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雁湖漁火
進入龍鵠山景區(qū),第一個便是丹棱舊八景之一的"雁湖漁火"景點。有多種史料記載,雁湖為宋代禮部 尚書李壁所鑿,湖面40畝,湖寬水深,常有大雁、野鴨聚集,因而得名。湖周植花木,尤以梅花為最。清代道光年間,丹棱各縣毛震壽小住雁湖,入夜時,漁翁唱晚,漁火點點,星星墜湖,十分壯觀。手書"雁湖漁火",并志以詩:云開雁落雨初停,火參差渡遠汀。兩岸蘆花漁父笛,聲聲吹落半湖星。"隨時代懏移變遷,雁湖面積縮小成為蓄水養(yǎng)魚灌溉農(nóng)田的"金鴨塘"。近年縣林業(yè)部門規(guī)劃在湖周培植萬畝人工林區(qū),已實現(xiàn)幾千畝;縣政府還規(guī)范依托雁湖和萬畝人工林區(qū)重建北宋大雅堂,成為人們游覽休閑的好去處。
龜峰
過雁湖,經(jīng)龍溪橋、龍鵠場、中觀山水庫大壩,上行百米,沿途山巒重疊,溝谷縱橫,果樹滿山,菜
花飄香,風(fēng)光旖旅。迎面一座小山像一個張口昂首的巨龜,故名龜峰。龜峰獨看成峰,合看成景,形象生動逼真,玲瓏剔透,享有"川西盤景"之美譽,唐代道教人物杜光庭為之發(fā)出了"蜀西龜峰天下稀"的驚嘆。七十年代建成中觀山水庫,水面如一條銀練飄落,摼山繞嶺,形成了"龜蛇相纏"的獨特景觀。
三相祠
龍鵠山腰有"三相祠"遺址。"文史兼通,蜀人比之"三蘇",人稱"三相"的李燾父子,讓丹棱人驕傲了幾百上千年。自清代咸豐年間丹棱縣令張熙照捐俸金修建"三相祠",民國11年,丹棱知縣楊成成上聞川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成勛撥巨款擴建完善。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由長官率士紳 前來祭祀,聊表"長編細讀心彌仰,幸得春祠拜哲人" 的敬仰之情。如今,祠堂建筑尚有"巽崖遺跡"巨型石碑和石柱表坊。門前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根深葉茂,獨木撐天,相傳為南宋史學(xué)家李燾所植。有趣的是這棵銀杏樹長到10米文景觀外,自然風(fēng)景奇險幽靜,是古洪雅八景當?shù)厝朔Q為"公母樹"或"夫妻樹"。
龍涎洞
出祠堂,順山腰往前不到200米,登380米石梯,上行百余步,"龍涎洞"即入眼簾。龍涎洞實為唐代開元年間丹棱女道士成無為修道的仙室。進入洞口,須下行數(shù)十步狹窄道士成無為修道的仙室。進入洞口,須下行數(shù)十步狹窄的陡石梯。洞口門楣上刻有明代書法家陳琨 手書"委雪屯煙"四個大字,細看旁邊有詩曰:"望入巖煙古經(jīng)斜,遺蹤舊是煉師家;綠盤碧草垂春帶,峙頂?shù)鏖L性花。樓閣半倚蒼樹螟,碑鐫盡是亂云遮;何當百世年湮遠,重鼎嵯峨煥九華。"傳說,當年成無為看破世道出家,數(shù)十年如一日在此觀風(fēng)云之變幻,吸日月之精華,悟出了道之精髓,乘黃鶴而去。
題詠石刻
沿380梯上行,松濤轟鳴,泉水叮咚,云霧繚繞。"勝巖"、"鵠嶺松巢"等歷代名人題詠石刻目不暇接。石梯僅容一人攀援而上,險處腿肘并用,其狀艱難,真有登天之感。龍鵠山美,美在登臨,美在原始與天然景觀。龍鵠山多奇景,一重云鎖一重天。上到梯頂,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是"巽崖書屋"。史書載:宋紹興八年,23歲的李燾榜中進士,朝廷 任命為成都府華陽縣主簿,他志在研究歷史,淡于功名利祿,在龍鵠山創(chuàng)建"巽崖書屋",邊讀書,邊講學(xué),為家鄉(xiāng)檪育人才。他在書屋中訂立的教育制度和教學(xué)方法,都成為宋代教書育人典范。書屋的創(chuàng)立,也為李燾編撰反映北宋168年歷史的巨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奠定了基礎(chǔ)。
巽崖書院
