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三臺縣郪江崖墓主要分布在郪江鎮(zhèn)花棚村和玉江村內(nèi),沿郪江與錦江河道兩崖的山坡上分布。以郪江鎮(zhèn)為中心,崖墓在郪江和錦江為“T”字形分布。從丘陵地貌的二臺土至山腰,又以山為中心而呈環(huán)形分布。崖墓多成群分布在山巒間,相對獨立。墓群內(nèi)的崖墓似經(jīng)統(tǒng)一規(guī)劃,相互間打破關系較少,依山勢分層一字排列。墓之間的間距大至相等,排列較為密集,多屬東漢時期的崖墓。1996年11月郪江崖墓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墓群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西漢、新莽和東漢時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絕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進行的。漢墓分布很廣,數(shù)量巨大,除西藏、臺灣以外,全國各省區(qū)都有發(fā)現(xiàn)。分布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時郡縣所在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經(jīng)發(fā)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tǒng)治階級的墓,其中屬于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發(fā)掘的漢墓資料,對研究漢代的社會經(jīng)濟、物質(zhì)文化和喪葬制度,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墓上設施 除繼承戰(zhàn)國以后在墓上堆筑墳丘的作法外,貴族官僚墓還在墳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圍墻以為塋域。東漢時期興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闕,闕前辟神道。神道兩側(cè)還列置人物和動物的立雕石像。
墓的形制 從構筑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面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稱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構筑木壁墓室,稱木槨墓;用空心磚或小磚或石板(塊)砌筑墓室,則分別稱為空心磚墓、磚室墓、石室墓。一種是在豎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側(cè)掏出橫穴作為墓室,稱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鑿洞建造的,稱作崖墓??招拇u墓和磚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許多大型磚室和石室墓中,還流行彩繪壁畫為裝飾,稱壁畫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種畫像的,稱畫像石墓。在磚室墓中另嵌入一種模印畫像的磚,稱畫像磚墓。
諸侯王墓的構筑方法與一般漢墓大體相同,但更為復雜。豎穴土坑的,有多層棺槨,棺槨外設黃腸題湊,例如北京大葆臺漢墓,長沙咸家湖漢墓。鑿山為墓的,布置多側(cè)室,多耳室、例如滿城漢墓和曲阜九龍山漢墓。有的還采用豎穴和鑿洞相結合的做法,例如廣州南越王墓和徐州北洞山漢墓。北洞山漢墓的主體建筑是采用開鑿山洞的方法,而府庫倉廚等附屬建筑則采用開鑿豎穴石坑、再行砌建的方法,這與南越王墓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
葬具和葬俗 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磚墓和磚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槨墓大都一棺一槨,諸侯王、列侯使用雙層或多層棺槨。一般地說,西漢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磚墓、木槨墓,單人葬;西漢后期出現(xiàn)石室墓、磚室墓、壁畫墓,開始流行夫妻合葬。到了東漢,磚室墓普及全國各地,畫像石墓、畫像磚墓和崖墓也在山東、四川等地廣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幾代合葬。不論單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
隨葬品 因身份貴賤、家資貧富而有很大差別。西漢前期,貴族官僚大都把死人當作活人看待,將生人所用的車馬、金銀珠玉佩飾、絲織衣物、銅漆器皿、食品、錢幣等葬入墓中;將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隨葬。一般漢墓也有數(shù)量不等的銅、陶生活用具。西漢中期以后,陶質(zhì)明器增多,時代愈晚,明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愈多,比較貴重的銅器、漆器則逐漸減少。到了東漢末年,隨葬品幾乎全被陶明器代替。
郪江鎮(zhèn)古漢墓 郪江鎮(zhèn)位于三臺縣城南47公里處的郪江河畔,與中江縣隔河相望。東鄰建中鄉(xiāng),南與中江縣交界,西連安居鎮(zhèn),北界觀橋鎮(zhèn)。1992年9月建制調(diào)整設單列鎮(zhèn),是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郪江鎮(zhèn)歷史悠久,為古代郪王城遺址,西漢至南朝齊為郪縣治所。明朝因葬千總于此,故名千總墳,諧音千子墳。因有郪江從場鎮(zhèn)南側(cè)流過,鎮(zhèn)由此得名。郪江鎮(zhèn)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境內(nèi)數(shù)以萬計的東漢崖墓群系全國四大漢墓之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的古建筑、千佛巖和九龍橋都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旅游價值.該鎮(zhèn)1992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而郪江鎮(zhèn)古漢墓也成為四川電視臺報道過的有名古代建筑。
分布構造
以郪江鎮(zhèn)為中心的河灣山巒間,遺存數(shù)以千計的崖墓,有些地方鱗次櫛比,密如蜂房。其中以金鐘山、泉水壩、紫荊灣墓群最為集中,最富有特色。崖墓在時代上早晚不一,但以東漢墓為主。規(guī)模上大小不一。結構上,多室墓均在中軸線上,一般可分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后室、側(cè)室和耳室,墓內(nèi)利用山巖鑿有臺階、水溝、壁龕,灶案、柜、棺臺、床等附屬設施。很多墓有圓雕、浮雕、線刻等建筑裝飾雕刻和畫像裝飾雕刻,還有一些墓內(nèi)有紅色涂料彩繪。畫像裝飾雕刻多在前、中室兩壁和門壁上。浮雕畫像的內(nèi)容有:如舞蹈狀而奮力撐頂巖石的力士、騰空的舞蹈人、托腮端坐人、推門探望人、執(zhí)板說唱人、舂米人、人頭面具像、狗咬耗子、猴子吃桃、白虎、朱雀、玄武、羊頭、跑鹿、奔馬、立羊、爬龜、肥豬、瓜果等,陰線刻畫像有風闕、飛鶴、鳧鴨,花草、武器(戟、矛、戈、盾)及架等。漢代以紅色表示高貴吉利,故很多墓內(nèi)部用朱紅、土紅涂抹和彩繪,一些床臺、石棺也有此裝飾。以上畫像、彩繪裝飾表現(xiàn)了避邪乞樣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情趣,反映出了漢代的社會風貌。
文物保護
郪江崖墓在歷史上雖然多次被盜,但也有一些殘存的隨葬物品出土。陶制品中有較大量的墓磚。磚大小規(guī)格不一,裝飾有素面磚和花紋畫像銘文磚。
1991年,郪江崖墓群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郪江鎮(zhèn)被公布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
1996年,郪江崖墓群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