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定十年庚寅(1170),王重陽傳道返程途中逝世于開封,其徒歸葬于劉蔣村(即祖庵鎮(zhèn))。弟子馬鈺在此建一大庭,額書“祖庭”。金承安四年己未(1199),弟子王玉陽奏立靈虛觀。元太宗十年戊戌(1238)改靈虛觀為重陽宮。乃馬真后四年乙巳(1245)贈封重陽萬壽宮。明永樂十四年丙申(1416)、十六年戊戌(1418)、十七年己亥(1419)、十九年辛丑(1421)、二十二年甲辰(1424),宣德三年戊申(1428)、五年庚戌(1430)、九年甲寅(1434),正統(tǒng)元年丙辰至六年辛酉(1436~1441),先后多次分別修葺。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也曾重修。
重陽宮原來規(guī)模宏大,殿堂建筑共計(jì)5048間,東至東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終南山,北近渭河,有道士近萬人。后因?qū)以馄茐?,宮院逐步縮小。至新中國成立后,僅存老君殿、靈官殿、祖師殿(今七真殿)三座?!拔幕蟾锩敝?,老君殿也被拆除。
宗教政策恢復(fù)后,重陽宮征地53畝,陸續(xù)修建了山門、圍墻、重陽寶殿、重陽祖師紀(jì)念塔、金蓮池、白云靈祠、祖師墓園及地宮、三祖殿等建筑,院內(nèi)全面綠化。2016年征地7畝,規(guī)劃為書院建設(shè);金蓮池范圍內(nèi),啟動通明閣建設(shè)。
重陽宮原存碑刻散棄露天,1962年收集遷至原玉皇殿舊址,成為“祖庵碑林”。1973年建房11間,使碑林得到妥善保護(hù)。道觀內(nèi)至今收藏展示碑石石刻86通,其中碑林內(nèi)保存石碑31通,如《全真教祖碑》《重陽祖師仙跡記》《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等,均為全真教歷史的重要資料。《大元敕藏御服碑》《孫真人道行碑》為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更為名貴。另有蒙漢文碑5通。
飛檐翹角仿古式的山門,正中鑲掛著碑拓的元昭文館大學(xué)士、高僧溥光榜書“重陽宮”幾個(gè)蒼勁大字的匾額?!皠俚亓m挹終南秀氣,澄源開派弘道教真?zhèn)鳌币桓遍郝?lián),為周至?xí)覘盥∩阶珪?。耳門楣書“正心”、“誠意”。老子的“道德經(jīng)”巨碑豎于門前左側(cè)。
1999年建成,底長寬各9米,雙檐歇山頂。
靈官殿修于清同治年間。供奉道教護(hù)法寺神靈宮。其像威武兇猛,火紅臉膛,雙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目,鋸齒獠牙,虬須怒張,一手執(zhí)金鞭,一手執(zhí)金磚,身披金甲,足踏風(fēng)火輪。
七真殿建于晚清,供奉道教全真教派七真。七真,是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分別為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王玉陽、郝太古、孫不二。
重陽殿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為香港青松觀侯寶垣道長捐資380萬修建,是重陽宮的最大殿宇。中間鑲嵌的玉雕盤龍,青龍頭頂?shù)竦兰覙?biāo)志“太極圖”?!爸仃枌毜睢迸曝覚M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額豎重樓之上。兩副楹聯(lián)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載神明誕瑞乃奧區(qū)”、“一瓢滿飲甘河水,七朵祥開大海蓮”。殿內(nèi)正中供奉王重陽祖師,祖師左側(cè)為和玉蟾,右側(cè)為李靈陽。
重陽祖師墓,在原“白云靈祠”的范圍內(nèi),基高1.5米。墓西有《重陽祖師仙跡記》碑,東有重陽子手書《無夢令》碑,北有《重陽宮圖》碑,后都移入碑廳保存。
活死人墓位于距重陽宮約2千米的成道宮中,是王重陽修道練功之地。
姊妹黃楊樹為小葉黃楊,位于大重陽萬壽宮靈官殿前,品種不同,樹葉色彩有別,兩株并生,高2米,樹冠大6米。為金大定年間所植,已生長800余年,如同姐妹,相偎相依,為天下園林奇觀。
姊妹黃楊樹由于栽植時(shí)距離過近,幾百年的生長后,樹冠長得非常大,兩棵樹的枝條相互穿插契合,而且一大一小,就形成了奇特的“姊妹黃楊”。
在祖師墓西南側(cè)有一株古銀杏樹,人稱“千年銀杏樹”。傳為馬丹陽為師父守墓而植。銀杏樹高約10丈,樹身挺直粗壯,枝桿四面伸展,蒼老遒勁。樹身空心處生長出一株柏樹,故人們又稱千年銀抱柏。后來柏樹枯死,古銀杏樹仍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祖庵碑林亦稱祖庵石刻,收集陳列元時(shí)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數(shù)為螭首龜?shù)蚍锦?,碑?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商挺、楊奐、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謙、孫德烴等名家高道所書。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號稱“三絕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漢文對照碑)和堪稱國寶的吳道子《鐘馗戲鬼圖》畫碑等,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殊為珍貴。
置于重陽祖師墓左前側(cè),石高約2米,寬約1米,紜紋清晰、形狀奇異,人稱“祖師腳印石”。
位于碑廳北側(cè)。高約19.00米。第一級高2.80米,八面鑲嵌石碑。正面(正南面)塔銘“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紀(jì)念塔”,北面“王重陽傳略”,東南面畫題“甘河之畔遇二仙”,正東面畫題“自營土壙苦煉功”,東北面畫題“東海之濱授高徒”,西北面畫題:“汴梁羽化歸真境”,正西面畫題“四徒護(hù)柩西入關(guān)”,西南面畫題“遺蛻歸葬劉蔣村”。1992年臺灣三清慈善理事黃勝得捐資,戶縣文物管理處修建。
位于宮院東跨院,2011年興建,供奉正陽帝君鐘離權(quán)(中)、純陽帝君呂洞賓(右,東),純佑帝君劉海蟾(左,西)三師尊像。板聯(lián)“甘水傳妙諦開全真祖教;禮泉悟陰陽啟道德玄機(jī)?!?/p>
2012年建,園中置二十九只碌碡組成太極圖,是對宇宙形成原理和“道”的表達(dá),也是對全真教內(nèi)修理論的表達(dá)。按“一氣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宮十極”的格局?jǐn)[放。園中甬道腳印石,形狀奇異,因石上有形似拳擊、腳踩之印,人稱“重陽祖師腳印石”,演說著重陽行道濟(jì)世的道范。
1.西安豐慶路水司汽車站,乘坐西安—祖庵專線車,直達(dá)重陽宮。每日30班次,發(fā)車間隔20分鐘。
2.西安城南客運(yùn)站,乘坐西戶高速,到達(dá)鄠邑區(qū)汽車站,出站換乘901路直達(dá)重陽宮。
3.自駕:西安—長安郭杜—鄠邑區(qū)秦鎮(zhèn)—鄠邑區(qū)—祖庵鎮(zhèn)。也可走西安城南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