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才保留至今。在水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jié)日活動,成了最美麗動人的習俗。馬尾繡錢包、香包精美的圖案,巧奪天工的繡法,是饋贈親友、家居裝飾、收藏研究的佳品!
水族婦女從小就在長輩的精心傳授下,學做刺繡和剪紙。剪紙的花樣很多,主要用做刺繡。長期以來,水族婦女在刺繡工藝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們對各種事物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并通過熟練的技巧反映在各種刺繡品上。用馬尾線在背孩帶和鞋子上刺繡制作十分細致的圖案,是各地水族婦女的拿手活。
關于水族馬尾繡的歷史,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tǒng)大節(jié)水族端節(jié)(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yǎng)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水族婦女發(fā)明了用馬尾制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jié)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
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yǎng)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其實,這種以絲線裹馬尾制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養(yǎng)外圍絲線光澤。
馬尾繡還有另一奇特之處,就是繡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于馬尾繡片里,如星星點點的小花,除了做裝飾外,水族同胞還認為銅有驅邪避兇的功能。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里卻有銅飾。這又是體現馬尾有價值的一個地方。
隨著時代變遷,馬尾繡藝術也在變化。兩條背帶主色調發(fā)生了變化,解放前的背帶色調主黃色。與封建社會以黃色為高貴相關聯(lián),解放后的背帶色調主紅,與今天人們以紅色為吉利的觀念相同。
貴州省三都縣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自治縣三洞鄉(xiāng)板告村是馬尾繡的發(fā)祥地,那里的馬尾繡工藝品遠近聞名,成品遠銷海內外。板告村的女孩子從小就跟長輩學習馬尾繡制作技藝,一般十歲左右就可以單獨完成小型工藝品的制作。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馬尾繡制作技藝,而且馬尾繡已經成為該村的知名副業(yè),成為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當地,人們把是否精通刺繡作為判斷一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她們這里的姑娘出嫁,母親必須備一條馬尾繡小兒背帶作為嫁妝送給女兒,預祝早日生兒育女。
水族婦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她們將自然萬物和民俗事象經過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馬尾繡工藝上,繡品上的花鳥蟲魚造型別致,頗富民族韻味和藝術效果。
穿著馬尾繡服飾參會是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水仙馬尾繡有限公司負責人宋水仙的日常?!胺沁z產品要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貼合,不能老是飄在空中。”開設世界第一家馬尾繡博物館、帶著產品參與海內外大小博覽會、建市場網絡收購鄉(xiāng)親作品……今年53歲的宋水仙說,“非遺產品要緊跟時代,有目的性地針對不同年齡群體進行創(chuàng)作才是大眾喜歡的設計?!彼嘎叮缃瘛敖拥貧狻钡鸟R尾繡前景大好,“農村婦女們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重拾起針線籃,在家門口實現了致富”。
馬尾繡是水族地區(qū)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雖然制作馬尾繡的人還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馬尾繡服飾多在節(jié)日里才穿戴,特別是在水族端節(jié)里。最關鍵的是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姑娘們做出了衣服都壓在箱底里,改穿漢裝去了。 過去,馬尾繡被視為一位姑娘是否心靈手巧和這個家庭富有與否的象征。
馬尾繡工藝傳承出現嚴重斷層,現代馬尾繡的工藝制品質量下降,人們已很少愿意使用,對水族馬尾繡這一特殊的工藝門類應當進行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