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葫蘆洞(南京人化石地點)形成。
1990年,南京人化石地點被發(fā)現(xiàn)。
1992年,南京人化石地點開發(fā)。
1993年,南京人化石地點正式對外開放。
1993年底-1994年,由南京市博物館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湯山考古發(fā)掘隊對南京人化石地點進行了正式考古發(fā)掘。
南京人化石地點整體平面呈東西走向,長65米,寬25米,面積2000多平方米,天然洞口在洞的北邊,洞東端游人出口處為人工開鑿。由于堆積物將長形洞穴攔腰收束,而成葫蘆狀,故稱“葫蘆洞”。猿人小洞在洞內南面地下,東西長8.26米,南北寬4.4米。
1993年底-1994年,由南京市博物館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湯山考古發(fā)掘隊在南京人化石地點挖掘出1號、2號2枚猿人頭骨化石和1枚人類右上第三臼齒(LM3),2枚猿人頭骨化石相差20萬年;1號頭骨骨長16厘米,寬13厘米,腦量860毫升,顱骨表面纖細、光滑,為女性。上頜骨第二臼齒根高為13.5毫米,齒根中部直徑5.2毫米,年齡為21-30歲;2號頭骨顱骨粗壯、骨壁厚重,顱腔寬闊,為男性,年齡24-41歲之間。
南京人化石地點使江蘇舊石器時代獲得確切地層和時代,揭示了江蘇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建立了區(qū)域性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的發(fā)展序列,對江蘇舊石器時代堆積地層、人類化石形態(tài)、洞穴時代和環(huán)境背景等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5月25日,南京人化石地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8月10日,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以南京直立人為核心,追溯南京人的演進,還原人類先祖在南京的生存。
長江流域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長江流域的遠古文化有屬于直立人元謀人、建始人、鄖縣人、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有元謀人地點、巫山人遺址、建始人地點、鄖縣人遺址、和縣人地點、南京人化石地點、桐梓人地點、觀音洞遺址、長陽人地點、漢中盆地舊石器地點群、洞庭湖區(qū)的潕水文化類群和澧水文化類群、石龍頭遺址、巢縣遺址群、水陽江遺址群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地點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重要的文化類型有澎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薛家崗文化、河姆渡文化、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