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地處云南昆明之南約220千米處,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qū)。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間,擁有眾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觀,如建水文廟、朝陽樓、朱家花園、雙龍橋(十七孔橋)及燕子洞等。
建水古城的景區(qū)方位布局清晰,以古城中心為基點向外輻射展開。核心區(qū)域位于古城中心,建水文廟矗立其間,作為整個景區(qū)的靈魂與核心,其布局嚴格遵循中軸對稱原則,東西兩側對稱分布著附屬建筑,形成一個完整而莊重的建筑群。
在文廟的東側,朱家花園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和精致的園林設計,成為古城內(nèi)又一處重要景點。該園林位于古城東側偏南位置,與文廟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古城東部的主要景觀帶。
轉向古城南部,朝陽樓作為古城的南大門,巍峨聳立,是游客進入古城的重要入口和標志性建筑。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歷史背景,為古城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而位于古城西部的雙龍橋,橫跨瀘江河與塌沖河,連接了古城與周邊地區(qū),成為古城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景觀節(jié)點。其獨特的十七孔設計,使得橋梁本身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朱家花園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當?shù)剜l(xiāng)紳朱渭卿弟兄所建,祠宅毗。建筑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呈“縱三橫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層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結構精巧、布局考究。整組建筑陡脊飛檐,雕梁畫棟,精美高雅,庭院廳堂布置合理,空間景觀層次豐富且變化無窮,形成“迷宮式”建筑群。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園林,它內(nèi)雅外秀、形制規(guī)整、布局靈活、空間豐富、層次漸進、環(huán)境清幽、色彩淡雅、裝修有度、結構統(tǒng)一,在豐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是內(nèi)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朝陽樓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是滇南重鎮(zhèn)建水歷史悠久的主要標志之一,祖國邊陲老重鎮(zhèn)的象征。唐元和年間南詔政權在此筑惠歷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軍平定云南后設臨安衛(wèi),筑臨安衛(wèi)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礎上拓地改建為磚城。城有四門,東叫迎暉門,南叫阜安門,西為清遠門,北為永貞門。明末,西南北三樓毀于戰(zhàn)火,僅存東城樓。
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云集、鐘乳懸匾、采燕窩絕技等獨特景觀著稱于世。改為“燕子洞有古洞奇觀、春燕云集、鐘乳懸匾、采燕窩絕技等獨特景觀?!倍赐夤艠涿居诮^壁陡崖之間,3萬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葉茂,有數(shù)十種鳥棲息。洞內(nèi)外巖壁上巢居著數(shù)十萬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間,群燕飛來,如萬箭齊發(fā),數(shù)十萬燕子出沒其間,呢喃之聲不絕于耳,燕聲和著水聲,在洞內(nèi)共鳴,匯成一曲聲震山谷的溶洞交響樂。燕于洞成盛產(chǎn)燕窩,是滋補美容養(yǎng)顏之珍品。每年立秋時節(jié),當?shù)剞r(nóng)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長的洞頂,在鐘乳叢中采集燕窩,驚險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古洞抱奇觀不僅春風燕子,何人開勝境遺此流水懸?guī)r”。改為“燕于洞成盛產(chǎn)燕窩,每年立秋時節(jié),當?shù)剞r(nóng)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長的洞頂,在鐘乳叢中采集燕窩?!肮哦幢嬗^不僅春風燕子,何人開勝境遺此流水懸?guī)r”。
玉皇閣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后于1647年因張獻忠起義軍攻陷建水城而被大火燒毀,后在永歷甲午年重建,清雍正八年重修正殿。后來,白馬寺(又稱觀音寺)并入其間,形成了佛道兩教共存的獨特格局,布局也擴大為三進四殿,總占地面積約4600平方,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牌坊、前殿、中殿、崇文塔、后殿。
