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原稱寶相寺塔,因寶相寺而得名。寶相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昭空寺,占地25畝。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宋真宗封禪泰山駐蹕于此,御賜昭空寺為寶相寺。
太子靈蹤塔,建于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2年建成。
因年久失修,毀于1946年。
1993年,汶上縣葺修該塔時,在塔的地宮內發(fā)現(xiàn)佛“舍利”、捧真身菩薩、銀菩薩等141件稀世文物,始知此塔名為“太子靈蹤塔”。
1993年8月23日,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的西北上空,云氣繚繞,突然出現(xiàn)了樓閣殿宇,門窗隱約可見,持續(xù)時間長達十多分鐘,景象格外引人注目,一段海市蜃樓奇觀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在汶上出現(xiàn)海市蜃樓實屬罕見,這讓古老的寶相寺塔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994年3月9日,文化遺產保護人員在修葺太子靈蹤塔時,竟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通往塔宮的隱門。
1994年3月15日,經考古人員一系列探勘發(fā)掘打開了用青磚,糯米和白石灰混合砌壘成的隱門。
而隱門后是隱藏近千年的甬道,長3.39米,寬0.97米,高1.65米,進甬道便可看到佛龕,據(jù)參加挖掘的縣文物館董文華館長介紹,當時檀香撲鼻,金光閃爍,佛龕上方擺放著一石匣。
打開石匣內有金棺,金棺放在銀制棺架上,金棺前有銀制水月觀音菩薩一尊,上面覆蓋黃綾和108顆水晶摩尼珠,內有檀香木盒,盒內有佛牙一枚,舍利子936顆。
1995年,山東省宗教局批準汶上縣重建寶相寺。
2006年,汶上縣政府又在寶相寺的院外建成了大雄寶殿。
目前寺院已建成包括經修復的太子靈蹤塔、供奉殿、塔宮、回廊、地下通道、園林、山門、天王殿、鐘鼓樓、觀音殿、文殊殿等一大批寺廟建筑。
同時,還要建設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的太子靈蹤塔地宮,來更好地展示佛牙圣物。
寺內由美國李玉梅女士功德支款重塑的十八羅漢,皆為大青石獨立雕刻而成,每塊約重3000千克至4000千克,造型獨特,氣宇軒昂。
太子靈蹤塔,位于原寶相寺的最北端,是寶相寺的標志性建筑。寶塔為八角磚塔,底層呈蓮花狀,整體雄偉壯觀,巍峨挺拔,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建筑風格,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整個塔剎呈葫蘆型,是由黃土燒制而成的,外面施黃色釉質,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所以民間俗稱“黃金塔”。
這座古樸典雅的佛塔,塔身全部用青磚砌成,呈八角形,塔高為45.5米,底座直徑為10米,共13層,按照佛經講,只有葬釋迦牟尼佛骨和舍利的塔才是13層 ,這在佛教里是規(guī)格高的。
塔頂層東西南三角各有券門佛龕一座,龕內塑有佛像,外檐每面有四羅斗拱,上刻簿片方升,四層塔檐八面雕蓮花座;塔北面有門,內有螺旋臺階可登塔頂。
汶上歷史悠久,古稱中都邑,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細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在境內均有分布,形成了黃河流域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
據(jù)史料記載,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唐宋時期,汶上即為佛教。
1994年3月15日,在葺修塔體時,在塔宮內發(fā)現(xiàn)了佛牙、佛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經專家鑒定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佛教文物的出土,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
佛骨、佛舍利珍藏在石匣內,有金棺、銀槨層層相套,銀槨由銀條封箍,上放水晶牟尼串珠,黃絹覆蓋,金棺安放在精美的銀座上,前后有銀菩薩、水晶瓶七寶凈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薩等。
宮室南壁、四壁各有墨書題字,石匣上刻有銘文,此為瘞藏佛教圣物的時間和人證。
面世正值1994年3月15日,與瘞藏時隔整整882年,適合佛教界陰入陽出之說。
地宮石匣銘文:
鄆州中都縣郭內趙世昌,先于熙寧六年(公年1073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詣京師于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數(shù)百顆。
今以自備及有施主將到者,以金為棺,以銀為槨,以石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當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時大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二月二十八日刻記于此。
