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院獻殿內(nèi)采用中柱,減少了殿內(nèi)柱子的使用,增大了室內(nèi)的使用空間,大爬梁和大斜昂的采用,加之柱子的明顯側角和大構件之間的相互連接承托,使整體建筑結構嚴謹,重心穩(wěn)定。雖然在后代的修繕中,屋頂脊獸和瓦制品多已更換,但整體建筑梁架、斗拱皆完整地保留了宋、金時期的建筑法式和風格,是宋金建筑的代表作,對于研究我國同時期的建筑技術有著很大的價值。
附屬建筑天王殿位于獻殿西北,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房頂板瓦.筒瓦覆蓋,柱頭覆蓋,柱頭科,平身科大斗雕刻牡丹花草,明間闌額上雕有天王神像。次間.稍間闌額雕纏枝花草,普柏枋上有旋子彩畫;東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式灰瓦頂,柱頭科.平身科用大斗,三椽梁架,明間開磚砌小門,次間開小方窗;過殿面闊五間,單檐硬山卷棚灰瓦頂,柱頭科.平身科斗拱五鋪作,闌額雕刻纏枝牡丹花卉,柱礎由上下兩塊石頭組成,上部為鼓鏡式,下部為上雕覆蓮的方石處。兩側山墻由外伸出八字墻。建筑物保存基本完好。另外,大悲院獻殿東側墻上鑲有四通碑刻,其中《大悲院碑記》.《大悲院重修碑記》.《大悲院新修盧舍那佛記》有較高的佛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