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遼寧省大連市境內,南起旅順口區(qū)老鐵山北至金州區(qū)城山頭,園區(qū)總面積216.42平方公里。其中金石灘園區(qū)(金州區(qū)東南部)是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園區(qū),總面積64.50平方千米。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旅游觀光區(qū),是長達3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這也是中國僅有的海岸帶喀斯特地貌。岸壁的奇石景觀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有的如恐龍?zhí)胶?,有的像神龜尋子,有的如大鵬展翅……正是因為這些難以計數的奇石景觀,人們稱其為“凝固的動物世界”和“神力雕塑的公園”。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中也修建了地質主題廣場、海岸崖壁架橋、多處步行木棧道及木質休閑平臺、休閑觀光步道等設施,百余處保存完整、鬼斧神工的奇石景觀散落其中,還有4處海灣沙灘精巧別致,與奇石景觀渾然天成,可滿足各類戶外活動的需要。
玫瑰園
距今7億年的藻類植物化石組成了這個粉紅色的海中花園,內旋的紋理,如同一簇簇盛開的玫瑰,千萬年綻放如一,見證海與石亙古不變的愛戀。玫瑰園景區(qū)奇石景觀包括:石猴觀海、猛虎回頭、海龜上岸、哮天犬等。
恐龍園
以恐龍?zhí)胶>坝^為名,恐龍頸下漲潮時可以行舟,稱為“恐龍?zhí)胶!薄B涑睍r可以漫步,又稱“恐龍吞海”。傳說,恐龍?zhí)胶O旅骐[藏有一個淡水泉眼,與天上銀河相連,飲其水可以延年益壽,謂之金石龍眼。
恐龍園奇石景觀包括:恐龍?zhí)胶?、貝多芬頭像、將軍石等。
金石園
金石園景群因巖石風化后呈金黃色而得名,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是我國唯一一處濱海天然園林景觀,仿佛是一座在地下沉睡9億年的地質遺跡,地球演變的生動見證,巖石形成的天然迷宮。在水的不斷溶蝕下,形成了造型奇特、擬人似物的孤島狀殘丘,形態(tài)多變、景象各異的溶洞天生橋,縱橫交錯、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集科學性、科普性及美學觀賞性于一身,實為難得一見的科普教材。
金石園景群奇石景觀主要包括:玉兔下凡、孔雀西南飛、觀音石、羅漢洞等。
地質博物館
大連金石灘地質博物館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藏石最豐富的大型賞石館之一。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共分為八大展廳,分別為地球廳、海洋海岸廳、海岸帶地質作用廳、生命進化廳、礦產資源廳、觀賞石廳、影視廳和海蝕地貌廳。該館利用標本與展板相結合的形式,深入淺出的向您展示了地球的基礎知識,以及大連地質演變史和海岸地質景觀,讓您真正領略到大自然的雄渾博大和氣象萬千。
城山頭景觀
城山頭海濱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金州區(qū)大李家街道東南沿海,西起正明寺村的草坨子,東至城子村的城山頭(包括蛋坨子島),北自扁擔山、磨盤山山脊,南至由海岸線向海面延伸500米的海域,保護區(qū)總面積1350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為600公頃,海域面積750公頃,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為地質遺跡和鳥類。城山頭景區(qū)位于大連東部黃海海岸,磨盤山南麓,城山頭因唐代石砌古城遺址而得名,古城殘垣今仍依稀可見。三面環(huán)海,一面臨山,東部半島橫臥海底,與大陸山地之間由狹長的沙堤相連,沙堤是天成的海水浴場。擁有震旦紀地層和典型的海濱巖溶地貌景觀,有“北方小石林”的美稱。
大黑山山石古老,巖層從上到下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山上的是屬于8億年到6億年前震旦紀的石英巖,構成了巍峨險峻的大黑山主峰。山中又有大理巖,由于構造的影響,有的已經發(fā)育成常用于盆景的“吸水石”。山下則是屬于25億年前太古界的變質巖系,在推覆剪切力的作用下形成糜棱巖。糜棱巖即粥一樣的巖石,是大連地區(qū)最古老的巖石和地層。這也使得山下以及周圍平原之間的地層年齡相差了數億年和千萬年。
響水觀
響水觀,亦稱響水寺。響水觀是以道教為主的觀宇,由于歷史原因,佛教、儒家的思想文化與道家也在此融匯。此觀又稱響水寺。它坐落于大黑山西北麓,距金州城東五公里。始建于唐代,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大殿三楹、客舍五間及山門一座。著名的金州八景之一“響泉消夏”便在這里。
卑沙城
兵家之爭神秘之城卑沙城,即大黑山山城,約建于晉代,是遼東半島著名的軍事古城堡之一。城垣沿大黑山山脊,繞山梁圍峽谷順山勢而建,城墻由大小不等的山石疊砌,墻寬約3.3米,殘高3-5米不等。在城垣西南角的鳳凰口,建有城堡一座,居谷為關,故稱關門寨,現(xiàn)已坍塌,盡存舊址。在古代,卑沙城是兵家必爭之地。隋唐時期曾有二次大戰(zhàn)于此?!端鍟碜o兒傳》和《資治通鑒》均有記載。時至今日,古城堡早已沒有了軍事上的意義,空遺殘垣斷壁,任由游人憑吊。
老鐵山
老鐵山海拔45.2米,素有鳥棧之稱。因為老鐵山在遼東半島的最南端,北接東北大陸,南臨黃海,西南隔著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相望,既是國防要塞、軍事要地,又是候鳥遷徙的必經之路和停歇的驛站。在西伯利亞、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及遼寧北部棲息繁殖的許多鳥類,每年秋天都要經過老鐵山遷往我國東南沿海各省或遠到馬來群島去越冬,次年春天又按原路經老鐵山返回原地。每年有近200種上百萬只候鳥在此經過。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如丹頂鶴、大天鵝、鴛鴦、白尾海雕、虎頭海雕、金雕和大鴇等。還有大量的鵪鶉、黃腳三趾鶉(黃懶子)、山斑鳩及各種鷹類、梟類及雀形目鳥類等。
