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后鄉(xiāng)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繼續(xù)募緣建造,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初名螺江橋。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據(jù)“江南沙合接龍首”的古讖語,更名為“龍江橋”?!↓埥瓨蚴亲菏浇Y(jié)構(gòu)的石橋,上至石欄和獨(dú)具匠心的橫鋪石板,下至填基架梁,均以石為材?,F(xiàn)龍江橋有40孔,孔徑9~13米,橋?qū)?.2~5.2米,全長476米。橋墩高6米,成舟形,兩分水尖間長為10米,墩寬3.3~4.2米。6條石梁并排鋪設(shè)在墩頂帽石上。石梁寬60~75厘米,厚60~90厘米,每條石梁約重15噸。在石梁之上再橫鋪石橋板。這在古代石橋中并不多見。大橋加上小橋總長700多米,氣勢雄偉壯觀。橋南還建造鎮(zhèn)橋塔2座,分列左右,塔七級(jí)六角。
龍江橋歷史久遠(yuǎn),由于洪水、颶風(fēng)、海潮的頻頻襲擊,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國的400年間,累代修葺,可考的有10數(shù)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當(dāng)?shù)丶濕?、耆民為表其功績,立碑紀(jì)念,石碑現(xiàn)仍立在橋頭。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橋面改修為石橋面,石梁斷折亦隨毀隨修。1961年5月,列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