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云霄縣城紫陽書院。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shè)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xiāng)會集會,登臺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quán)道理。
1905年,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并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
1905年7月,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
1907年1月14日,創(chuàng)辦中國首份婦女革命報刊《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為宗旨,號召女性掙脫封建枷鎖,爭取教育權(quán)與獨立人格,提出“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quán)不振,國勢必弱”的振聾發(fā)聵之論。
1907年7月,回浙江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與 徐錫麟共籌在皖、浙兩地發(fā)動武裝起義。因起義失敗,于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時年僅32歲。
秋瑾雖非女性獻身中國革命的首例,但卻是第一位引發(fā)社會強烈反響的女烈士。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quán)而奮斗,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jié)合在一起。
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適應(yīng)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征性意義的標志性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