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依呂梁山,西臨黃河水。從明末清初起,商業(yè)日益發(fā)達,“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清道光年間有商業(yè)店鋪60余家,民國五年達260多家。從現(xiàn)存的“永裕號”、“永順店”、“天聚義”、“信義源”等老商鋪的門邊油漬可以想象當年磧口的繁忙景象。
磧口古鎮(zhèn)從清初大規(guī)模修建,形成了由三條主街道和眾多民居、商號、店鋪、客棧、寺廟等組成的格局。素有“五里長街”之譽的磧口老街,曲曲折折,青石鋪砌。街上店鋪林立,明清風格的四合院錯落有致,名人題寫的商鋪字號、建筑的飛檐斗栱、磚石雕刻,使古鎮(zhèn)處處流淌著文化,蕩漾著藝術。
磧口古鎮(zhèn)作為黃河中游清代至民國年間重要的水運碼頭,及其周邊相關古村落和古商道是黃土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杰出的世界性文化與歷史價值。
主要店鋪
錦榮店
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積1012平方米,建筑面積達704平方米,全部用磚石蓋成。民國初年,店財東是索達干后邊琉璃畔村的閻樹珍,主要轉運油,再用高腳(駝騾)簍裝運營離石、汾陽。同時轉運招賢瓷鐵貨至陜西省佳縣螅鎮(zhèn)等地。1938年,日寇入侵此店關停??谷諔?zhàn)爭時期,八路軍在晉綏根據(jù)地活動,西北軍工工業(yè)部門由晉秦轉送軍需物資,本院設立礦物處,轉送來自交城山的木炭,火硝等軍工原料,黑茶山“四、八”遇難飛機殘殼也由此轉運至陜西螅鎮(zhèn)、劉家坪兵工廠。后來,又由王家溝王思普開設了染鋪,當時是磧口最興紅的店鋪。
榮光店
是當時著名的大型糧油貨棧,建筑依山疊建,5層共有40孔窯洞,33間房屋。據(jù)考證,始建于道光初
年,由臨縣前青塘村王姓所建。從大門進去是窯洞式的明柱廈檐高圪臺四合院,院子正面又依山疊建著四層窯洞。院子另三側樓上建有硬山頂瓦房,惟大門洞上的“望河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是當時貨棧老板品茶休閑與監(jiān)工的地方,伙計們在他的監(jiān)視下是絲毫不敢偷懶的。
天聚永
是當時磧口最大的油店,是民國年間平遙人開設的,今已改造成為“磧口窯洞賓館”。天聚永院子寬敞,儲存油簍的小窯洞并排有20多孔,一層屋頂上的小孔是“氣眼”,是當時貯存糧食所需。大門上、窗臺上、明柱上有些黑乎乎硬邦邦的東西,這是當年搬運工人搬運完油簍后,總要順手在門上、柱上擦一擦的結果,現(xiàn)在已成為見證磧口繁榮的“油化石”。油是當時磧口的大宗買賣,每天要卸幾萬斤。
天聚隆
是民國年間平遙人在磧口開的大油店,是一處明柱廈檐高圪臺四合院,樓上樓下共有二十多孔窯洞,院子寬寬敞敞,廈檐更比一般的寬大,是堆放貨物的最好場地。
裕后泉
裕后泉又叫“四十眼窯院”,因為它前后共有40孔窯洞。四十眼窯院是晉西首富陳晉之家的祖產(chǎn),民國五年,陳晉之兄弟三人在此開辦“裕后泉”,專營糧食。并釀造“裕后泉”白酒。古語云:千里不運糧,百里不運菜。然而,陳家就憑著黃河這條黃金水道,將西北特產(chǎn)的小米、黃米、豆類等雜糧源源不斷運來磧口,又將“裕后泉”白酒銷往西北,終于成為晉西第一富。
廣生源
是一家京廣雜貨店。是磧口街上很講究的店鋪。在當時離石與臨縣縣城都還沒有三層樓。它的建筑是很有特點的,一層是面臨二道街的三孔座底窯洞,當時是屏門敞開式店鋪,窯內又有四孔黑窯,彎來拐去。二層主體建筑向東面臨正街,靠街為屏門式鋪面,中間大門進去是四合院,建筑很精致,三層可存貨或居住。
長興店
位于磧口后中市, 建于民國年間,建筑結構為磚木。窯頂外接硬山頂瓦房,門面為南方式屏門。民國年間它的前身是恒瑞泰,財東西灣陳生太,掌柜平遙范光升系大藥店。恒元前身三義合,財世晉南萬榮縣楊氏掌。保存較完整。
利元通
