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城區(qū)北,與濟南市接界地區(qū)。泰山居中國五岳(泰山、崇山、華山、恒山、衡山)之首,號稱東岳。山上山下文物古跡遍布,有東方文物寶庫之稱。寺廟宮觀古建筑多達30多座。主要有泰安城區(qū)岱廟、遙參亭,泰山麓的岱宗坊、紅門宮,山腰王母(池)殿、普照寺、斗母宮、中天門,岱頂南天門、天街坊、碧霞祠,玉皇(頂)廟,泰山西北靈巖寺、無極廟等。
其中,岱廟是歷代帝王泰山封禪大典之地,創(chuàng)建于秦漢,唐宋金元至明清屢有修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泰山上下殿、寢、堂、閣、亭、館、樓、觀、廊、廡等有813楹?,F(xiàn)有主建筑天貺殿與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同稱中國三大古宮殿。山上碧霞祠始建于宋,明清均有增修,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高山古建筑。山陰靈巖寺在濟南長清區(qū),盛于唐宋,曾有殿閣達40多座、禪房500多間。寺內(nèi)千佛殿彩塑羅漢有“海內(nèi)第一名塑”之譽。
泰山風(fēng)景名勝以雄偉著稱,海拔1545米,地質(zhì)歷史平局年齡30億年以上,山體分三層臺階式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猶如登天臺階,坐北朝南,山體通體打開,一眼望遍全山,如佛似坐。一座主峰玉皇頂,直通云霄。一條10.1公里的登封盤路御道,一線通線。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jīng)帝王行宮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gòu)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
一路攀登,體會祖先,感受歷史,登高必自!穿過秦漢始建的岱廟,走過孔子登臨出,穿紅門,過明代萬仙樓,看北齊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石刻,越中天門,看望人迎客松,走龍門,過升仙坊,攀登十八盤,逛天街,游宋朝碧霞祠,閱唐玄宗大觀峰,登觀日峰望海石,后山天燭峰看-姊妹松,堯觀頂,拜高山第一孔子廟,回看五岳獨尊,登臨敕修玉皇頂,看秦皇漢武無字碑,古封禪臺??从窕蕵O頂那對聯(lián):“地到無邊天做岸,山登絕頂人為峰!”遙望黃河,看東方云海日出,祈福國泰民安!感受泰山天下雄!一覽眾山小!
泰山盤道古建筑群
據(jù)文獻記載,泰山盤路辟建于漢代,稱為環(huán)道,歷代重修,現(xiàn)存大部為明代建。泰山盤路沿途的古建筑群,或創(chuàng)建于漢魏或創(chuàng)建于唐宋,元、明、清續(xù)建,現(xiàn)存少部分為明代建筑風(fēng)格,大部分為清代建筑風(fēng)格,泰山盤道系古代帝王封禪泰山時舉行祭天儀式時所修建的登山御道,古建筑群多是歷代帝王封禪或祭祀泰山時的齋沐、駐蹕之所。泰山中路全長9公里,盤道占8公里。古建筑多跨盤道而建或構(gòu)筑于盤道之側(cè)。泰山上下較重要的古建筑群有關(guān)帝廟、王母池、紅門、斗母宮、壺天閣、南天門、碧霞祠、玉皇頂、后石塢、普照寺、靈應(yīng)宮、萬仙樓、三官廟、五松亭、孔子廟、青帝宮、三陽觀、五賢祠、烈士祠等。此外,沿途還有眾多的亭、坊、橋等單體石質(zhì)建筑。
泰山盤道古建筑群歷史沿革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辟建泰山盤道,稱為環(huán)道。
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前已有王母廬、岱頂五帝觀等建筑。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創(chuàng)建普照寺。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建玉女祠(即今碧霞祠)。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重修王母池。元代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道士張志純創(chuàng)建南天門、摩空閣。明初創(chuàng)建關(guān)帝廟,重修紅門宮、斗母宮、三官廟、壺天閣、元君廟、依山亭、金星亭、三大士殿、五松亭、青帝宮。明成化、弘治、嘉靖年間對泰山古建筑及泰山盤路進行了拓建重修。明嘉靖年十一年(公元1532年)改建三賢祠。明萬歷十五年(公元1583年)重修紅門宮、飛云閣、更衣亭、且止亭。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修建后石塢廟。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建萬仙樓。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創(chuàng)建孔子廟。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建紅門西院元君殿。清順治年間對泰山古建筑進行全面修建??滴跄觊g(公元1662年——1723年)圣祖玄燁登泰山祀奉山神、碧霞元君時重修泰山盤路建筑群。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修泰山盤路古建筑群。道光元年至十五年(公元1821——1835年)重修泰山盤路古建筑群,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建夢仙龕。清末及民國年間又對泰山盤路古建筑群進行了多次整修。
