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炮臺是鴉片戰(zhàn)爭古戰(zhàn)場遺址之一、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也是中國保留得較完整、較有規(guī)模的古炮臺之一。炮臺雄偉壯觀,平面呈月牙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花崗巖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堅固。全臺有券頂暗炮位40個,沿臺面上還有4個露天炮位。暗炮洞后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后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墻,墻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臺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藥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臺的東西兩頭各有夯頂城門1座,控制著炮臺兩端的通路。整座炮臺背山面海,內有廣闊的平地回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
現(xiàn)大部分保存尚好。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在這里設立了威遠炮臺管理所,常年堅持向國內外游客進行開放。1982年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在威遠炮臺、海戰(zhàn)博物館上就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
開放時間
8:30-17:30(4月-10月),8:30-17:00(11月-次年3月)。領票時間:8:30-17:00(4月-10月),8:30-16:30(11月-次年3月)。
門票信息
免費
免費不免票,需要憑票入館。須在領票處憑有效證件(身份證、學生證、軍官證、居住證、老人證、駕駛證等)排隊領票,一人一證一票(1.4米以下兒童可免票進場,老年人、軍人、殘疾人、孕婦優(yōu)先領票)。
建議游玩
1-2小時
威遠炮臺位于鎮(zhèn)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臨水貼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加強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視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納鄧廷楨、關天培的建議,鞏固東北角山根與對面江心上了橫檔島構鎖兩道攔江排鏈,攔截入侵之敵,使航道東西、上下左右,構成嚴密的火力交叉網(wǎng)。鴉片戰(zhàn)爭前夕,其防御體系使英人震懾,由于琦善拱手媚敵,拆卸軍防,以致銅關毀鎖,門戶洞開。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先克橫檔,然后集兵強攻靖遠炮臺,其時,島上駐軍無援,靖遠炮臺連同主帥關天培數(shù)百官兵與敵肉搏陣亡,靖遠炮臺陷落,英軍調轉炮位,全力攻打威遠炮臺,李廷鈺終因彈盡糧絕,手下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后威遠炮臺被毀。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豐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摧毀,至光緒八年(1882)由總督張樹聲奏準修復。
威遠炮臺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虎門炮臺中規(guī)模較大、配炮較多的一座指揮臺,民族英雄關天培就在這座炮臺中坐鎮(zhèn)指揮廣東水師英勇抵抗英國侵略軍的進攻。導演謝晉拍攝的電影《鴉片戰(zhàn)爭》曾將威遠炮臺作為實景拍攝地之一。