是漢口人于民國年間開設的,主要出售蝦米、蝦醬、海參、魷魚、海帶等海產(chǎn)品。當時磧口南來北往的商賈甚多,官府與商號用海味招待貴賓,顯得稀罕而高雅。當時永寧州、柳林鎮(zhèn)還有人專程來磧口購買。開始,當?shù)厝瞬涣晳T吃海味,后來有錢人家過時節(jié)買點兒嘗鮮,于是吃得人就越來越多,利元通的生意也就越做越興隆。據(jù)說,海參還有解表作用,孩子們當(患)天花、麻疹時,都要買二、三兩當藥物煎吃。
主要院落
十義鏢局
是隨著磧口的商業(yè)繁榮而應運而生的,當時晉商由于有經(jīng)常的商品販運及銀票往來等,所以早在乾隆年間山西人張黑五就在北京首開興隆鏢局。十義鏢局建有類似于今天防盜窗之類的東西,只不過它是用木頭建的,估計是特別貴重的東西在此存放。十義鏢局是由磧口西頭村人王泰勇與馬明貴等十位結拜兄弟開設的,這十位兄弟個個武藝高強。據(jù)說在一次押鏢途中,馬明貴一人獨戰(zhàn)十名悍匪,毫無懼色,直至匪徒全逃。此后,只要插上十義鏢局的旗,方圓幾百里是無人敢打貨物主意的。
厘金局
清末至民國初年,這里曾是州地厘金局,官檢局,磧口的地理位置在州、縣犬牙交叉地帶。歷史上就由州(永寧)縣(臨縣)各管其半。有關資料記載,民國七年。州地(后街)厘金局只收繳印花稅。大商號年收一、二百元(銀元)小商號年收三、五十元。全鎮(zhèn)各個商號另加十至二十元的河漕稅??h地(前街)實行包稅制,只繳人丁稅,地畝稅,人丁每年三角,地畝每年每畝征小米八合到一升二合。
黑龍廟
是磧口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座落于臥虎山,總面積4800平方米。廟宇始建于明代,到清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屬典型的明清建筑,供奉龍王、河伯、風伯、關圣帝,意在保佑往來船只平安,生意興隆。廟宇以中軸線排列:山門、樂樓、正殿、東西鐘鼓樓、東西看臺、東西廂房和東西耳殿,整體以單進四合院布局,建筑結構嚴謹合理;整個廟宇疊于石崖之險,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仰望山門,三重飛檐,高低錯落,疊勢凌空,每到夜間,打開或明或暗的廟燈時,古廟遠遠望去宛若仙閣。山、水、廟、鎮(zhèn)在黃河巍谷之間相映成趣,讓人賞心悅目。黑龍廟除建筑有特色外,在音響方面更是特別,不用擴音設備,在河東唱戲,黃河西岸聽得清楚,山下居民聞得分明,故有“黃河共鳴,湫水助唱”和“山西唱戲陜西聽”之說。至于何故,至今仍無答案。黑龍廟上還有一副楹聯(lián):“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當是磧口繁榮歷史的精辟總結。
當鋪
是舊社會專門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貸的場所。建筑很有特點:四周高墻,十分封閉,出入只開一扇小門,在大門內側的走道上,設有活動的陷阱踏板,晚間將插銷打開,一旦有小偷撬門而入,通過踏板便會掉入陷阱,在院內四周屋檐前還凌空拉起寬約兩米的鐵絲網(wǎng),并在網(wǎng)上系有鈴鐺,有盜賊翻屋進來,落到網(wǎng)上,行動困難,鈴聲大作,難以脫身,這種上置鐵絲網(wǎng),下置陷阱的做法稱為“天羅地網(wǎng)”。
商會
設立于民國四年,主要作用是搜集商場情報,調解處理工商業(yè)內部糾紛,代表商人向政府陳述意見爭取利益以及出面組織一些修路、修橋、唱戲之類的公益性事業(yè)。商會院內設有鏢局,承攬押送貨物任務。商會還雇傭有會武功的更夫二人,負責晚上巡邏,按時打二、三、四更,保一方平安。
福順德駱駝店
是磧口保存最為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駱駝店。倘大的院子一半鋪了石板,而另一半沒有,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為駱駝休息而為的,駱駝在綿軟的黃土上臥下以后可以免受石板的冰涼生硬。福順德還保存著駱駝騾馬的“餐廳”,長長一排石槽就是它們的餐具。駱駝店總體建筑風格是很寬闊的,包括后院及二層也都是非常的寬敞,主要是因為當時運輸生意十分繁忙,拉駱駝的、喂駱駝的、修騾馬大車的以及老板伙計們,需要很多住宿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