崇文塔位于古城中心,坐落于玉皇閣后院內(nèi)。崇文塔始建于元代,后經(jīng)多次重建,現(xiàn)存塔身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通高20余米,為17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崇文塔原名“白塔”,后因鎮(zhèn)寺之寶而更名“崇文塔”,其設計為逐層收分,呈方錐體,整體造型及塔剎結構為典型的道教密檐方塔。崇文塔的每檐四面各有小龕,內(nèi)各置佛像一尊,頂部飾有寶頂和風鈴。塔基北面有清代書法家闞禎兆書寫的草書《寧邊樓碑記》。崇文塔與毗鄰的東門樓相呼應,站在東門樓上,崇文塔可收入眼底。在古城中心,高高的崇文塔拔地而起,在低矮的民居群中鶴立雞群,格外顯眼。
雙龍橋是一座雙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坐落在建水城西5千米瀘水與塌村河會合處,因兩河猶如雙龍蜿蜓盤曲而得名。所謂“雙龍”,即是以塌沖河、瀘江河兩條河,有一橋鎮(zhèn)鎖“雙龍”之意。
自駕:
雙龍橋:距建水縣城6千米,車程15分鐘;
團山民居:距建水縣城15千米,車程23分鐘;
哈尼梯田(多依樹觀景區(qū)):距元陽縣城51千米,車程1小時20分鐘;
哈尼小鎮(zhèn):距元陽縣城44千米,車程60分鐘。
公共交通:
建水:20路公交(旅游專線),始發(fā)站建水縣城,途經(jīng)雙龍橋、鄉(xiāng)會橋、馬家營村,終點站團山村;觀光小火車:每天2趟,早上9:00、下午14:50從古城出發(fā),途經(jīng)雙龍橋(停留30分鐘)、鄉(xiāng)會橋車站(停留20分鐘),終點站團山。團山古村可吃住,有團山驛站、荷塘月色、團山林家、團山印象等農(nóng)家樂及客棧。
全天開放;每周末,文廟里都有古樂演出,上下午各一場。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于戰(zhàn)火,康熙四年(1665年)又復修,后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亂和地震,已近六百年歷史,仍舊巍然屹立。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歷所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shù)左右,堪稱云南之冠,在全國變不多見。所以建水從來就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稱譽。
臨安城豆腐的歷只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其中以城西周氏燒豆腐味道最佳,相傳周氏豆腐從清光緒九年(1883年)開始制作,其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做出的豆腐潔白細嫩、火烘不變黑;做好后用小塊紗布包好,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后,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nèi),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再蓋上一張簸箕,隔日翻動一次,待呈灰白色,即可燒食。燒時用火盆裝上點燃的木炭,架上用鐵條焊接成的炕,鐵條上涂以香油,放上豆腐烘燒,邊烤邊翻動,待豆腐充氣膨脹,即可蘸以配好的甜咸醬油、辣椒面、蒜泥、味精等佐料食用。時至今日,臨安城豆腐已走向省城,遍及滇南城鄉(xiāng)。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風景旅游景點的燒豆腐攤,人來熙住,成為古城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建水獅子糕是云南省建水縣的傳統(tǒng)名食。相傳是清代后期,由建水縣“榮香齋”糕點鋪一吳姓所創(chuàng)制,因糕狀似雄獅頸毛而得名。獅子糕的主要原料為上等糯米、米制飴糖和少量蔗糖。制作時,先將糯米用清水浸泡10-15天,然后將糯米蒸熟,合團壓片,切條,涼干,再放入菜油鍋里炸至泡酥,冷卻后,用80%的米糖和20%的蔗糖包裹,壓扁,切塊,即為成品。這種糕點,酥脆甜香,美味可口。
在建水城鄉(xiāng),每逢起房蓋屋,親朋好友都要帶上禮物前去祝賀。所帶的禮品中,少不了一甑雪白松軟的泡糕。
泡糕的歷史極其悠久。從明代至今,一直是建水的地方名特小吃之一。在其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批高手,西門外的蔡明是其中的代表。蔡明,外號蔡瞎子,因所做泡糕出名而得其綽號。他從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業(yè)至1956年的45年中,不斷改進技術,提高質量,制作的泡糕極受歡迎。他的選料精致,專用建水狗街的青肚皮、老里洞秧草溝的冷水谷大白米和開遠布沼壩、建水南莊的優(yōu)質紅糖,加以玫瑰、芝麻等。蒸制時,每甑用大米面四斤,紅糖二斤,玫瑰糖二兩的比例嚴格制作。蒸制時火候掌握適當,大約用完10個草結后,即可出籠。撒上芝麻,就可出售。其特點是松軟,富有彈性,不粘牙,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