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劇,1951年改為今名。產(chǎn)生湖州,流行行嘉興及余杭、江蘇吳江一帶。它是由曲藝形式于清道光年間發(fā)展成為戲曲形式的。先后經(jīng)過三個發(fā)展時期,即清道光、咸豐年間至1924年,稱為“小戲時期”,多為“二小戲”與“三小戲”寶庫;男旦“陰陽嗓”的唱法在我國戲曲劇種較為罕見;舞臺“十八個半音韻”與吳語方言(湖州話)韻相合,具有一定的語言學研究價值。如今劇團名存實亡,瀕臨滅絕,正在搶救與保護之中。
灘簧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北部的一種說唱藝術。湖州地處太湖南岸,毗鄰蘇南,是著名的浙北水鄉(xiāng),自然有自己的說唱藝術。湖州灘簧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逐漸在湖州興起的說唱藝術。它包含湖州三跳、湖州琴書、湖州小戲3 種演藝形式,流行、活動于浙北的湖州,嘉興各縣及毗鄰的蘇南地區(qū),其行會組織“明裕社”,最盛時期藝人達數(shù)百人,按區(qū)域分湖州幫、長興(今湖州轄縣)幫、桐鄉(xiāng)(今嘉興縣轄市)幫、雙林(今湖州轄鎮(zhèn))幫、德清(今湖州轄縣)幫、震澤(今蘇州轄鎮(zhèn))幫等,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
20 世紀30 年代3 種演藝的形式轉變?yōu)楹〉拇髴蛩囆g形式,其曲(劇)目、表演、音韻、音樂的極富湖州地方特色,在我國的曲種、劇種中有獨特的地位。湖劇由當?shù)亓餍械摹扒嚍┗伞?、“湖州琴書”和民歌小調(diào)結合而成。清末民初湖劇還只是一種流行在當?shù)氐拿耖g小調(diào)。后逐漸發(fā)展成為裝扮人物表演故事的“二小戲”、“三小戲”。在湖州做小戲的也多為琴書藝人。他們?nèi)艘陨虾掀饋碜鰬颍坶_來坐唱琴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湖州灘簧進入城市演出,并受杭劇、滬劇和錫劇的影響,除繼續(xù)演唱傳統(tǒng)小戲外,也開始演出大戲。 ?
早期的湖劇是界于湖州小戲與湖州說唱灘簧(湖灘)之間的一種說唱表演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早期湖劇是從湖州說唱灘簧曲藝中的湖州琴書發(fā)展而來的,而湖州琴書的另一說唱曲藝,湖州三跳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早期的湖灘藝人往往小戲、琴書、三跳皆擅長,藝人們合起來則表演灘簧小戲。分散則說唱三跳、琴書.因此,論湖劇的淵源,自然也就要從湖州三跳及湖州琴書的發(fā)展而論。
湖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小戲《拔蘭花》 《馬浪蕩》 《借披風》等七十二出,大戲有《借黃糠》 《庵堂相會》 《活捉姚麒麟》等九十六本。另有現(xiàn)代戲《太湖紅浪》等。其中較常演的有《陸雅臣》 《借黃糠》 《庵堂相會》 《賣妹成親》以及看家戲《姚麒麟》。這類劇目大多以反映家庭愛情婚姻為主。
從1951年開始到1991年,湖州先后招收了5批演員,他們中的代表是:第一代湖劇人許麗娟、肖明芳;第二代湖劇人高興發(fā)、高蕓娣;第三代湖劇人包弟、勞志良;第四代湖劇人楊正發(fā);第五代湖劇人陸在良。面對湖劇的現(xiàn)狀,他們認為,所有的老演員都樂意將自己的藝術傳給年輕一代;湖劇的編劇、導演、作曲問題也不大。就在1990年,湖劇參加省里演出,臨時創(chuàng)作排演的小戲《山那邊有座亭子》,在省小戲曲匯演中獲得兩個金獎和一個特等獎。但是困難也比較多,比如演員青黃不接,老演員大多到了爺爺奶奶輩的年齡,如今湖劇最年輕的第五代演員也快到40歲了,連樂隊算在一起,也只有3個人,其中演員只有1人。要讓新演員上舞臺,需要一個過程。戲劇藝術不像“超女”等演唱藝術,一夜就能成名。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演員,必須要從小練起。他們中的部分人認為,如今要招演員很困難。所以辦劇團的先決條件是解決人才、經(jīng)費上的問題。
上個世紀湖州最多時有近20個劇團,他們對湖劇也十分關注。馮雪男曾在湖州越劇團樂隊工作,妻子胡群聲是越劇演員。他倆說,保護和發(fā)展湖劇的優(yōu)勢在于湖劇是地方劇種,雖說湖劇如今演員后繼乏人,但是湖州以前20個劇團里還有好多年富力強的演員,在江浙滬都有名氣,他們也可以來客串,因為大多是湖州人,語言是不成問題的,手、眼、身、發(fā)、步,唱、念、做、打等五法四功大致相同。但是困難也多,特別是時下招人很困難,而且省藝校、上海越劇院招生都有問題。曾在市京劇團當演員的鮑女士說,如今戲曲藝術的大環(huán)境較好,不少城市的地方劇種都在恢復,這對湖劇的振興是有好處的,但是不利的條件很多,尤其是劇團如何走向市場的問題。
