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鳳凰山,其山北環(huán)渭水,南繞籍河,緊依316國道和隴海鐵路。 鳳凰山,形若彩鳳,天水之鎮(zhèn)山也,古之謂日沒之所崦嵫山者是也。屈辭有云:“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鄙w謂此也。其為朱圉脈系,邽山主峰;上遺古觀,下辟良田,南眺麒麟,北峙五龍,東瞰天靖,西壤冀城.相傳有鳳凰棲息而得名,另一解釋源于霍松林先生所題《鳳凰山碑記》“山之主峰,突起于新陽之南,翩然翱翔若彩鳳,因名鳳凰山”。山體總面積6750畝,山體綠化狀況良好,森林覆蓋達63%,山的陽面以刺槐為主,兼以山楊、青岡、酸梨、山杏、山楂及酸刺等樹種相混生的季綠林,山的陰面為多年人工育植的油松、華山松等到為主的松柏常綠林。被譽為天水市的“天然氧吧”。
歷史
鳳凰山人文建筑自漢唐以來,屢有營建,歷代修造,屢建屢毀,1942年在當(dāng)?shù)孛亢暌硐壬某珜?dǎo)下,籌集資金,募資助物,組織人力,重修廟宇,歷經(jīng)三年,至1945年建成泰山廟、山門戲臺及廂房。1980年后,鳳凰山周圍九鄉(xiāng)群眾捐資捐物,對殿宇逐年進行了維修、擴建,并于1983年起,每年古歷3月28日開始舉辦“鳳凰山東岳文化廟會”吸引麥積、秦州、甘谷等地數(shù)以萬計群眾朝拜會。
景觀
近年來,全國政協(xié)常委、國家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先生捐資興建的麥積區(qū)新陽鎮(zhèn)道路整修暨鳳凰山文物災(zāi)后重建工程落成。之后,在任法融會長的捐資幫助下,鳳凰山山門、大殿、偏殿、鐘鼓樓和文化廣場、舞臺等建筑都先后建成,并對上山道路進行了硬化、綠化。如今的鳳凰山,建筑宏偉,面貌一新,實為人們休閑避暑、觀光度假的好去處。
鳳凰山景區(qū)占地面積約為4.5平方公里,核心景區(qū)10000平方米。該景區(qū)于2008年正式投資開發(fā)建設(shè),目前已累計投資980多萬元,完成主要建筑大雄寶殿、文殊殿、觀音殿、財神殿、臥佛殿、天王殿、鐘鼓樓、東西禪院、游客中心、上山公路。鳳凰山景區(qū)目前經(jīng)營狀況良好,2011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群眾募捐收入620余萬元。近三年來及接待游客26.9萬人次,累計募捐48余萬元。
鳳凰山目前重點開展旅游觀光、森林氧吧、文化廟會、文學(xué)采風(fēng)、武術(shù)表演、書畫交流等活動,特別是每年三月二十八的廟會已在當(dāng)?shù)匦纬闪讼喈?dāng)規(guī)模。
經(jīng)過天水市旅游局綜合考評后,鳳凰山被評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qū),天水市旅游局副局長王元成代表市旅游局出席當(dāng)天的授牌儀式。
副市長雷鳴為國家2A級旅游景點鳳凰山授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謝簡平宣布2012年中國天水伏羲旅游文化節(jié)“唱響鳳凰”大型文藝演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