顯世的圣物有佛牙一肢、佛舍利936顆、石匣、金棺、銀槨、捧真身菩薩、水晶凈水瓶、水晶牟尼串珠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1994年3月15日,考古人員在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內發(fā)掘出大批佛教文物。經文物專家認定,這些文物件件都是圣品,價值連城。
特別是雙膝跪拜式鐵胎泥彩菩薩,舉世無比;出土的舍利達936顆,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在,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更為重大的發(fā)現(xiàn)是被金棺、銀槨供養(yǎng)的佛牙。
專家們經過考證發(fā)現(xiàn),公元790年,唐朝高僧車奉朝將這顆佛牙從古印度的犍陀羅帶回中國的長安城,皇帝唐德宗對車奉朝求來佛牙的行為大為贊賞,并為車奉朝賜法名悟空,后人就將他帶回來的佛牙叫“悟空佛牙”。
公元938年,“悟空佛牙”幾經輾轉流傳到宋朝的京師開封。公元1073年,北宋皇室的王公貴族趙世昌又將“悟空佛牙”從京師嘉王宮請到古中都汶上。
根據(jù)史料記載,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于2500年前的一個月圓之夜離開塵世,時年80歲。釋迦牟尼逝世后,遺體被焚化,焚化后的尸骨結晶體和未燒盡的遺骨被稱為舍利,由他的家族和弟子們作為圣物收藏起來。
在歷史長河中,佛舍利因各種因緣,逐漸流散到世界各地。
唐天寶十年,即公元751年,唐玄宗派內侍省宦官張韜光出使西域,并于天寶十二年到達犍陀羅王城(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qū))。張韜光的部將車奉朝因病滯留天竺。車奉朝病愈后,投在國師舍利越摩門下出家,在古印度游歷近40載,并在60多歲時攜帶經書、佛牙和舍利等佛教無上至寶,歷盡千辛萬苦,于公元790年回到唐朝。他把帶回的經書翻譯成漢語,連同佛牙和舍利一起獻給皇帝唐德宗。唐德宗對他大為贊賞,授予他壯武將軍兼試太常卿的爵位以示榮耀,讓他住持長安城的章敬寺,并親自賜法名曰悟空。后來,吳承恩就借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繹出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后人將他帶回來的佛牙叫“悟空佛牙”。悟空歸國四年后,佛牙由皇宮移入長安城西南部大莊嚴寺的佛牙寶塔供奉。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城,皇帝唐僖宗帶著這顆佛牙逃到四川。直到五代后唐時,即公元927年,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洛陽,為皇帝唐明宗祝賀生日。十年后,一位主管國家佛教的官員叫可肇,把佛牙送到當時的京師開封,獻給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把佛牙隱藏于宮中,秘而不宣。
然而,汶上縣出土的這顆佛牙,其石匣銘文上記述了一個叫趙世昌的人于公元1073年2月23日在京師嘉王宮求得佛牙一顆。難道這顆佛牙與京師開封的悟空佛牙是同一顆?還有,這段銘文記述的趙世昌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嘉王宮和古中都汶上又是什么關系?
據(jù)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熙寧年間,他作為察訪使路過咸平縣,并在當?shù)氐乃略豪镆姷搅艘活w神奇的佛牙。后來,沈括把的所見報告了王安石。王安石在驚異之余,便有意要拜瞻這顆神奇的佛牙。咸平知縣劉定聞訊后,急忙攜佛牙舍利趕往東府向王安石進獻,并告訴王安石:這顆佛牙就是唐朝和尚悟空從天竺國求來的那顆。王安石驚嘆之余,就在佛牙中部用小楷墨書題寫了“東府”兩字。后來,王安石又把佛牙送給了神宗皇帝的幼弟、嘉王趙頵。
趙世昌的住處,就在現(xiàn)在的汶上。他是個有著皇家血統(tǒng)的“富家翁”。趙世昌在與寶相寺的永實、永堅等僧人聊天時,談起自己的堂弟、嘉王趙頵有一顆佛牙。眾僧聞知,都極仰慕,說:“如今寶相寺田園、山林眾多,寺院經濟富裕。侯爺若能把佛牙請來,眾僧愿傾其所有,在寶相寺起塔供奉?!庇谑?,趙世昌就去向堂弟求取佛牙舍利。嘉王當即答應,還親自安排親事官孫政到嘉王宮的佛牙閣迎取。趙世昌隨后將佛牙舍利帶回了寶相寺,眾僧無不感動,附近的善男信女也紛紛趕到寶相寺瞻禮膜拜。
1994年6月8日,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史學家、佛學家周紹良先生,受中國佛教協(xié)會委托,到汶上縣觀瞻了佛牙舍利和出土的佛教文物,作了客觀評定:這批文物是至高無上的佛教圣物。他講了三條依據(jù):一是十三級佛塔是佛塔建造的高品位,只有安葬佛祖的靈骨舍利才能建十三級;二是安葬的規(guī)格也屬高等級,也只有安葬佛祖的靈骨才用石匣、金棺、銀?。蝗鞘还最^有跪拜式鐵胎泥塑菩薩。這尊菩薩造像可以說是舉世,珍罕無比。作為佛舍利,解放后發(fā)現(xiàn)是在法門寺,第二次發(fā)現(xiàn)就是在寶相寺。汶上是繼法門寺發(fā)現(xiàn)佛指舍利之后又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無上的圣物。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