湖劇繼承發(fā)展的有利條件是“文化湖州”加快建設,老演員樂意傳幫帶,一個戲活一個劇種的先例也有。地方劇種也會有市場。如今大環(huán)境很好,各地不僅都在恢復地方劇種,還積極策劃了不少推動地方劇種發(fā)展的舉措,如上海SMG、浙江電視臺、安徽電視臺等都有戲曲欄目,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收視率也在上升。紹興市策劃演出系列活動《同唱一臺戲》,邀請全國各地地方劇種的名家名人前來演出。
湖劇在湖州地區(qū)還有市場,尤其在農(nóng)村,有大量的觀眾;保護和發(fā)展湖劇的載體也很多,如組織湖劇折子戲到社區(qū)農(nóng)村演出,廣播、電視舉辦湖劇名段欣賞和老藝人教唱等,湖劇市場也需要培育,有了湖劇藝術的普及,才能將市場做大。
由程建中編劇、周波導演、三位著名湖劇表演藝術家參演的湖劇小戲《山那邊有座亭子》在湖南省小戲曲會演中榮獲編劇金獎、表演金獎、最佳導演獎,省文化廳已將該小戲確定為浙江省沖刺全國“群星獎”劇目。2008年5月中旬,省群藝館召開了全省上送全國“群星獎”戲劇小品(小戲)的候選節(jié)目進行作品加工會,如今劇本、音樂的再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完成,正在緊張地排練中,5月底將重新排演的該劇錄像片送省廳,由湖南省廳專家組通過審評再確定進入9月份在深圳舉行的全國“群星獎”戲劇小品(小戲)復賽的正式節(jié)目,如果進入深圳復賽再次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則可參加11月份在武漢舉行的全國“群星獎”戲劇小品(小戲)總決賽。 ?
湖劇是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浙江北部地區(qū)唯一的戲劇劇種。湖劇在其百余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劇目、音樂表演形式,塑造出了眾多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體現(xiàn)出了湖州地區(qū)特有的鄉(xiāng)土風情。新中國成立后,湖劇界人士創(chuàng)作出了古裝戲《麒麟帶》、新編歷史劇《長城歌》以及現(xiàn)代戲《太湖洪浪》等一批優(yōu)秀劇目。這些劇目經(jīng)過湖州市湖劇團的精湛表演,使它較完美地呈如今廣大觀眾的面前,從而滿足、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戲曲演出不景氣,同其他戲曲一樣,湖劇的演出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湖州市湖劇團在困境中仍堅持創(chuàng)作與演出。該團先后創(chuàng)作、演出了《太平橋》、《洞房變奏曲》等現(xiàn)代戲,并在省、市戲劇節(jié)上獲得好成績,在國內(nèi)也有一定的影響。1992年,該團還應文化部的邀請,赴福建參加了由文化部舉辦的“天下第一團”優(yōu)秀劇目展演,獲得好評。然而,隨著市場化趨勢的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傳統(tǒng)的、多樣的民間文化受到了社會化大生產(chǎn)和外來文化的強勢撞擊。受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湖州市湖劇團于2000年撤團,湖劇瀕臨消亡。如今老一輩湖劇藝術家年齡大多在六、七十歲以上,年齡老化、后繼乏人的局面嚴重。保護和傳承湖劇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湖劇是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也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和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因此,湖劇的保護和傳承,對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大市,保護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顯得尤為必要。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湖州市申報的“湖劇”入選,列入傳統(tǒng)戲劇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