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之路是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條國道,名字的源自當年由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1922-1949年間,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滇藏、川青及甘南開展了一系列探險和植物研究,其在甘南穿行的路線,被稱為洛克之路。洛克之路的起點是是扎古錄鎮(zhèn),有一個洛克之路的零公里標識牌,終點扎尕那縣城。
洛克之路海拔變化范圍在3970米至4200米之間,最高海拔4200米,一路上能夠看盡高山草甸、巨石嶙峋的山川、壯觀的峽谷溝渠,礦景和幽景并存,但是目前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是非鋪裝路面,而且有的地方還正在修路,所以又有“眼睛上天堂,輪胎下地獄”的說法。
貢巴寺位于卓尼縣刀告鄉(xiāng)車巴溝內(nèi),始建于1888年,是由戎裝抗俄、率兵鎮(zhèn)守伊犁邊關(guān)的清末總督喇嘛噶繞活佛創(chuàng)建。貢巴寺動亂中被毀,后來重建,規(guī)模和建筑在甘南藏區(qū)僅次于拉卜楞寺。寺院有聞思院等四大扎倉和釋尊殿等19座佛堂大殿,以及五座佛塔,占地面積2211.6畝,是卓尼車巴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
尼巴藏寨地處車巴河中游的尼巴鎮(zhèn)尼巴村,距離卓尼縣城約76公里,國道G248從村南邊繞村而過,是甘南藏區(qū)至今仍保留著原生態(tài)生活及生產(chǎn)方式的最大的純牧業(yè)村,早在2013年,尼巴藏寨就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整個村寨座北朝南,陽光充沛,清澈的車巴河從藏寨腳下穿村而過。
郎木寺,位于甘肅碌曲縣城南90公里處的郎木寺鄉(xiāng),西傾山支脈郭爾莽梁北麓的白龍江畔。郎木寺是四川格魯派寺廟達倉郎木格爾底寺的簡稱,同時也是一個地域名稱。郎木寺處地空靈,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東紅色砂礫巖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景區(qū)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錯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蔥蔥的古柏蒼松間,有東方瑞士的美譽。詳細>>
扎尕那位于迭部縣益哇鄉(xiāng),是一處藏族古村落,是業(yè)日村、東哇村、達日村和代巴村這四個村子組成的結(jié)合體的統(tǒng)稱,藏語的意思是“石匣子”,以其壯觀的石林和古老的藏族民居而聞名。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20世紀20年代探訪扎尕那之后,大為震撼并將其比作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從此扎尕那漸漸被世人熟知。詳細>>
也叫“石鏡山”,海拔3000多-4000多米,因灰白色巖石易反光而得名,第四世紀冰川遺址。_因為深處腹地,游客比較少,讓光蓋山得以完好地保留了純凈的自然風光,山體高聳入云,視覺極為震撼。光蓋山至石頭城的路段,峽谷奇峰層出不窮,是洛克之路的精髓所在?。
洛克之路主要有兩條路線:向東,經(jīng)過博峪溝抵達大峪溝,沿大峪河溯源而上,到迭山主峰扎伊克嘎,翻越此山即到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線,由此向南翻越古麻山沿麻牙溝可到下迭部諸峽谷。向西,先經(jīng)過麻兒溝、拉力溝、卡車溝,再向西到車巴溝,沿車巴溝逆洮河而上,抵達光蓋山主峰久波?。淮┰健笆T金鎖”,向西沿河谷行進即到扎尕那山,再從扎尕那山沿益哇溝到上迭部諸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