解放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泰山文物古跡的保護管理。分別于1956年、1959年、1978年、1984年、1994年、2000年對盤路及古建筑群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修。
1987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泰山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泰山盤路古建筑是其主要內(nèi)容之一。
關(guān)帝廟
在岱宗坊北一里,泰山盤道起點處西側(cè),是泰山中路的第一組古建筑。關(guān)帝廟東西寬74米、南北長80米,總面積592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關(guān)帝廟,西為山西會館。關(guān)帝廟由影壁、南山門(戲樓)、拜棚、東西配殿、正殿后殿等成。山西會館是山西客商祭祀關(guān)帝的地方,包括正殿、左右配殿等。關(guān)帝廟院內(nèi)有“漢柏第一”、唐槐等古樹名木。關(guān)帝廟創(chuàng)建于明初,清康熙、乾隆、咸豐年間多次重修。
王母池
位于關(guān)帝廟東南300米處,整座院落南北長101.4米,東西寬53米,總面積約5374.2平方米。
王母池廟由影壁、香火池、山門、王母池、王母殿、觀瀾亭、藥王殿、北斗殿、悅山亭、七真殿和蓬萊閣等組成。每年陰歷三月三,全國各地的香客在此舉行廟會,慶賀王母圣誕。院內(nèi)王母泉、王母池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息,古柏參天交柯,風(fēng)景優(yōu)美。院外有虬在灣、呂祖洞、八仙橋等文物古跡。
王母池漢代稱王母廬,唐代稱瑤池。自元至清多次重修。
南天門/泰山古建筑群
南天門又稱三天門,在十八盤盡頭。十八盤兩側(cè)峭崖對峙,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南天門坐落在兩嶺的狹口之上,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闕,為跨盤道而建的城門樓式建筑。下層拱形門洞題名是“南天門”,上層題名“摩空閣”,兩側(cè)對聯(lián):“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道出了該處之形勝。
南天門北有唐代創(chuàng)建的三靈侯殿(后更名關(guān)帝廟,今名“未了軒”)及東西配殿。南天門西側(cè)石棚內(nèi)壁有“天門銘”石碑,元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杜仁杰撰文、嚴忠范書,記述了張煉師創(chuàng)建南天門的經(jīng)過。南天門下有升仙坊和壽星亭。
碧霞祠
碧霞祠創(chuàng)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稱“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代改名“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改今名。
碧霞祠由照壁、金藏庫(火池)、南神門、東神門、西神門、歌舞樓、東西閣樓、鐘鼓樓、大山門、東西御碑亭、香亭、東西配殿、大殿組成。
正殿九脊歇山頂,供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娘娘及各二侍女銅像,原為歷代帝王祭祀之所。殿頂螭吻、大脊、垂脊、垂獸、走獸、博脊、蓋瓦、檐頭上的行龍等皆為銅鑄,雕鑄的鳳凰、纏枝花紋、八仙等紋飾生動精美。
香亭內(nèi)供碧霞元君、東配殿供眼光奶奶,西配殿供送子娘娘,原為民間香客祭拜之處。東西配殿的吻、脊、獸、蓋瓦等皆為鐵鑄(大山門同)。香亭為黃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頂。
院內(nèi)有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北京房山縣所獻的“千斤鼎”銅鼎,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所鑄的萬歲樓,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所鑄的“敕修泰山天仙金闕碑”銅碑,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所鑄的“欽修泰岳大功告成賜靈佑宮金碑”銅碑。大山門內(nèi)外有青龍、白虎、文曲、武曲四神像。
