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
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
802年,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
806年,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厔縣尉。
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經(jīng)常上書論事,積極參政,直陳時弊。
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遭誹謗貶為江州司馬。
820年,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后轉(zhuǎn)任主客郎中、知制誥。
822年,出為杭州刺史,任內(nèi)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
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次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
827年,拜秘書監(jiān),配紫金魚袋,次年轉(zhuǎn)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
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
844年,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846年8月,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追贈尚書右仆射。
《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問劉十九》《買花》《望月有感》《放言》《池上》《繚綾》《南湖早春》等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diào),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因與后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后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保ā抖咸迷娫挕罚┓泊朔N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shù)特色還表現(xiàn)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并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shù)效果。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nèi)容和情調(diào)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guān)聯(lián),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與元九書》),從而表現(xiàn)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diào)。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quán)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jié)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新唐書》評)
胡適贊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lǐng)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于改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