書屋歷代相傳,越辦越紅火,到清代更名為"巽崖書院",列為蜀中三大書院之一。文學(xué)家彭端淑和詩人瞿敬笏主講23載,端淑有詩云:"文簡善著書,筑室巽崖下;精心四十年,遺編等斑馬;赤壁垂琳瑯,誰為后來者。"當你站在巽崖書屋前的臺地上,徜徉其中,你會感受到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文物古跡
再往上行,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躋身于全國石刻藝術(shù)寶庫之林的唐代道既同 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窟造像和《松柏之銘》碑,六朝時期巖墓,南宋孝宗皇帝御筆親書的"龍鵠山"御印碑,左右山脊還有李燾、李壁、楊素翁等名人墓,被雀為巴蜀一絕的龍鵠院"佛、道并居"遺跡。這些文物古跡,真能讓你大飽眼福。
竹林寺介紹
竹林寺,位于丹棱縣南大門重鎮(zhèn)楊場鎮(zhèn),夾(江)丹(棱)蒲(江)公路穿鎮(zhèn)而過,北距丹棱縣城14公里,南到川西南旅游環(huán)線自(貢)----(安)公路的夾江縣中心鎮(zhèn)不足10公里,旅游交通十分方便。
竹林寺景區(qū),由九龍山,石牛山,鐵桶山,金牛江河,龍華寺水庫,珍珠湖等山水組成,幅員面積5.2平方公里。主要的風(fēng)景名勝有:竹林煙月、善諷亭、丞相墓、一線天、寨子巖石佛、九龍嘴大佛、雷溝石坊、徐氏宗祠坊、漏空山、望妻碑、墨林、聽濤軒、珍珠湖等等。這里氣候溫和,雨水充,空氣清新,幽雅靜謐,流水淙淙,鳥語花香,環(huán)境可人。蘭花、山茶花、杜鵑花等眾多山花點綴其中,竹參、竹蛙、透山龍等珍稀動植物隱現(xiàn)其間,令人目不暇接,情趣橫生。
站在九龍嘴山頂一望,多姿多彩的松林翠竹布滿山丘,如大海波濤起伏,令人嘆為觀止。在竹林寺景區(qū),你可以碧綠的金牛江、龍華寺水庫、珍珠湖中搖船蕩舟,觀賞兩岸美景,洗盡心中煩憂;你可登山臨岸俯瞰松竹神韻和層層梯田;還可漫游林間小道,觀賞栩栩如生的石佛,探尋幽深神秘的一線天、漏空山溶洞、出氣洞,瞻仰神奇古老的石牌坊和摩崖石刻造像,聆聽當?shù)乩限r(nóng)講述唐代廣元將軍花敬定血戰(zhàn)鐵桶山、竹林寺毛仙女、望妻碑等神奇美麗的傳說故事。在你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時,還要游覽領(lǐng)略豐富的人文景觀。
白鶴林簡介
在眉山縣伏東鄉(xiāng)勝龍村10組,有個千鳥去集的白鶴林。這里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森林茂密、鳥語花香; 紅磚碧瓦的千年古剎--息臺庵掩映其間;在息臺庵北后的棋盤山下,有一股清澈醇美的觀音泉水自貢巖層中汩汩而出,泉水醇美甘甜,聞名遐邇。
白鶴林離省道106線1公里左右。1998年,勝龍10組村民修建了一條寬8米,長800米的道路,直通白鶴林。白鶴林山峰連綿,東有扎營山、觀山、西有棋盤山。在觀山和棋盤山之間有一條寬60米,深800米的山溝。1989年該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成了一平方公里的綠化區(qū)。1996年7月,因山色蔥蘢,林木繁蘢,引來了白鶴、灰鶴、斑鳩、野雞等十多種鳥類,兩三千只飛鳥落戶于此。當?shù)厝罕娬J為千鳥云集此地,是好的兆頭,吉祥的象征。
現(xiàn)在,鳥兒最多時,達到六千只以上。白鶴、灰鶴等季鳥每年十一月遷徙到南方過冬。來年的六月份又飛回來繁衍后代,其它的鳥類則定居下來。每當夏秋的早晚,鳥兒傾巢飛出,情景頗為壯觀,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白鶴早出晚歸,而灰鶴則早歸晚出,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當人們穿行于繁密的樹林中,鳥鳴聲不絕,聲聲悅耳。倘若你中午上山,定會看到群鳥在池中洗澡、游玩。還會看到各種小鳥跳躍于樹叢間,或高或低,或左或右,看清了這只,那只瞬間又躍過你的視線,落在另一根樹交叉,令你目不暇接,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