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明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境內,始建于2007年,屬于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總面積3.084萬公頃,均為沼澤濕地。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黑龍江明水自然保護區(qū)內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完整,生境獨特,珍稀物種多樣集中,是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生態(tài)旅游和可持續(xù)利用于一體的自然保護區(qū)。作為我國松嫩平原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沼澤濕地之一和大鴇、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鸛等重點保護鳥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之一,具有國家意義上的珍貴性和稀有性,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截至2014年1月,黑龍江明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有沼澤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有31目73科301種,其中:魚類5目7科28種,主要有青魚、鰱魚、鳙、鯉、鯽、泥鰍。兩棲類2目4科6種,主要有:花背蟾蜍、黑龍江林蛙、爬行類2目4科6種,主要有鱉、蜥蜴等,鳥類16目45科229種,主要有東方白鸛、天鵝、灰鶴、丹頂鶴、白鶴、大鴇等,獸類6目13科32種,主要有狼、赤狐、黃鼬等。有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3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東方白鸛、金鶴、白鶴、丹頂鶴和大鴇等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白額雁、鴛鴦、大天鵝、灰鶴、白枕鶴等32種。
截至2014年1月,黑龍江明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的各類植物77科533種,其中蘚類植物4科6種,蕨類植物3科4種,裸子植物1科1種,被子植物69科52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野大豆和黃芪。
黑龍江明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境內,總面積核定為30840公頃,分為核心區(qū)、緩沖區(qū)和實驗區(qū)三個部分,人工開鑿的引嫩河從保護區(qū)穿過。
其中核心區(qū)11960公頃,緩沖區(qū)8730公頃,實驗區(qū)10150公頃,圖斑數塊157塊,濕地斑塊數量118塊,濕地面積為30840公頃,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25°16′48″-125°31′15″,北緯47°01′21″-47°17′18″之間保護區(qū)邊界自依安、林甸與明水三縣縣界交匯處(125°19′27″E,47°17′02″N)起,沿明水與依安縣界向東經拐點(125°22′17″E,47°16′50″N)至明水縣通達鎮(zhèn)姜家窯(125°24′06″E,47°16′59″N),向南經11個拐點,沿縣界向西經引嫩干渠(125°22′16″E,47°01′40″N)至明水、青岡與林甸三縣交匯處(125°18′35″E,47°01′40″N),沿明水與林甸縣界向北經1個拐點(125°16′36″E,47°04′54″N)至引嫩江干渠(125°17′47″E,47°07′17″N),經2個拐點(125°18′37″E,47°08′22″N;125°19′21″E,47°08′40″N)至起點。
黑龍江明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明水縣城西40公里處,松嫩平原北部。地理坐標為范圍在東經125°16′48″-125°31′15″,北緯 47°01′21″-47°17′18″之間。
黑龍江明水自然保護區(qū)地處高緯度地帶,距海洋較遠,受海洋影響不大,季節(jié)性變化十分明顯,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20.9℃;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21.9℃。年溫差42.8℃。年平均氣溫2.0℃。最高年4.0℃(1975-1982年)。最低年0.2℃(1956年)。
2003年,黑龍江明水縣人民政府著手申報建立黑龍江明水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2007年,黑龍江明水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委托國家林業(yè)局調查規(guī)劃設計院編制了《黑龍江明水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7年,黑龍江省批準建立黑龍江明水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2011年,黑龍江明水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申報國家級濕地保護區(qū);
2013年,黑龍江明水自然保護區(qū)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015年8月,黑龍江明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建設旅游開發(fā)項目:重點圍繞溫泉資源開發(fā)建設溫泉度假村,圍繞森林資源建設大型動植物園,圍繞草原資源建設跑馬場及蒙古風情園,圍繞西林湖資源建設垂釣場及水上樂園,圍繞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開發(fā)建設生態(tài)養(yǎng)生中心、國學館及兒童教育基地等設施,建成集“游濕地美景、觀野生大鴇、泡濕地溫泉、品西林鮮魚、住度假新村”五位一體的旅游景觀帶開發(fā)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