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叢祠坐西向東,建筑風格不同于一般祠廟,原祠是按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禹陵規(guī)劃而建,因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門不是單開單向,而是對稱地開為南北二門。大門后是照壁,照壁南北兩側各開相對的院門,通往兩個園區(qū)。南為子規(guī)園,北為漣漪園。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臺亭閣。照壁后兩闕門通過里間。闕門后是望帝叢帝紀念館,正中是望帝叢帝的青銅塑像。紀念館背后的柏林之中,是高達15米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是郫縣博物館。望帝叢帝紀念館南面是聽鵑樓,也是望叢大華玉器博物館,再南為叢帝陵。望叢祠內(nèi),南北貫通著大片水域,這就是鱉靈湖。
祠內(nèi)以望帝和叢帝合葬墓地、祠宇為核心,建有祠門、照壁、亭臺樓閣、池榭拱橋,以及子云亭、楊雄墓和杜鵑城遺跡等景點。大殿中不僅塑有二人的雕像,還有望叢祠歷史和二帝的展覽。
可在成都茶店子車站、金沙汽車站和成都東站汽車客運站坐長途車到郫縣客運站;或在成都市區(qū)坐地鐵2號線(犀浦方向),在犀浦站下車換成720路。縣城內(nèi)坐715路、718路、720路到二環(huán)路望叢祠下車,或360路到望叢祠下車。
成都市區(qū)走成都繞城高速→成灌高速,從石家橋/郫縣西出口離開,經(jīng)沿郫花路→望叢中路,即到。
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縣建立了蜀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首都杜鵑城。相傳望帝杜宇教民農(nóng)耕,又教巴族人務農(nóng),因此古時候四川人把杜宇視為農(nóng)神,春耕要先祭杜宇。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為患。杜宇丞相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玉壘山即都江堰寶瓶口那座山)。杜宇把帝位禪讓給鱉靈,退隱西山,時在春天,蜀人思念他,便把子規(guī)鳥叫做杜鵑鳥,把山上春天開的第一種紅花稱為杜鵑花,說那是杜宇在催促人們春耕了。望帝祠原在都江堰的二王廟,南北朝才在郫縣建望叢祠,北宋趙匡胤封李冰為王,在望帝祠遺址建崇德祠祭祀李冰。到元朝對李冰父子都加封時,這二王廟才開始沿襲下去。望叢二帝揚雄《蜀帝本紀》載:杜于“代魚鳧為王,徒都于郫,即杜鵑城也?!奔s公元前6世紀,杜宇作蜀王,稱望帝。當時岷江洪水大發(fā),淹沒川西平原,望帝命丞相鱉靈治水,鱉靈劈開玉壘山,鑿出寶瓶口,疏通岷江之水,變水患為水利,化西海為田疇,使川西平原從魚鳧時代直入到農(nóng)桑時代,并且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礎。后望帝退隱西山,禪讓帝位于鱉靈,稱叢帝,叢帝死后葬于今郫縣城南,后又建叢帝祠,南朝齊明帝時又把望帝陵從灌縣遷至郫縣叢帝祠,二陵一處,合稱望叢祠。
望叢祠還富含豐富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每年清明前后這里都要舉行賽歌會。賽歌會規(guī)模宏大,人數(shù)眾多并且都是普通平民。而且這種傳統(tǒng)是起源于古代中國“杜鵑啼血”的故事。賽歌會規(guī)模宏大,人數(shù)眾多,參賽者都是普通平民,帶著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場面熱烈。賽歌會上人們專往姑娘媳婦身上丟李子,據(jù)說誰挨得多誰就生得多。有的婆婆這一天就拉了媳婦到望叢祠揀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