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圖》元代倪瓚所作水墨紙本畫,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六君子圖》是三段式的構圖方法,遠山、湖水、丘石樹木。近處是六棵樹木在丘石之間頑強的生長,中間占據(jù)著畫面大部分空間的空白處,似云、似霧、又似水,體現(xiàn)出深遠幽靜的氣韻,再加上畫面頂端的一抹遠山,更顯悠長。僻靜的韻律,整潔的畫面,作者的用筆用墨恰到好處,似乎再多加一筆都會使畫面變臟,使得畫面仙氣升騰,好像會有白衣仙人從畫面中走出來一樣。
《六君子圖》此圖繪坡陀上六株樹木勁挺列植。湖面寬廣無波,江上峰巒遙接遠空,氣象蕭索清曠。六株樹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義。
圖上有倪瓚自題:“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大癡(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倪瓚?!?/p>
畫幅中有元人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蓖蹊I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边€有朽木居士、趙覲、錢云等詩。還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鑠、陳碘等題跋或觀款。
此畫作于倪瓚四十五歲之時,當時他已變賣家中田產(chǎn)出游。經(jīng)歷了家中巨變,從富裕的公子生活到現(xiàn)在的隱士狀態(tài),所以他的畫顯得特別寂寥、超逸。在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八日,云林在弓河之上行船游覽周邊之美景犯有睡意,這時盧山甫竟然提燈并拿出此紙來求云林為其作畫,因此時已有困意只好勉強答應他。
《六君子圖》的畫面結構十分明了和簡潔:平緩逶迤的遠山,處在畫面的大約四分之一處,并以此為界,向上的空白處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構成了畫面遠景??烤o畫面最下部分的是近處的石坡陁,還不到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一。畫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萬頃湖水盡收眼底?!叭问健睒媹D就這樣展開,實際上就是兩道橫向的平緩的石坡陁,把畫面分割為三段。
倪瓚為了打破構圖上單調(diào),增加畫面的意境、寒荒和蕭疏感,畫上了六棵不同品種樹木,與橫向的山石坡構成經(jīng)緯走向,當然沒有成經(jīng)緯的交叉狀態(tài)。而是使樹木站立在近處的石坡上,從而構成了近景,是大癡(黃公望)說的“近看古木擁坡”和“居然相對六君子”的近景自然景物。
此圖以平遠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筆墨意趣突出表現(xiàn)了六株挺拔的樹木,列植江邊陂陀上的景象。這六株樹分別為松、柏、樟、槐、楠、榆,有其象征意義。土石層疊,連勾帶皴,樹木用筆簡潔疏放,墨色濃淡變化得宜。江上遠巒以乾筆皴擦,給人一種空靈之感。
《六君子圖》遠山是用飽滿的枯筆長形線條畫出,運筆極為自然,再用淡墨簡單地皴擦而成,近處的石坡,墨色與遠處的山石一致,亦是枯筆畫出,但是用了重墨點苔,用了更多的皴法加強山石坡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石分三面”處理的傳統(tǒng)路徑。再用輕重的墨色畫樹木的枝干,樹干略用重墨點染,六棵樹木的樹葉分別用淡墨和重墨點染,加以區(qū)別,使較為濃密的樹葉中自然分出了層次,清新而自然。
沒有《六君子圖》給倪瓚在形式上探索的成功與擺脫前人的窠臼所作出的努力,就難以有以后的《漁莊秋霽圖》等作品?!稘O莊秋霽圖》是倪瓚“三段式”構圖形式的頂峰之作,都是《六君子圖》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2010年8月,《六君子圖》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忽必烈的時代——中國元代藝術展”專題展覽中展出。
2005年12月,《六君子圖》在上海博物館“書畫經(jīng)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專題展覽中展出。
倪瓚(1301-1374),字元鎮(zhèn),號云林、幼霞子、荊蠻民等,又自號風月主人,無錫(今屬江蘇)人。元代后期著名詩人和畫家。性好潔而迂僻,有“倪迂”之稱。博極群書,工詩善畫,精通音律。其畫以“天真幽淡”為宗,其詩描繪山水不事雕琢,自然清新,自為一家。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并稱為“元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