛寫,在顯示丘壑草木蒙榮的蒼潤墨色中留白,未著一筆??亢诎咨{(diào)的強烈對比,輕盈的云團在畫面上十分突出。呈波浪狀曲線的云團外緣、顯示云塊澎起的動感?!皝y云如獸出山前”是暴風雨的前兆。這帶來雨意的云,雖蘊含著興風造雨的運動,但動的徐緩、輕捷,描寫得十分準確。同畫面的整體基調(diào)既有動靜對比又是和諧統(tǒng)一的。
該畫作整體采用長卷,橫向的畫面,宜于布置視野開闊的大景觀,表現(xiàn)宏觀角度的大變化。圖中采取“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近景描繪了沙坡層疊上有高松數(shù)株,亦有棘枝小草,樹枝皆勾勒而成,松樹皮也用細筆作圈,松針用細筆寫出,雜樹葉及小草多用點苔示意,樹干多取左斜勢,引視線穿越河水,指向中景。中景是小披麻皴所繪制的渾圓山體相繼延伸,間有蓊郁汀樹,茅屋村舍;后有遠山,或淡墨勾勒,或清墨渲染,亦有云霧環(huán)繞其中,以留白之法表現(xiàn)山雨欲來之勢。在構(gòu)圖,景物塑造和筆墨運用上這些縝密的處理,使題材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構(gòu)成強烈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
元代畫家倪瓚,題跋:“黃翁子久雖不能夢見房山、鷗波,要亦非近世畫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p>
《溪山雨意圖》于正至四年(1344年)徹底完成以后便收藏于曹永的手中,之后王國器得以鑒賞此畫并為此畫題跋;宣光四年(1374年)春,畫家倪瓚為此畫題跋;后此畫被文學家陶宗儀收藏并題跋、鈐印。
明朝時期,后此畫又收藏于畫家史邦俊手中,并被史邦俊題跋、鈐印;后又被文人文徽明鈐印并其子文彭收藏、鈐?。缓蟊皇詹丶翼椩晔詹夭⑩j??;后被戲曲作家李日華和畫家李肇亨先后收藏并鈐印。
清朝時期,被書畫鑒藏家安岐收藏、鈐印并收錄于《墨緣匯觀》卷三《名畫上》中;乾隆十五年(1750年),此畫乾隆皇帝收藏、鈐印并題跋;后被進士孫毓汶收藏;孫毓汶去世之后,其后人孫念臺先生將《溪山雨意圖》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自此,《溪山雨意圖》終歸國博,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重要書畫藏品之一。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后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劃歸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曾為浙西廉訪使徐琰的書吏,后隨張閭?cè)刖槔?,繼而因張閭獲罪一同入獄,獲釋后入全真教,賣卜江湖,以修道、書畫終了一生。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fā),自創(chuàng)一格;創(chuàng)淺絳山水,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