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此調(diào)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diào)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正體雙調(diào)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等。
浣溪沙,原為唐代教坊曲名,《金奩集》《片玉集》均注“黃鐘宮”,《張子野詞》注“中呂宮”。任半塘《唐聲詩》謂“浣溪沙”三字費解。梁啟勛《詞學·調(diào)名》云:“《浣紗溪》,杜甫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絕句三首》)。”最早采用此調(diào)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為平韻體。另有仄韻體,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shù)詞人所常用。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與詞調(diào)稍異。唐聲詩(唐代配樂的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diào)名,歌詞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diào)名,歌詞為五言四句形式。從字義上來看,“浣”指洗滌、漂洗;“沙”,古通“紗”。因此,“浣”的對象只能是“紗”。敦煌出土的唐寫本《云謠集·雜曲子》及五代后蜀趙崇祚集錄的《花間集》所錄毛文錫、閻選、毛熙震、李珣詞,調(diào)名均題為“浣紗溪”。
據(jù)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于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今浙江省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為東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相傳這里是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浣紗處。一說浣紗溪即浙江紹興南二十里的若耶溪。總之,調(diào)名“浣紗溪”的本意即詠春秋越國美女西施浣紗的溪水。
就現(xiàn)存《浣溪沙》文本作品來看,直接詠其調(diào)名的并不存在,這就涉及到樂府曲調(diào)在“調(diào)”不在“題”音樂性本質(zhì)。作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時期的“浣溪沙”具有樂器演奏、歌唱、舞蹈這幾種不同的音樂形態(tài)。唐五代“浣溪沙”民間曲辭主題豐富,如女性、隱逸、羈旅、愛國等主題,其語言俚俗,風格質(zhì)樸;文人詞則主題趨向統(tǒng)一,多言閨情、相思,用語綺艷,風格婉轉(zhuǎn)含蓄。
宋代“浣溪沙”的音樂形態(tài)相較于唐五代時期,既有繼承,也有一定的發(fā)展變化。在音樂形式上,詞牌“浣溪沙”這一固定寫作格式的確立,使得歌辭與音樂曲調(diào)有機結(jié)合起來。為了適合于表達不同情調(diào),還出現(xiàn)了“攤破”“減字”等變化形式,并有詞人創(chuàng)制了“浣溪沙慢”。曲辭方面,宋代文人創(chuàng)作更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圍,題材廣博而寬泛,風格則突出體現(xiàn)了低回婉轉(zhuǎn)與歡快靈動之兩端。到了金元明清時期,除了詞這一形式外,“浣溪沙”還以散曲、南戲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長盛不衰,在樂府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關于“浣溪沙”詞牌的別名,張泌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淲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清和風里綠蔭初”句,名“清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浣溪沙詞調(diào)有五種格式。正體,雙調(diào)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以韓偓《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代表。前段第二句,韋莊詞“孤燈照壁背窗紗”,“孤”字平聲,“照”字仄聲。后段第二句,歐陽炯詞“園中緩步折花枝”,“緩”字仄聲。第三句,李煜詞“登臨不惜更沾衣”,“登”字平聲,“不”字仄聲。譜內(nèi)可平可仄據(jù)此,其馀悉參后詞。至《花草粹編》所載李氏一詞,前段第三句“流水飄香乳燕啼”,歷查唐宋元諸家平韻詞,此句從無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平者,李詞誤填,不可從。
變體一,雙調(diào)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此體格律例見唐末五代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此詞首句不起韻。薛詞別首“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搖云鬢佩鳴珰”,正與此同。
變體二,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此體格律例見五代宋初孫光憲《浣溪沙·風撼芳菲滿院香》。此詞后結(jié)作三字三句,唐宋元詞,僅見此作。
變體三,雙調(diào)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此體格律例見五代顧敻《浣溪沙·紅藕香寒翠渚平》。此詞前后結(jié)皆三字三句。按《花間集》本,前后兩結(jié)仍作七字一句,今從《花草粹編》,以備一體。
變體四,雙調(diào)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仄韻;下片三句,兩仄韻。此體格律例見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此調(diào)全押仄韻者,止此一詞,無別首可校。
格律對照例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瑯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格律對照例詞:《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語含顰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
格律對照例詞:《浣溪沙·風撼芳菲滿院香》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風撼芳菲滿院香,四簾慵卷日初長,鬢云垂枕響微锽。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夢未成愁寂寂,佳期難會信茫茫。萬般心,千點淚,泣蘭堂。
格律對照例詞:《浣溪沙·紅藕香寒翠渚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紅藕香寒翠渚平,月籠虛閣夜蛩清。天際鴻,枕上夢,兩牽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寶帳玉爐殘麝冷,羅衣金縷暗塵生。小窗涼,孤燭背,淚縱橫。
格律對照例詞:《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者為韻腳。)
唐末·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唐末·薛昭蘊《浣溪沙·傾國傾城恨有馀》
唐末·張泌《浣溪沙·馬上凝情憶舊游》
北宋·張先《浣溪沙·樓倚春江百尺高》
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北宋·蘇軾《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北宋·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北宋·周邦彥《浣溪沙·雨過殘紅濕未飛》
南宋·張元干《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
南宋·張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南宋·辛棄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南宋·吳文英《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