據(jù)文獻記載,此處漢代原有石雕金童玉女像。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禪泰山時,鑿龕雕玉女像,創(chuàng)建玉女祠,金改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成化、弘治、嘉靖年間拓建正殿,施銅構(gòu)件,萬歷、天啟年間重修,清代亦多次重修?,F(xiàn)存建筑保存了大量元明構(gòu)件及其建筑風(fēng)格。
明嘉靖、萬歷、天啟諸帝均遣官致祭。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在此祭祀碧霞元君,東西御碑亭現(xiàn)存康熙、乾隆皇帝漢白玉詩碑。
祠分前后兩院,正殿5間,在北院,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十一檁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檐柱施斗拱,柱頭科,單杪雙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挑尖梁頭,平身科,正間、次間、梢間分別為6、5、4個。斗拱上承托螞蚱頭,角科單翹重昂七踩,轉(zhuǎn)角斗拱上承托寶瓶,歇山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狀與前面相同。屋面瓦壟360條,象征周天之?dāng)?shù),為防高山大風(fēng),明時蓋瓦均為鐵鑄,清初易為銅瓦。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六走獸和一個仙人,檐上瓦釘處飾立體走龍,均為銅鑄。殿內(nèi)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nèi)斗拱相圍呈八角形藻井,中間有浮雕盤龍戲珠。大殿正間和兩次間均設(shè)石雕仰復(fù)蓮紋須彌座神臺,供奉碧霞元君神像。大殿建筑雄偉華麗,是泰山僅次于岱廟天貺殿的第二大建筑。
縱觀碧霞祠整個建筑群,由于地形限制,南北長70米,東西寬僅36米,總面積不過2500余平方米,但是它給人的感覺卻森嚴宏大,毫不顯局促狹小,顯示了古代建筑者因勢而宜的高妙的建筑藝術(shù)水平和技巧。
碧霞祠選址于天街東端地勢陡然抬起之處,前院設(shè)有東、西、南3座高大的神門。游人一般自天街東來,有西神門進祠,而西神門下是峭拔如十八盤的百余級連續(xù)的臺階,由此進得祠來,忽見樓臺嚴整,氣氛肅穆,同天街風(fēng)情迥然不同,人們首先感到了碧霞祠的赫赫氣勢。東神門與西神門相通,通往玉皇頂?shù)谋P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往南又開有南神門,人在此視野并未被封閉,因此小的空間便產(chǎn)生了大的空間的感覺。而且北面,碧霞祠山門高高屹立,不進山門仍不知祠內(nèi)復(fù)有何物,使人更生神秘之感,猶覺此祠非同小可。及至進到北院,大殿之前有九脊重檐、黃琉璃蓋瓦的香亭居中,亭兩側(cè)又有銅鑄“金碑”,亭前又有千斤鼎、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愈加感到了這里的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布置,設(shè)若祠內(nèi)空無一物,一覽無余,區(qū)區(qū)300余平方米的天井,又怎能有此等韻味與效果呢?
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以其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受到了建筑學(xué)界的高度稱贊,認為它是高山建筑中獨具一格的神品。
泰山盤路
泰山盤路自關(guān)帝廟始,其北有“盤路起工處”碑。泰山盤路沿中溪達玉皇頂,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御道,總長度約9000米。
泰山形成于太古代第一次造山運動,從岱廟北到中天門、南天門形成三級斷層逐級抬升的階梯狀。從關(guān)帝廟到壺天閣為第一級,全長3323米,共有臺階267盤、1572級,其余為平盤,寬度一般在4—6米左右,最寬處近8米。此段一般平緩上升,至壺天閣開始向上拔起抬高。該段多為亂石砌扶手墻,多數(shù)有壓頂石。斗母宮北的東西橋子(渡仙橋)至壺天閣段,俗稱柏洞,兩側(cè)扶手墻為大塊條石對接而成。臺階和扶手墻均保存了明代整修時的原物。
壺天閣至中天門段,為泰山第二斷層斜掀抬高帶,山勢峰回路轉(zhuǎn),逐漸陡峭。壺天閣北為回馬嶺,其上盤道原稱十二連盤。從壺天閣至中天門總長度680米,共有臺階73盤,共計1223級。兩側(cè)扶手墻為塊石壘砌,其上均覆壓頂石。臺階和扶手墻多為明代原物。
從中天門到對松亭為泰山第三級抬升的過渡階段,有“快活三里”等平坦之路,也有短段陡盤,如“三瞪眼”等。從對松亭向上,山勢越來越陡,俗稱三個“十八盤”,分為“慢十八盤”、“不緊不慢十八盤”、“緊十八盤”。從中天門到南天門總長度約2500米,共計有臺階219盤、3071級,由于山勢驟然升起,緊十八盤的臺階陡且密,有的一盤達100級。兩側(cè)扶手墻均塊石筑帶壓頂石。
從南天門到玉皇頂總長度約1000米。天街比較平坦,寬度一般為8米,最寬處10米多。從碧霞祠至玉皇頂逐步升高。此段共計有臺階73盤、689級。玉皇頂?shù)胶笫瘔]還有明代古盤道201盤,1091級臺階。兩側(cè)不設(shè)扶手墻,寬度在3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