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跡橋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筑。橋面寬4.30米,橋全長43.50米,南堍寬6.20米,北堍分設東西兩向石級踏跺??鐝?0.45米,矢高5.56米。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nèi)龍門石分別雕刻"輪回"、"云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lián)一副,東面橋聯(lián):"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lián):"市近湖漘, 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 , 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禹跡橋保存較好,橋身局部長有雜草。
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nèi)龍門石分別雕刻“輪回”、“云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lián)一副,東面橋聯(lián):“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lián):“市近湖漘, 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 , 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不遠處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橫斜,構成震澤水鄉(xiāng)特有景觀。
1986年7月1日,禹跡橋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由于行政區(qū)劃變更,2012年9月調(diào)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禹跡橋, 當?shù)孛耖g有一則動人的傳說:當?shù)毓賳T在著手重建禹跡橋時,特請了善刻碑文的江南名匠張石匠雕琢石橋東西兩面的對聯(lián)。經(jīng)過一年緊張施工,橋雖然建成了,但橋旁由頁塘河兩側的駁岸卻尚未修復。此時, 乾隆出巡的船隊已離縣境不遠。急中生智,地方官員督令軍民用沙袋疊成駁岸。當夜乾隆的龍舟沿著由頁塘河向震澤緩緩駛來。鎮(zhèn)上的居民閉戶關窗,不敢偷窺。地方官員在橋畔設香案跪迎圣駕。
當年震澤鎮(zhèn)北的河道 ( 俗名新開河 ) 尚未開鑿,乾隆由頔塘河去浙江,必穿鎮(zhèn)而過。龍舟臨近震澤,乾隆坐在船首的御座上觀看兩岸風光。此時,皓月當空,拱橋塔影,遙望震澤景色極為秀麗。乾隆龍顏大悅,指著慈云寺塔垂問伴駕官員:“此塔何名? ”伴駕官員趕忙向皇帝啟奏了古塔的來龍去脈:孫尚香和慈云公主的凄婉故事,使乾隆聽得入迷,喜愛文墨的皇帝未及觀賞禹跡橋?qū)β?lián),龍舟已是駛過橋洞,進入鎮(zhèn)區(qū)河道了。第二天, 乾隆帝夜游震澤的消息,在鎮(zhèn)上茶館酒樓中添枝加葉地傳開了。張石匠聽說乾隆皇帝對他精雕細刻的橋聯(lián)看都沒有看上一眼,竟然氣得大病一場。這則動人故事至今還為當?shù)匕傩战蚪驑返?,廣為流傳。
禹跡橋聯(lián), 撰寫的確是氣勢恢宏, 刻工精良, 雖歷經(jīng)了數(shù)百年風雨剝蝕,字跡依然剔透清晰。更珍貴的是, 在這兩副對聯(lián)中,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價值。
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
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
這是禹跡橋東面的聯(lián)語。上聯(lián)是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清明, 盛世相承, 功比大禹, 因此此番重建時橋名不改了, 仍為“禹跡橋”。堯、舜、禹是我國圣君的典范。從上聯(lián)中可以看出, 康熙年間初建此橋時, 命名“禹跡”, 顯然亦有歌頌康熙政績之意。下聯(lián)意思是: 當今尤為興盛,重建古橋時, 又恰逢“堯帝”出巡。“隆時”含意兩層:一為興盛,二為乾隆年號。此處干脆把乾隆比作了“堯 ”。此聯(lián)正對乾隆東來水道,極盡歌功頌德,是一副石刻的迎駕“大紅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