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湖原分為東南湖、西南湖、東北湖、西北湖4部分。后由于城市建設,被城市道路分割成8個大小不一的湖面。2014年,聊城市規(guī)劃部門結合聊城歷史文化、文人典故、湖區(qū)自然風貌對八個分湖面分別進行命名,統(tǒng)稱為東昌湖。其中八處湖面為:丁家坑,位于古城東側,東關街以南。據記載,聊城歷史名人丁志方故居位于該區(qū)北側,明朝時期,建文帝被朱棣推翻后,丁志方堅持“一臣不保二主”之遺訓被殺,朱棣感其忠良封賜一個大坑,取名丁家坑;演武湖,位于古城東南,因戶區(qū)內的演武廳遺址而得名;明珠湖,位于古城西南,是湖區(qū)內最大的一塊水面,陽光照射下,開闊的湖面似明珠一般閃閃發(fā)光,取名明珠湖,寓意光明、純凈之意;望岳湖,位于古城西側,取名望岳湖,寓意仰望光岳、泰岱之意;荷香湖,位于東昌路南、湖濱路東側。因湖區(qū)內遍植荷花取名為荷香湖;琴湖,位于鳳凰臺東南、鏡明路北側。該湖區(qū)小巧玲瓏,形似古琴,命名為琴湖,寓意用琴瑟和弦奏響水城華美樂章;鏡明湖,位于古城東北,該湖面被城市建筑包圍,少有風浪,湖面宛如一面明鏡,故命名為鏡明湖;鈴鐺湖,位于古城東、東關街以北。該湖區(qū)被島嶼分割成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的多個湖面,從高處俯瞰,恰如鑲嵌在古運河畔的一串鈴鐺,故取名為“鈴鐺湖”。風景區(qū)內的主要景點有光岳樓、宋代鐵塔、山陜會館、海源閣、傅斯年紀念館、范筑先紀念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中國釣魚協(xié)會聊城垂釣基地、東昌湖游樂園等。
坐落在東昌湖西北隅。1994年11月29日,時任中共阿里地委書記的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職。為紀念孔繁森,弘揚孔繁森精神,于1995年7月4日經批準建館,9月14日正式開館。占地面積1035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館高15米,外形為雙重檐、四周換廊式結構。館坐西面東,館內設1個紀念廳和3個展覽廳。紀念廳安放著孔繁森同志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風上鐫刻著“向孔繁森同志學習”。展廳內布置著孔繁森同志事跡展覽,分為6個部分,展出圖片多張,陳列實物千余件,并配以3組電視錄像片。自開館以來,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繹不絕,共接待全國各地觀眾達200余萬人次。1997年,被中央宣傳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稱號。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聊城古城中央,是聊城古老文明的象征。該樓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已有626年的歷史。此樓四重檐十字脊樓閣,高33米,巍峨壯觀、氣勢非凡、為中國的四大名樓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構樓閣??滴?、乾隆皇帝和眾多文人墨客多次登臨,留有多塊御匾御碑和詞賦詩篇。光岳樓是游客們思古懷幽,感受登高望遠的愉悅和鳥瞰城區(qū)風貌的絕佳之處。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聊城東關古運河西岸,座西朝東,沿中軸線對稱排列。是山西、陜西商人為作“祀神明而聯(lián)桑梓”集資合建的一座神廟與會館結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以后逐年擴修,至嘉慶十四年(1809),方具現(xiàn)代之規(guī)模,共耗銀60465.69兩。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筑由山門、戲樓、夾樓、鐘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閣等所組成,布局緊湊,疏密得體,錯落有致。山陜會館是聊城明清之際經濟繁榮的見證。
海源閣,清代著名私人藏書樓。位于聊城古城區(qū)西南隅萬壽觀街楊氏宅院內。由清代進士揚以增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創(chuàng)建。它與江蘇常熟瞿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浙江吳興陸心源的“宋樓”合稱中國清代4大私人藏書樓。海源閣為3間硬山脊南向2層樓閣,下為楊氏家祠,上為宋、元珍本藏書處。樓中間懸有楊以增書“海源閣”匾額。樓前有長廊式高臺讀書亭1座。樓后第五進院為明清版本藏書處,北有瓦房5間,東西瓦房3間。1956年海源閣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東昌府區(qū)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結構樣式重建。落成之際,海內外名流紛紛題字作畫致賀。現(xiàn)館內藏有李苦禪、啟功、沈鵬、劉炳森、王學仲等名家字畫數百幅和大批圖書文物。
坐落于東昌湖湖濱公園內。由聊城市政府規(guī)劃,實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由聊城江北水城集團投資興建的一處現(xiàn)代化的大型文化設施。這里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宜人,配套設施齊全先進,能夠承辦綜藝、戲曲、歌舞、雜技等各種大型的文藝演出。大劇場自2004年2月29日落成開業(yè),已成功接待了國內外100多個藝術團體的300多場演出。它是集演出、觀光于一體的多功能劇場,并且能為高級別會議、慶典、講座、大賽等提供策劃、組織和服務,旅游和文化前景十分開闊。它使東昌古城煥發(fā)了青春,為江北水城增添了光彩。
聊城市內乘2、3、6路公交車可達景區(qū)。
東昌湖,原因湖面環(huán)繞聊城舊城而得名環(huán)城湖。其雛型成于1070年(宋熙寧三年),時為護城河。后經1076年(宋熙寧九年)、1372年(明洪武五年)、1525年(嘉靖四年)、1579年(萬歷七年)4次拓展,至明代末期已初具規(guī)模。1731年(雍正九年),又因重修護城堤用土,護城河與大堤之間的洼地再次得以拓寬、加深。其后,周圍百姓經常在此取土他用,至解放前夕,老城周圍已構成一條寬大的護城河。1953年被洪水浸漫,形成沼澤水域。1963、1964、1977年3次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清淤治理,使水面擴為4.2平方公里,水深2~3米,成為北方城市中罕見的人工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