蛇島
蛇島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qū)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順港25海里,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小島主峰海拔216米,島上有7條山脊,6條溝,7處巖洞,四周除有一小片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島上有蛇13000余條。而且只有一種,即黑眉蝮蛇,屬劇毒蛇,蛇島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單一蝮蛇的海島。
旅順軍港
旅順軍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一處舉世聞名的天然良港。地理位置極其險要,軍港位于火車站外,游客到此可飽覽海軍戰(zhàn)艦的威嚴風采。軍港東側已辟為公園對外開放,園內的銅獅是旅順口的標志。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遼寧省大連市境內,南起旅順口區(qū)老鐵山北至金州區(qū)城山頭,園區(qū)總面積216.4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22°05′,北緯39°06′。其中金石灘園區(qū)(金州區(qū)東南部)是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園區(qū),總面積64.50平方千米。
大連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qū),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東北地區(qū)最溫暖的地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5℃,其中8月最熱,1月最冷,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夜雨多于日雨。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2800小時。
奇峰
大連國家地質公園具有國內典型地學意義和觀賞價值的奇峰,其生成歷史源遠流長。境內山峰自古以“雄、奇、靈、險”而名揚四海,藍天、白云、碧水、綠地、叢林構成了一個無比優(yōu)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溫泉
大連地質公園園區(qū)內地熱資源較豐富,代表性溫泉6處,均是由于斷裂構造溝通深部熱源、地下熱水形成。水中富含鈣、鋅、鎂、偏硅酸等。
山泉
山泉具有一定的水文地質和旅游地質研究價值。山泉多出露于溝谷源頭及山腳處的巖石裂隙中,四季汩流,每當雨季來臨,更是泉水奔涌。
洞穴遺跡
園區(qū)內洞穴遺跡豐富,以碳酸鹽巖巖溶洞穴為主,由地下水溶蝕作用而形成。
地質災害遺跡
區(qū)內山體節(jié)理極其發(fā)育,巖石風化強烈,裂隙密集。當有較強地震發(fā)生時,可以引起山崩現(xiàn)象,區(qū)內溝谷中,不同形狀的巖塊相互堆疊在一起,因勢而就,形成一條條壯觀的“石流”。這是典型的由地震或重力等外力因素引起的巖石崩塌遺跡,是研究自然重力地質災害的理想之地。濕地與森林、農田、草地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樣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稱為“地球之腎”。
大連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千山山脈西南延伸部分,遼東半島的最南端,瀕臨黃海、渤海之間,形成碧海環(huán)抱、低山丘陵起伏的地形。由于地質構造,尤其是第四紀以來的新地質構造活動和海水動力對陸地的長期作用影響,本區(qū)地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濱海巖溶地貌形態(tài)較發(fā)育,形成復雜多樣的海岸地貌,并發(fā)育著千姿百態(tài)的海蝕地貌,
地質公園內以海岸帶地質和海蝕地貌為主,以層型剖面、生物地層剖面和典型地質構造景觀為輔,與海洋生命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3—9億年前的震旦紀、寒武紀地層,種類豐富的疊層石和三葉蟲化石成為研究古地理、古環(huán)境及古氣候變遷的有利證據。
園內的金石灘公園質遺跡是25億年~28億年的太古宙變質巖系,10億年以來的沉積的海相碳酸鹽巖和砂頁巖系,該區(qū)域的沉積巖,大面積分布的礁石灘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后露出海面,是典型的潮間坪環(huán)境,而構成這些礁石灘的巖石,是6.5億年前后,潮間坪環(huán)境沉積的產物。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千山山脈構成半島的脊梁,屬于新華夏系隆起帶的一部分,北起連山關,南到老鐵山,長約340千米,一般海拔不到500米。千山山脈將遼東半島分成兩大斜面,東南坡較平緩,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較長水系,注入黃海。西北坡較陡峻,有大清河、熊岳河、復州河等較短水系,注入渤海。
2005年9月19日,被國家批準為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隨后進行了地質公園的建設規(guī)劃。
2007年10月,成立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地質公園一期工程投資1600余萬元,已建設了主題碑、地質廣場、觀光棧道、棧橋等。
2008年5月1日正式對外營業(yè)。主要包括金石灘、大黑山、南部海岸和旅順口四大園區(qū)。東部景區(qū)分為4大主要景群:玫瑰園景群、恐龍園景群、南秀園景群和鰲灘景群。
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